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半脫位的分級分類

放射沙龍 發佈 2020-05-06T14:02:20+00:00

出現率為1.5/1000新生兒,女孩比男孩患病率高8倍。在單側脫位,左側是右側的兩倍,雙側脫位發生在25%的脫位患者。

來源: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髖關節是先天性脫位最常見的部位。出現率為1. 5/1000新生兒,女孩比男孩患病率高8倍。在單側脫位,左側是右側的兩倍,雙側脫位發生在25%的脫位患者。白種人比黑種人多見,在地中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見。在中國報導很少.這可能與當地的習俗有關,母親經常把小兒背在後背上,這樣保持髖關節屈曲和外展位。先天性髖脫位的診斷標準包括體格檢查和影像學。一些臨床徵象有助於評價新生兒、嬰兒可能的先天性髖脫位

根據股骨頭與髖臼的關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DH)可分為三類:①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②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③先天性髖關節全脫位。

根據病因,CDH可分為兩類:①畸胎型。②真性型。

根據Dunn的分類方法分為三型:I型,通常在新生兒見到。髖臼邊緣的改變輕微。股骨頭前傾但是球形形態正常,被髖臼軟骨不完全覆蓋。這可以導致不同的不穩定,尤其髖關節伸和內收時。盂唇可能畸形。II型,髖關節半脫位,軟骨性盂唇外翻.股骨頭正常前傾但是球形形態缺少。髖白比I型淺,而且髖白頂沒有向外骨化導致髖臼角度增加。Ⅲ型,髖白和股骨頭有顯著的畸形,股骨頭向後上脫位,導致由於盂唇外翻而形成假性髖白。邊緣增生,圓韌帶延長牽拉,髖臼橫韌帶也受牽拉延長。這些結構占據髖白空間,阻止完全復位。

該方法依據髖白邊緣的形態、股骨頭的大體形態和髖白緣是否有外翻或內翻。


根據Growe分級標準,CDH可分為三期:Ⅰ期,脫位50%以下;Ⅱ期,脫位50%~70%;Ⅲ期,脫位75%~99%。

根據Zionts分級標準,CDH可分為四級(即四度):Ⅰ度為股骨頭骺核位於兩側Y形軟骨頂點的連線(即Y線)以下而在髖臼外上緣之外;Ⅱ度為股骨頭骺核位於Y線與平行於Y線的臼上緣平行線之間;Ⅲ度為股骨頭骺核位於臼上緣平行線高度;Ⅳ度為股骨頭骺核位於臼上緣平行線以上,並有假臼形成。

臨床上一般採用Zionts分級標準,其具有分類清楚、客觀性強的優點,對於CDH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下載放射沙龍app,獲取更多影像科學習資料,更多學習視頻等著你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