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山裡有個聾啞繪畫精靈

人民網重慶頻道 發佈 2020-05-22T09:32:34+00:00

出於一個教育者的責任,高鵬告訴萍萍的父母,無論家裡是什麼條件,孩子本身有什麼問題,只要到了入學年齡,就應該接受教育。

張鳳琴教萍萍用色的技巧,徐小嬌負責連線。

萍萍的繪畫作品

張鳳琴、徐小嬌和萍萍(圖中)溝通,萍萍用表情和動作來表達意思。

一片浩瀚無際的天空下,落日的餘暉給世界灑下最後的光芒。一位穿著長裙的女孩快步奔向遠方,遠方的山頭上,一位美麗的天使正準備揮動翅膀在天際翱翔。

這幅美好而夢幻的畫面,出自於一位叫萍萍(化名)的女孩。萍萍今年15歲,家住城口縣河魚鄉。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聲音、語言就和可愛而活潑的她絕緣,她也因此一直沒有上學。直到她13歲那年,送教老師——城口縣河魚鄉河魚小學校長高鵬和他的同事們,給她帶去了普通孩子都有的畫筆和紙,沒想到,卻從此讓萍萍開啟了上帝為她隱藏的那扇窗。

如今,兩年過去了,萍萍的畫作水平讓教她畫畫的送教老師宋勤憂慮起來:「這麼好的繪畫苗子,我的水平今後怕是教不下去了哦。」

愛心如何接力?主城區兩位80後繪畫老師出現了。

教會一個字要十多分鐘

事情要從2018年秋天說起。

城口縣河魚鄉河魚小學校長高鵬,是最先發現萍萍喜歡畫畫這個特長的。這年秋天,河魚小學對轄區內適齡入學孩子挨家挨戶進行摸排,在萍萍家,高鵬發現小女孩已經13歲了,卻從來沒有接受過學校的正規教育。

高鵬注意到,萍萍雖然耳朵聽不見,但眼裡卻閃著光芒,「那種眼神告訴我,這個孩子肯定很聰明。」出於一個教育者的責任,高鵬告訴萍萍的父母,無論家裡是什麼條件,孩子本身有什麼問題,只要到了入學年齡,就應該接受教育。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高鵬和學校老師們決定,為萍萍每周開展一次送教,並為她量身定製教學計劃。

第一次送教,老師帶來了紙、筆等學習用具,這些城裡孩子常見的東西,在萍萍家裡幾乎沒有。開始學習時,老師連比帶畫教她一些簡單的生字、算數。普通孩子學習一個生字「一」,只要耳朵聽眼睛看,就能明白它的意思。而萍萍的老師卻發現,由於她沒學過手語,過去13年幾乎都生活在自己看到的世界裡,因此和她溝通很困難。像這樣簡單的一個字,老師通常要花十多分鐘才能把她教會。

除了功課外,河魚小學的送教老師們還會對萍萍的生活習慣進行幫助和教導。

對於生活的改變,萍萍感到很高興,臉上經常浮現出笑容來。

寥寥幾筆畫出兔子松鼠

有一天,高鵬和同事宋勤像往常一樣來到萍萍家裡,看到她在用過的算術本背面畫著什麼。站在萍萍身邊,宋老師仔細一看,不過寥寥幾筆,一隻兔子、一隻松鼠就從萍萍的筆尖誕生。

「原來萍萍喜歡畫畫!拿起她的本子,其中一幅是她用水彩筆畫的一匹馬。」宋勤對記者回憶。

萍萍喜歡畫畫的事讓高鵬和宋勤感到驚喜,河魚小學也根據萍萍的愛好調整著送教計劃,並為她買來畫筆和調色盤,半年前還為她送來了畫板。學校里沒有專業畫紙,宋勤就每周帶幾張A4紙給萍萍作畫;學校沒有專業美術老師,宋勤就教萍萍畫一些簡單的景物。

最開始時,宋勤畫一筆,萍萍就模仿一筆,每當萍萍畫好一幅,宋勤便豎起大拇指點讚。一年多的時間裡,萍萍畫的內容和色彩越來越豐富,既有小女孩和狐狸親吻的童話世界,也有兩個人在紅葉林中相逢的浪漫故事。

萍萍的樂觀堅強,對生活充滿希望,是宋勤每次送教最大的感受。漸漸地,隨著萍萍畫得越來越多,宋勤心裡既高興又擔憂

——自己不是美術教師,學校也沒有專業美術教師,誰來給萍萍提供專業指導呢?

一個朋友圈引發愛心接力

本月初,高鵬在朋友圈發了幾張萍萍的畫作,配了一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又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河魚小學聾啞兒童,通過老師們兩年堅持不懈地送教,繪畫天賦初顯現,孩子,加油!

說者無意,看者有心。

高鵬這條朋友圈被一位網名叫「月亮」的朋友看到了。「月亮」本名叫張鳳琴,是一位青年藝術工作者,也是川美黑白灰美術學校的老師。她回想起這些年到農村送教時看到的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忍不住給高鵬留了言:「高校長,我想來看看這個小女孩,可以嗎?」

「歡迎,歡迎。」簡單一句話,包含著高鵬對這份愛心的無限期望。

5月10日,張鳳琴和網名「太陽」的徐小嬌老師一起,從九龍坡區黃桷坪出發,帶著丙烯顏料、畫筆、畫紙、畫板等禮物驅車數百公里來到城口縣城,簡單休息一晚後,第二天一大早又駕車近兩小時,終於到達河魚鄉。

山坡上,一處農房的水泥牆面坑坑窪窪,萍萍穿著淡黃色外套,扎個馬尾,笑得可愛質樸,早就在這裡等著新老師。她搬出椅子請張鳳琴和徐小嬌坐下,一點也不羞澀和膽怯。

隨後,萍萍又從房間裡拿出這一年多畫的作品,這些畫作的水平讓張鳳琴感到驚喜。

「這裡是怎麼畫的?」兩人都不會手語,張鳳琴拿起一幅畫,指了指畫上的天空,再比了一個畫畫的手勢。萍萍理解到她的意思,一路小跑從路上撿來一片樹葉,打開一罐顏料,用葉柄朝顏料里蘸了一點,在畫紙上星星點點地畫了起來。張鳳琴秒懂。

徐小嬌也拿起一幅畫,指了指畫上站著的一個女孩,又指了指萍萍,瞪大了眼睛,等待著她的回答。

萍萍指著畫上那個小女孩,雙手抱緊自己,徐小嬌懂了,「這是她自己。」萍萍又指著畫上另一個有翅膀的女孩,然後閉上眼睛,雙手忽閃忽閃地動起來,像要飛起來一般,「哦,原來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一個是夢幻世界裡的自己啊。」徐小嬌明白了。

看到這裡,張鳳琴的淚水一下就流了出來,「對一個聾啞孩子來說,這實在太難得了,太有天賦了。」

接過兩位老師從主城帶去的禮物,萍萍對畫畫的痴迷與渴望再次令她們動容。「她的畫板周圍的底色已經看不清楚,各種顏料沾染在畫板四周,中間留下的是和她使用的畫紙大小一模一樣的區域。這塊空白區域與畫板的底色映襯,就像一扇彩色的窗戶。」徐小嬌說,「這孩子就是個繪畫精靈,畫畫在她的生活中占了多大一部分啊。」

四人助力上好一堂網課

兩位老師想看看萍萍現場作畫。理解到她們的意思後,萍萍望向四周,目光停在房屋後面的樹林。隨後,她把棉簽綑紮在一起,蘸上墨綠色顏料在紙上點綴,一塊青蔥草地從紙張下方開始生成,萍萍又換了毛刷,畫出樹幹,並開始點染。

每當萍萍的技法出現問題時,張鳳琴就在她剛畫好的區域打一個小叉,在滿意的地方打上一個小勾。不一會兒,一棵色彩漸變的樹畫好了:畫作從上到下由紫色漸變到淺綠色,再漸變為藍色,最後回到墨綠色。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張鳳琴和徐小嬌感慨,這孩子的確有一定天賦。

「這幅畫富有層次,空曠的草地是墨綠色,一棵綠色的樹正在生長,再往遠處是藍色的天空,天空的更遠處是紫色的天際。」這一刻,在藝術面前,徐小嬌一直擔心的與萍萍交流的問題,似乎變得不那麼明顯了。

剛放下畫筆的萍萍又拿起畫紙和蠟筆,示意張鳳琴和她去屋後的山坡。七八分鐘後,一處視線開闊的山坡出現在眼前——對面的高山聳入雲端,山窪里的公路向遠方綿延。張鳳琴和萍萍一起,用萍萍從未接觸過的寫生技法,完成了對這個風景的寫生。「萍萍就是在這樣的原生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周圍的一草一木,都是她入畫的素材。」張鳳琴說。

離開河魚鄉前,張鳳琴了解到萍萍有一款老舊三星手機,能看視頻,還能用微信。「高校長,我們一起用網課的方式來幫萍萍學畫畫吧。」張鳳琴想到了幫助萍萍的好辦法。

5月20日下午,記者現場見證了張鳳琴和徐小嬌給萍萍網上教學。在此之前,她們已經給萍萍上了兩次網課。

記者看到,在主城的張鳳琴和徐小嬌相互配合,張鳳琴負責教畫畫,徐小嬌負責解說和連線;在城口的高鵬負責把宋勤送到萍萍家裡,宋勤則負責連線和用肢體語言給萍萍講解。

張鳳琴這次教萍萍畫的,是一幅用丙烯繪製的山水圖,相比過去層次簡單的畫作來說,這幅畫的筆畫和色彩層次都要豐富得多。從鉛筆勾線到最後上色,記者注意到徐小嬌並沒有花費太多口舌去對萍萍解讀,只是儘可能地把手機貼近張鳳琴的畫紙,「光是看張老師畫,這孩子就能領悟,教她其實不費心。」

很快,城口那頭萍萍的畫作也開始呈現出完整的模樣,畫面清晰,線條分明。看到萍萍的成果,張鳳琴和徐小嬌豎起了大拇指。

除了網上授課,張鳳琴還準備每天給萍萍分享一些畫作和視頻資料讓她學習,「今年川美舉辦『開放的六月』活動,我要去把她接來看看,多接受一點這方面的薰陶,多打開一點視野,對她未來的創作肯定有所幫助。」

「讓萍萍能夠接受到專業教育,不讓大山埋沒了她繪畫的天賦,讓她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實現她畫中的夢想,就是我們對她最大的期望。」高鵬說。

讓繪畫精靈放飛思想

張鳳琴和徐小嬌跟萍萍添加了微信,微信上除了分享畫作,幾乎沒有文字,原因是萍萍認不了幾個字。記者看到萍萍在微信上一股腦兒地發上來幾張畫,徐小嬌給她的點評也很有意思,直接用微信表情:第一張畫是「加油」,第二張畫是「點讚」。

萍萍的微信名叫「繪畫精靈」,是兩位老師給她取的。對於這個能用樹葉、棉簽作畫的山裡女孩來說,不就是一個繪畫精靈麼?

萍萍的父親朱秀坤今年55歲,是一個地道的農民。若不是送教老師來家裡,他也沒發現女兒有繪畫的天賦。儘管女兒不會說話,但自從開始接觸畫筆,女兒的生活明顯發生了變化,「時不時拿個樹丫在地上畫,畫的啥子我也看不懂。」朱秀坤說,女兒最大的變化是愛笑了。

為了讓女兒安心畫畫,朱秀坤和愛人吳德碧商量,把側屋空房間拿出來當畫室——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間,畫筆和調色盤被萍萍分類擺放整齊。這裡是萍萍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她對這個世界的嚮往和期盼,最後都在筆下凝結成了一個又一個夢幻的形象。

「萍萍的畫作大多以自然環境為基調,色彩運用大膽,觀察能力非常強。」徐小嬌說,希望能通過網上授課的形式,讓這位大山裡的繪畫精靈放飛思想和創意,做最好的自己。重慶晚報-上游新聞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陶青 通訊員 周舸 攝影報導

(責編:陳易、張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