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泃河隨想

鄉愁難敘思鄉文學 發佈 2020-05-22T11:01:28+00:00

說起泃河就算是天津本地人大都感覺陌生,至少目前泃河在天津的知名度與海河、南、北運河等河流無法相提並論。泃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相關的記載,《竹書紀年》曰: 「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

文:張慶偉

圖:張慶偉

說起泃河就算是天津本地人大都感覺陌生,至少目前泃河在天津的知名度與海河、南、北運河等河流無法相提並論。我比較關注泃河是因為泃河的一段恰好從我居住的小村莊的北面蜿蜒流過,而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即使離開家鄉多年後的今天還是經常想起她、懷念她,甚至一次次夢回泃河。

小時候只知道泃河邊是孩子們的樂園,每天在河裡戲水、河堤玩耍,並沒有過多的思考過河流的前世今生。查閱資料,我驚詫於泃河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泃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相關的記載,《竹書紀年》曰: 「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 即此水。泃河是曹操統一北方時運輸糧草的重要通道;是隋唐時期隋煬帝、唐高宗遠征高麗時的漕運樞紐;是明萬曆年間薊州邊防軍需供給的必經之路。過多的歷史就不多說了,我很慶幸自己在泃河邊長大,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她,下面就講幾件我所經歷、了解的泃河往事與大家分享。

對泃河最早的記憶是我小時候,姥爺經常帶我去河灘地里勞作。河灘地是勤勞的姥爺一點一點墾荒開採出來的,那時的河灘荒草叢生、荊棘滿布,姥爺為了解決家裡孩子多、口糧少的困難,硬是用雙手開墾了兩塊不規則的河灘地,現在回想起來足足有三四畝。姥爺每年在河灘地近水的地方種植不怕水的高粱,在靠近岸邊的部分種植大豆、花生、玉米等。每到收穫的季節,姥爺帶上乾糧要在地里勞作一整天。渴了就喝泃河裡的水,姥爺蹲在河邊,雙手撥開水面,捧上清冽的河水一飲而盡的畫面至今仍深深刻畫在我的腦海里。說起直接喝河裡的水,大家不要驚奇,老家的長輩經常跟我提起,泃河是我們周邊村落的重要生活水源,那時家裡有水井的並不多,大多數家庭都是由壯勞力「一根扁擔、兩個水桶」挑泃河水吃。說到這,還有個小插曲,當時村裡講究手工磨豆腐,據說磨豆漿用的水必須是泃河水,因為用河水出漿多、味道醇正,做出的豆腐至今仍是遊子們魂牽夢繞的家鄉味道。近代以來,泃河在農業生產方面還是家鄉重要的灌溉水源,老家泃河的大堤邊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簡易的泵站、管道和溝渠,這些都是河兩岸農作物返青時期的灌溉設施,沿河兩岸沃野千里、五穀豐登的場景是泃河水滋養一方人民的最好明證。

對泃河印象最深的還是在河裡的戲水、玩耍。當時村裡的孩子沒什麼娛樂項目可言,夏季到泃河裡游泳、玩水是唯一的去處。一般都是吃完中午飯,幾個小夥伴就不約而同的來到河邊。玩水的花樣挺多的,說出來一定超乎你的想像。一個是跳水,在較為陡峭的河堤上找一個平坦處作為跳台,小夥伴站在上面模仿跳水運動員的動作縱身一躍,一般都是做一個前空翻潛入水中,動作不專業,但還算舒展;二是潛泳比賽,當時河面大概十幾米寬,一個小夥伴當裁判,另外幾個人聞令而動,先潛到河對岸者勝出;還有就是抓人遊戲,指定一個游泳好的人為被抓對象,讓他先行游出,一聲令下其他的小夥伴們競相追逐,先追到的人為勝者,這個遊戲是競爭最激烈也是最考驗小夥伴們能力的,追逐過程中大家仰泳、潛泳、自由式不斷變換泳姿合理分配體力,同時需要左衝右突變換方向、通力配合,一個下午的時間就這樣在追逐嬉戲中度過。泃河涵養了小夥伴們的良好水性,大家長大成人,走出農村至少身上多了一項求生技能,更有的小夥伴因為水性好參加了縣裡的游泳隊,退役後參加了工作,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從前面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泃河的開通、興盛大都與戰爭有關。下面我也要說一下我們的「戰爭」。泃河天津段恰是寶坻與薊州的界河。寶坻和薊州的小夥伴都到河邊玩耍矛盾和摩擦是少不了的,加上地域區別上的「敵意」,時間長了便分別拉起了隊伍,隊長當然由有勇有謀的同志擔任,其他小夥伴更是紛紛響應,當時的武器主要是彈弓,「戰爭」一起,泃河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楚河漢界」雙方隔河互射泥丸。現在想起來,當時的做法還是很危險的,好在雙方不曾發生大的傷害。有戰爭就有和平,所謂不打不成交嗎,時間久了,雙方就熟悉起來,有時還會因為解決一些爭端互派「使者」,經過相互往來,後來建立了良好的「雙邊關係」。至今記得當時一個小夥伴經常「出使」薊州,與河對岸的兩個小夥伴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一次回老家,舊事重提,小夥伴說至今他們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每到過年、過節還要聚一下,聽到此處我感慨萬千,是家鄉的泃河成就了他們的友誼!

光陰迅疾,倏忽而過,轉眼間離開家鄉已經二十多年了,作為泃河悠久歷史面前的一個渺小過客,我每次回老家到泃河大堤走一遭是必備項目,否則就感覺心裡少了點什麼。也許這就是我的泃河情懷吧,說到這,想起了親戚家的一個老人。老人二十多歲就離開家鄉去北京闖蕩,經過幾十年拼搏奮鬥得以在北京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就在前幾年老人已經八十多歲了,他與老家聯繫要回去看看,回家後走了親戚、看了朋友。臨行前他執意要求家人攙扶他到泃河大堤走一走,幾經周折、爬坡過坎走到河堤下的一處土坡,他佇立良久,說到:這是我小時候玩過的地方。老人回家不久就去世了,我想去世前他是滿足的,因為他了卻了心愿!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泃河歷經風風雨雨,有來源,有流向,也有筋骨,作為我心目中的母親河,它哺育了世世代代,滋養著子子孫孫。現在的泃河雖然水波不興、遠遠望去甚至有點荒蕪與落寞,但她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

安全提醒:文中所提玩水及其他危險行為請勿模仿。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情、鄉憶、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