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傳統太極拳身法八要

太極那些事 發佈 2020-05-06T05:43:41+00:00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出身於武術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馬武藝,而射箭能否命中與身法之是否正確有很大關係。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各地修煉太極拳術者,雖然各有損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手訂的「身法八要」,不僅被各地武派太極拳傳人視為必須遵守之身法要領,對其他太極拳傳人及其他武術也都具有指導意義。為便於太極拳愛好者研習參考,將以上身法要求淺釋於下。

(一) 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領一身之氣。提頂有益於氣血運行,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

(二) 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提頂可攜起全身,襠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鬆開,臀部自然順溜,既不前挺,也不後突,襠部松垂,腰肌寬舒,尤如懸吊一般。如此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頂吊襠,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三)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說:「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涌,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四) 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五) 松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也不可肩關節向里過於收緊,使肩頭僵直。肩松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松肩之同時,腋下要空,切忌上臂貼身。「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性,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六) 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松肩、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隨之上抬。氣血就會阻塞了肩、肘關節部位,影響勁力暢通於掌根及指端。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推手更易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於涵胸、拔背之順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會受到影響。

(七) 裹襠

兩腿猶如騎在馬上,兩膝內扣有內裹之意。兩腿下屈,重心下降,則樁步自穩。弓箭步定勢時,虛腿胯根微向內掩,將襠提住;後坐步定勢時,前腿?(即虛腿)胯根要微向內合。能裹襠則兩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綽,則迴旋便利,為安身之要法。但裹襠不可太過,形成夾襠、尖襠。?

(八) 護肫

兩手和前臂要護住中線(頭面及前胸),兩肘要護住兩脅。

太極拳是近身作戰,雙方身軀比較靠近,在我打擊對方之同時,要緊緊看顧好自己之門戶。裹襠是下護己襠,護肫是上護己身。裹襠護肫不僅施於推手散打,在演練拳勢中也要時時做到不可須央相背,習慣成自然,實做時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遺憾的是有些太極拳手在走架時多不知裹襠護肫,有的書上還把"護肫"寫成"護臀"。說明對裹襠護肫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九) 騰挪

拳勢未作之前先意動,手、足、身姿繼有預動之勢,進退轉換皆易,始能氣勢騰挪,而無散漫之心,"視靜猶動"。

(十) 閃戰

是用極小的動作,突然轉換,迅速發放,周身協調,全神貫注,由腳而腿而腰,貫於兩膊,達於手指,一氣呵成,發勁迅如閃電。

(十一) 尾閭正中

尾閭一詞出於《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十三勢歌》中「尾閭正中神貫頂」之尾閭則指尾骨。何謂「尾閭正中」,郝月如先生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我意欲向何處去,脊骨根便直向何處』。」這樣尾閭上可與整個椎體對準,若串珠繫纍,脊樑自然豎起,脊柔筋韌、瞥力自生。前與任脈中線相衝,尾骨、鼻準、肚臍三點保持上下一線,一動三點皆動。尾閭與夾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進後退,左旋右轉,尾閭猶如船舵之與船的關係,實為虛實變換之樞紐。習者須潛心領悟,方能掌握其竅要。

(十二) 氣沉丹田

演拳時周身放鬆,體內臟腑也都放鬆,筋骨皮肉各安其位,於是人體重心下降,腹內得到飽滿充實,胸部感到寬暢鬆快,呼吸要慢、長、細、勻,純任自然,不可過驟,過驟氣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氣沉丹田",有利於下盤穩固,氣達四梢。


(十三) 分清虛實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實」。武派太極拳以虛實開合為要,運動中兩足、兩手均應分清虛實。其根在腳,兩足必須分清虛實。虛非全然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虛腳與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實非全然站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撐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關節都要松沉,體重落於足心湧泉,下人於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虛實不分,便是雙重。

以上十三條身法要求相輔相成,互有關聯,對能否練好太極拳至關重要。武派太極名家徐震先生在《太極拳發微·練拳第八》中對上述身法要點概括精深,有畫龍點睛之妙:「提頂拔背,則神志清明;含胸斂肋(即護肫),則感應警敏;松肩沉肘,則關節通利;裹胯(襠)攝尻(即吊襠),則身安息調;足常一虛一實,交互相代,以文其身,則進退轉變甚易,故能騰挪;周身隨時隨處可以運移,則婉轉避就,無所底滯,故能閃戰。十者悉合,是為合度;一事未合,余即受其牽繫,難以盡當。故演架於合度,於弁搏養生成可得效矣。」摘錄於此,以加深讀者對身法要求之印象。

這十三條身法要領雖然都很重要,但不是初學者很快就能掌握的,應當分清先後,突出重點,綱舉目張。先掌握主要的,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打太極拳身法「中正安舒」至關重要,所以要先掌握提頂吊襠、尾閭正中等身法要求。其次要求做好松肩、沉肘。初學者最容易聳肩抬肘,肩肘僵滯,既影響走架,也不利於實用時之走化。能做好松肩沉肘,就為涵胸、拔背、氣沉丹田等提供了條件。

提頂、吊襠是對人體豎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對人體橫的要求。一豎一橫安排好了,再掌握其他要領,獻比較容易,逐漸練習,以臻貫通,然後可進於精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