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集體換標,為何獨寵扁平化設計?

愛車兵團 發佈 2020-05-06T07:42:09+00:00

或許對於很多不愛車、不關注汽車的人來說,換標會讓他們感到眼花繚亂,但換一個方向去看,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新的體驗呢?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對於一款汽車的認識都是從一個LOGO開始的。就好比我們看到「藍天白雲」,就會脫口而出「這是寶馬」一般。由此可見,一個LOGO對於汽車品牌來說有多重要。正是因為如此,每一次換標,對於車企而言不但是經濟上的負擔,同時還有可能帶來品牌認知度降低的風險。

然而即便如此,近兩年來,卻陸陸續續有大量的車企更換了全新的品牌LOGO。雖然,這些車企品牌歷史背書、發展狀態和未來發展方向各有不同,但是在更換LOGO的時間點選擇上卻出奇的一致。更有趣的是,這些車企的新LOGO幾乎有著同樣的變化,那就是拋棄了過往的立體設計,選擇了扁平化的設計風格,這是巧合,亦或者是有什麼講究呢?

「銷量不好就換個標繼續賣吧」,這句調侃既說出了車企換標的作用之一,同時也說出了換標的風險之一。不管是品牌認知度高或者低,其實每一次換標,都是伴隨著風險與機遇的,因為每一次換標既是對品牌的一次革新與改變,也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做出改變。

那麼為什麼車企們扎堆在這個時間點進行換標呢?與其說這是一種巧合,不如說這是大勢之下被逼出的「求生慾望」。如今的汽車市場,自主品牌瘋狂向上,合資品牌逐漸下探,即便是豪華品牌也開始另闢蹊徑。引用原東風副總工程師程振彪的一句話「換標意味著其創新、變革和自我革命的決心。意在爭取用戶,樹立企業新形象和新面貌」。

正如開頭所說,汽車LOGO往往代表了一個人對於汽車的固有印象,那麼在智能化時代下,人們對於車企如果還停留在過去,這是否反過來證明這一個車企不思進取呢?以比亞迪為例,早期的「BYD」品牌LOGO不怎麼討喜,然而當宋MAX換上了「王朝」系列標誌之後,卻一炮而紅。之後比亞迪憑藉王朝系列車型趁勢而上,成功扭轉大眾的固有認知,讓「品牌向上」的口號不再停留在嘴上。

換標的作用我們知道了,但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為什麼那麼多車企換標都奔著「扁平化設計」去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扁平化設計的確是目前的一種潮流不假,但一款車標的含義所代表的含義絕非那麼淺顯,因為它能承載的東西要遠比你想像得更多。

既然我們認識一款車是從一個LOGO開始,那麼汽車品牌之間的比拼自然也是從LOGO開始,如何讓消費者在更短的時間內記住品牌LOGO,並長時間記住它呢?從設計層面來說,相關專家認為扁平化設計能夠更讓人去專注於內容而非形式,換言之就是更容易引起觀看者的聯想,不但更有助於記憶,還能更有效地傳遞品牌價值觀。比如我們熟知的可口可樂公司,它就在很早的時候把自身「多餘」的元素去掉,只留下一條絲帶一般的白色線條,但品牌認知度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讓所有人記住了它,這便是扁平化設計在設計層面的魅力所在:更簡單、更直觀、更便於快速識別。

其次,現在的汽車領域正處於「新四化時代」,智能化更是當下所有車企的發力點,那麼LOGO是否可以在這個領域中發揮「功能性」的作用呢?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發光。回看過去數年間的概念車,不乏概念車加入了「裝飾燈」的元素,其中LOGO燈帶是非常常見的。而作為汽車視覺上的「中心點」,當周圍燈帶都在發光而LOGO不亮時,就會形成一種「視覺黑洞」,讓人忽略掉LOGO。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幾年間,越來越多的量產車開始應用上LOGO燈帶設計的原因之一。


其實很多對於汽車並不了解的人,很可能會認為汽車的不斷換標讓自己眼花繚亂,今天才記住這個品牌,明天換標後又重歸陌生了。的確,這是換標的風險之一。但是,目前汽車的市場是在不斷下行的,車企只有通過創新來吸引更多的新用戶,而更換LOGO就意味著品牌的自我革新,它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一個視覺效果上的改變,以自主品牌的品牌向上,它們的換標往往意味著產品品質、車型設計、售後服務等方面的改變。

在這方面最為成功的一個例子要數吉利。可以說,吉利的每一次換標,都伴隨著銷量的提升。從一開始的紅日標到地球儀標,吉利實現了銷量破萬;從14年的子品牌回歸換成盾牌標後,吉利又給出了產銷量突破150萬輛的成績。如今更換扁平化設計後,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吉利汽車旗下車型有了更多運動化元素和智能化元素等。

與此同時,時隔23年後的寶馬也同樣更換上了扁平化設計,大眾也同樣在去年將全新LOGO從三維立體變成了2D扁平化。這些改變其實都在凸顯它們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上進軍的決心。


對於車企來說,換標並不是簡單地更換圖案,因為一個LOGO很可能就代表著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當車市下行遇上新四化,車企能夠做的就是積極求變,從改變中找到更新的自己,找到更適合未來發展的道路。或許對於很多不愛車、不關注汽車的人來說,換標會讓他們感到眼花繚亂,但換一個方向去看,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新的體驗呢?


(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