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平江方言:洗文身和唱喏

岳陽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0-06-04T13:27:12+00:00

廣東人把洗澡叫洗身,平江人叫洗文身。身體為什麼叫文身呢?這和古代的民俗有關。文身就是在身體上刺畫圖案花紋。「文「的本義是人身上刺有花紋。「文,錯畫也,象交文。」(《說文解字》九上八文二)。甲骨文的「文」字像一個袒胸正立的人,胸膛上有交叉花紋。

廣東人把洗澡叫洗身,平江人叫洗文身。身體為什麼叫文身呢?這和古代的民俗有關。文身就是在身體上刺畫圖案花紋。「文「的本義是人身上刺有花紋。「文,錯畫也,象交文。」(《說文解字》九上八文二)。甲骨文的「文」字像一個袒胸正立的人,胸膛上有交叉花紋。金文的「文」,袒胸的範圍更大,花紋也更多。古代人把文身作為一種美,一種象徵。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有具體描寫: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被髙俅迫害,逃到陝西華陰縣史家村,一天在後院空地上,看到「一個後生脫膊著,刺著一身青龍」,這個後生就是九紋龍史進。史太公對王進說:「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九紋龍史進」。梁山的另一條好漢浪子燕青,也是「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這是盧俊義請一位高手匠人與他刺畫的。由於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漸漸淡化了,到解放後幾乎絕跡了。但文身這個詞語,卻在平江話中保留下來了,成為身體的同義詞。不管身體上有沒有「文」,都叫文身。

「唱喏」也是平江話中保留下來的一個古詞語。詞書的注釋是:「古人相見時雙手作揖,口中念頌詞,叫唱喏。後世作揖,不念頌詞,也叫唱喏。」唱喏就是作揖,是古人見面時一種禮節,如同今天見面點頭、握手一樣。現在絕大多數場合,唱喏已被握手替代了,但在平江有些地方,年歲大的人中間,還能看到古代典型的唱喏。遇到有喜事的時候,祝賀的人拱手作揖,嘴裡連連說:恭喜!恭喜!還有求神拜佛的人,在佛像面前,也是深深作揖,嘴裡念念有詞,祈求菩薩保佑。

*喏,普通話念(re惹),平江話念nia。

緡錢 ·鵝眼

收藏是當今的一個熱門行業,參與的人很多,收藏品也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在收藏品中,不少人對中國古錢幣情有獨鍾。古錢既有欣賞和收藏價值,知識含量也很高。每個古錢都鑄有朝代名稱等字樣,許多錢幣集在一起,就像一部形象的古代錢幣史。中國的古錢雖有大小、材質的不同,還有刀形的刀幣、鏟形的布幣等不同形狀,但絕大多數是外圓中間有方孔的銅錢。有人戲稱它為孔方兄,大眾叫它穿眼錢。平江人有點特別,叫它緡錢。緡本來不是錢,而是穿銅錢用的繩子。古時候沒有紙幣,全用硬幣,數量一多計算起來就麻煩了,費時費力,也不便於攜帶。於是人們把錢用繩子穿成串,銅錢中的方孔正好用來穿錢。一千個銅錢穿成一串,叫一貫或一吊。大宗交易的時候,就不用一個錢一個錢的數了,而是點大數,多少貫、多少緡。慢慢地緡就成為錢的代稱了。唐代詩人張籍在《賈客樂》一詩中,有這樣的描寫:「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這位賈客就像今天的大款,一紮一紮、一沓子一沓子點鈔票一樣。

在平江人的口語中,緡錢就是銅錢,就是穿眼錢,不管數量多少,有沒有繩子穿起來,一文錢叫一個緡錢,一吊錢就是一千個緡錢。

說到古錢,平江還有一句俗話,形容一個非常節省、甚至有點吝嗇的人常常說,這個人「連鵝眼也捨不得一個」。意思是花一個小錢都心痛。用鵝眼比喻小錢,十分生動形象,但這並不是現代平江人的「創造」,而是古傳的。「鵝眼,謂劣錢。」(《辭源》)古代政府鑄錢,在厚度、直徑、穿口寬度、重量上都有一定規格。但在南北朝時劉宋後期,因戰亂頻繁,經濟蕭條,政府鑄錢偷工減料,降低重量、厚度,以致民間私鑄盛行,比官錢更為輕薄,出現一種又薄又小的錢,「一千錢長不盈三寸——謂之鵝眼錢。」

語言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澱,由於時代的發展,有些歷史現象已經不存在了,但語言中還留存著。一斑窺豹,從對緡錢和鵝眼的考察中,也能感到平江話厚重的歷史積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

(作者系平江縣城關鎮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編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