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製度,是如何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的?

好玩的國學 發佈 2020-01-01T12:58:37+00:00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始於隋朝,但隋朝國運短促,尚未來得及對科舉考試製度加以完善,就在文藝暴君隋煬帝的迷樓之中,在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摧枯拉朽和隴西軍事集團的打擊之下灰飛煙滅了。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始於隋朝,但隋朝國運短促,尚未來得及對科舉考試製度加以完善,就在文藝暴君隋煬帝的迷樓之中,在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摧枯拉朽和隴西軍事集團的打擊之下灰飛煙滅了。但作為一種影響了中國政治社會及文化心理上千年的制度,科舉考試製度在唐朝開始完備,在宋元明清之後逐漸走上了它的反面。

科舉考試是中國文官制度的一個偉大的發明,這種制度設計讓西方學者為之迷醉。西方學者威廉斯曾經這樣評價隋唐產生的科舉制,他說,「中國政府中文武官吏所由產生的這種著名的考試製度,雖在古代埃及會有類似的制度,但在古今任何一個大國中都可算是一種無可比擬的制度」。甚至有學者說,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可能經由阿拉伯人介紹,並於十二三世紀傳到西西里王國並傳入西方。

正所謂「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科舉制度對中國政治的深刻影響是,它打破了由隋唐以前的高門大族所把持的官員上升系統的天花板,從而打造了一條寒門知識分子向上的黃金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也就是說,科舉考試製度的首創性在於,它是地主階級全體成員中在一定程度上機會均等的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也許苦寒的農民沒有充分的機會享受這種平等,但科舉考試製度讓寒門與貴族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平等。

科舉考試製度對中國文化以及文人心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既有正向也有反向的效應。首先,科舉考試製度猶如春天裡的一聲驚雷,如同向一潭春水中投下的石子,帶來了全社會的開放與流動。那些出身卑微的寒門可以通過自身的知識與智力優勢,突破高門貴族對權力的壟斷,登上朝堂,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從而實現並實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道路。而這條道路顯然來自儒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因為儒家讀書人從來都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安身立命之道的。當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在「登路要津之後,形成了一支生機勃勃的社會力量,從而為中國政治和社會和文化秩序,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從反面來說,科舉考試製度對中國文人的心態影響深遠,它是一種強力的麻醉劑。對知識分子來說,科舉考試是扭轉命運鯉魚躍龍門的制度設計,但對於統治者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得意洋洋的陰謀。唐太宗李世民看著考生們魚貫而入參加考試的場景,曾經得意地說,天下的英才都鑽進我的袋子中去了。也就是說,作為朝廷選拔官員的重要方式,作為寒門士登上朝堂的唯一途徑,科舉考試成了中國文人的唯一選擇,這種選擇,在超過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演變成了中國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演變成了中國社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宋真宗趙恆寫下勸學詩,告訴天下的讀書人,讀書考試好處不要太多: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讀六經之書,通過考試實現人生的逆轉,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科舉考試是觀察人性最好的舞台。科場得意者,高頭大馬回家光宗耀祖,科場失意者有家不敢回捶胸頓足。知識分子們一生的追求就是依附於這個制度,其他再無出路。

唐朝的科舉考試尚未實施糊名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非是好的制度設計,但這個制度設計卻起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直接促進了唐朝的讀書漫遊之風。因為有志於參加科考的士人們必須先給自己打響名氣,營造輿論。他們就帶著自己最好的作品,找到公卿貴族、文壇領袖,以達到推介自我的目的。孤傲如李白,耿直如陳子昂,閒淡如孟浩然,也不能免俗。拿著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找到達官貴人求讚賞求推薦的行為,叫「行卷」,要是對方沒有消息,第二年再送一批作品過去,這叫做「溫卷」。所以,文人必須走出寒冷孤獨的書齋,帶著自己的作品和夢想,帶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豪情,走向山川河流,走向邊關大漠,步入風雲變化的大千世界,走向變化莫測的人生戰場,從而鑄就了唐朝以及唐詩闊大的胸襟,也從整體上提高了全社會的文化水平。

在科舉考試的刺激下,孩子們都提前讀書透支了美麗的童年。唐朝「五歲童子,恥不言文墨」的風氣,造就了一大批早慧的兒童天才,「初唐四傑」當中的王勃、駱賓王如是,而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杜甫更是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科舉制度像一把魔棒,影響著文人的喜怒哀樂,這是觀察人性最佳的時刻。有焦躁不安打聽結果的,朱慶餘向考官打聽考試結果,卑微而巧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有再次名落孫山陷入絕望的。孟郊說,「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恨不得抹脖子去死;而在多年夙願達成終於榜上有名之時,孟郊寫下了平生最得瑟的一首詩,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居易也是如此,考上就考上吧,還炫耀自己年紀最小:「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科舉放榜之日就是人生悲歡離合的喜劇與悲劇上演之時。落榜者灰溜溜的回家準備再戰,中榜者則迎來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他們首先要拜見宰相、拜謝座師,然後赴曲江宴會。王公貴族家中有女未嫁的,這時候開始瘋狂搶人,要知道,這些都是優質鳳凰男,帝國未來的官員。管他結沒結婚先搶一個回家再說,於是生活中屢屢上演陳世美般貪戀富貴始亂終棄的人生悲劇。曲江宴會之後,新科進士們要到慈恩塔處寫下自己最光輝的名字。然後泛舟於煙水明媚的曲江之上,享受多年苦讀的壓抑一旦釋放的歡樂。

生活自此完全不同了,多年苦讀虧欠的身體虧欠的情愛,在那個晚上都可以得到補償。新科進士們晚上最流行的節目,就是到京城最紅粉最曖昧最繁華的娛樂場所「平康里」找姑娘,在依紅偎翠之中完成人生最歡樂的儀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