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有生命的

硯田文化 發佈 2021-09-19T22:17:40+00:00

在《故宮的書法風流》一書中,作家祝勇以故宮書法為載體,以歷史、典故、書法知識為脈絡,讓讀者領略書法的意蘊。


書法是有生命的。走進故宮,方知書法的風流如此:它強勢,讓文化成為疆域;它溫情,讓書寫成為交流;它果斷,以形貌區隔時代;它雋永,成全一張紙行走千年;它與石刻相融合來表達權利,與文人才子相遇來抒發情志。在《故宮的書法風流》一書中,作家祝勇以故宮書法為載體,以歷史、典故、書法知識為脈絡,讓讀者領略書法的意蘊。如果說中國書法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這個標準大概屬於《蘭亭序》。這部王羲之的名作在代代國人從未休止的記誦、臨摹與解析中,證實了「一張紙」可以走過的最遠時空。


羲之書法從漢魏得骨力,故世評其書力能扛鼎、韻高千古,非只以其法度技勝也。羲之書得道,不可徑從其書中尋,當於書外求之。學王右軍書法,一難於灑脫,非天資高者不能辦,如米芾、白蕉是也;二難於沉勁,非功力深湛者莫能辦,如王鐸、蔡襄、沈尹默等是也。最難者乃二者兼之,此難之又難也。古來唯顏魯公、楊少師、八大山人是也。書法是一門特殊的藝術,需要創作者長期沉浸在傳統經典之中,體悟其中韻律線條,並將自己的情感蘊藉其內。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但更是一種心靈的藝術,其源於心靈的直接流露,視覺給人以瞬間的美感,但唯有心靈的真誠流露,方能取得永恆之美。


學書恥與人同。然初宜師古求其似,終則離之。既已似而求不似,其難如此。碑帖融合之書家有三種,以碑為體帖為用者,如趙之謙、李瑞清、于右任、孫伯翔等;以帖為體碑為用者,如鄧石如、何紹基、康有為、林散之等;尚有碑帖各半者,如沈增植、吳昌碩、沙孟海等。讀書若不能化為審美的提高和心胸的開闊,讀再多也無益於書法。六祖不識文字而了悟佛法、創禪宗,此即在悟。書法亦類此。



 中國書法的點畫特點主要有方、圓兩種。方筆,指有方形稜角的筆畫:圓筆,指不出稜角的筆畫。圓筆主要從篆書發展而來,方筆主要從隸書發展而來。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康有為從方筆頓筆與圓筆提筆的變化中,談到方、圓不同用筆的特色與風格。一個「中含」,一個「外拓」;一個「婉而通」,一個「精而密」,將方、圓用筆的變化分析得非常透徹。


  黃炎培曾說:「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講的也是做人當方則方,該圓則圓,應當方圓並用。吳昌碩在論封泥時說:「刀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篆法體勢方者,方易於勁,但方並非即是勁,故要得其方勁。圓易於轉但圓並非即是轉,故又要得其圓轉。有方勁而無圓轉,近於獷悍。有圓轉而失方勁,近於媚俗。學封泥貴在方勁而兼圓轉……故用刀要拙,不拙則無高古雄深氣韻,用鋒宜銳,不銳則無峭拔英邁的風神。」書法亦如此,方、圓各有特點,又相互融合。書寫時當方則方,當圓則圓,方中有圓,圓中有方,順勢而為,便可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面目。


  清代傅山嘗言:「寫字不到變化處不見妙,然變化亦何可易到?不自正人,不能變出。但能正人,自無婢賤野俗之氣。」那麼,何為「正人」呢?「正人」就是要從臨摹古代書法家的經典碑帖入手,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兩周金文、秦代小篆,到漢代的隸書、晉唐的楷行書及以後宋、元、明、清各朝代都留下來的無數的經典書法碑刻及墨跡。這些碑刻與墨跡是我們取法學習的範本,應從這些古代碑帖中學習古人的用筆、結字、筆勢等。懂得「正入」,還要能夠「變出」。「變出」就是要有敢獨創的勇氣、決心和精神,要像齊白石先生衰年變法那樣寧可「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不為古人奴。同時,要欣賞優秀的古今書法真跡,學習歷代的書法理論,學會鑑別精華與糟粕。

  在米芾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其鮮明而有趣的個性特徵。大家對米芾書法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書法史上諸家對他的評價,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米芾在一次皇帝召對時說:「臣書字乃刷也。」一個「刷」字,足以突出米芾「振迅天真」的書風特徵。當然,大家對米芾的奇聞逸事也很感興趣,如米顛因愛石而拜石,喜歡著奇裝異服,性情癲狂等怪異行為,這些似乎與米芾在「宋四家」中以技法精湛而著稱的形象反差很大,甚至顯得格格不入。縱觀米芾精湛技法的成長之路,自然是由「集古字」積學而來,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米芾《海岳名言》中得以洞悉。米芾說自己壯歲未能立家,是取眾人之長總而成之的結果,正因為總而成之,所以大家都不知其書法以誰為祖,這便是米芾書法的「集古成新」之路。


  如果說為藝術痴狂的一生成就了米芾書法的卷舒煙雲之氣,那麼顛沛流離、參透生命的一生則成就了蘇東坡書法的穩健厚重。作者以「趣」勾勒米芾,卻是以「悟」解析蘇東坡。書法是有生命的,如同人的生命。蘇東坡書法風格的幾次變更,無不關乎境遇之變。書寫《治平帖》時,他的筆法精細、字體遒媚,一如故土眉州所賦予他的依戀與自如;而後,蘇東坡漂泊於黃州,內心激憤與感傷,當他的筆觸走進了生命,無心插柳的《寒食帖》把宋代「尚意」書風推向極致;黃州之後,蘇東坡的人生持續走低,柔奴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如醍醐灌頂,讓他看到家的概念是可以放至天涯海角的,當四海已然為家,苦難即不復存在,書法隨之呈現出穩健雄厚的姿態。生命的力量出於對「家」的自信,生命的開闊在於同苦難和解。這是蘇東坡的生命體驗,這也是蘇東坡書法的生命歷程。


文泊月

2021年9月20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