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譎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明治天皇究竟是一代雄主還是傀儡?

國史拾遺 發佈 2020-04-21T05:33:32+00:00

19世紀中後期,日本歷史進入劇烈震盪期,公元1853年7月8日,美國艦隊突然強制訪問日本,史稱「黑船事件」,日本進入「幕末時期」,各路志士不滿幕府無能統治,紛紛進行「倒幕運動」,1867年11月9日(慶應3年舊曆10月14日)幕府末代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進行大政奉還;1868年5月

19世紀中後期,日本歷史進入劇烈震盪期,公元1853年7月8日,美國艦隊突然強制訪問日本,史稱「黑船事件」,日本進入「幕末時期」,各路志士不滿幕府無能統治,紛紛進行「倒幕運動」,1867年11月9日(慶應3年舊曆10月14日)幕府末代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進行大政奉還;1868年5月3日(舊曆4月11日)江戶無血開城。

這象徵著統治日本近千年的武士政權崩潰,理論上,日本的大權重新回到皇室手中,接下來日本就進入了新時代——日本帝國時期,之後荼毒東亞八十年之久,中國人對此絕對是刻骨銘心,所以對於日本皇室,一直以來都有著相當複雜的情感,那麼,日本帝國時期的第一代天皇——明治天皇是什麼樣的呢?

明治時期日本皇室

如果按照中國絕大多數人的想法:明治天皇應該屬於一代雄主吧,擊敗清俄,奠定霸權,成就一代帝國,日劇《坂上之雲》中,明治時代日本蒸蒸日上的國運令人嘆服,雖說是「彼之英雄我之仇寇」,但從宏觀歷史角度來說,也算是敬服這位日本大帝。

但是,這種想法實際上是一種極大的誤解,中國人產生這種誤解往往是由於對日本歷史和政治不了解,主觀上把中國的情況代入,把明治天皇和中國歷史的一些雄主類比,但這實際不是這回事。

那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具體說明可能比較複雜,不過先用一句簡單的話介紹:明治天皇並不是明治維新的主導者;而且,也不是明治時期日本政府的主導者。

這可能很多人覺得怪了,幕府倒台了,大權歸屬天皇,這不是常理嗎?日本法律都這麼規定的,那明治天皇不是主導者,是不是說他也是個傀儡呢?這也不對:明治天皇不是主導者,但也不是傀儡!

那這是啥意思呢?說到這裡,大家要先了解日本歷史上的「虛君傳統」,理論上,日本天皇確實是「萬世一系」,但實際情況,在傳統日本政治倫理中,日本天皇和中國皇帝扮演的角色是完全不一樣的:

目前能確定的是,早期日本歷史於公元1-3世紀,小邦林立,各小邦的君主稱「王」或「君」,約到西元第四、五世紀諸邦形成聯盟,首領改稱為「大王」,到了天武天皇時代,受到同時期自稱天皇的唐高宗所影響,又因崇尚中國道教的北斗信仰,選用「天皇」成為稱謂。

同時,起源於西南地區的日本列島主體部族「大和」開始東征,公元6世紀,大和政權征服本州及九州大部分地區,基本控制了日本列島大部分地區,天皇權勢達到頂峰。一直到這段時期,把日本天皇理解為日本的統治者,還是沒有問題的(當時實際上日本天皇權利在大部分仍然不多,而是一些豪族貴族權勢很高,這頗似早期原始部族民主,比如中國後金政權就有所謂的「八王議政」,日本天皇只有律令制後期一段短時間內才權勢顯赫),但之後就不同了。

日本列島地理頗為複雜,山地很多,適合人口聚集的地方被分割到諸多小的平原和盆地,交流不便,而且日本屬於島國,游離在外,也沒什麼大規模外來侵略的危險,所以缺乏團結的動力,一開始在西南一隅的時候,日本可能還能維持正常的王國體制,有一個統一的君主,但一旦擴張到一定程度,以封建時代的條件,這大一統體制自然就維持不下去。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集團,這就是中國人常聽的「武士集團」,這所謂的武士實際就是各地的大小封建主,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政權被權貴門閥把持,但他們顯然控制不住局面,於是各地的豪傑開始崛起,基本不理會所謂的中央朝廷,日本進入了武士時代。

12世紀以後,日本進入數世紀的武家政權(軍事政權)時代,基本上就是各地的老大管各地的事情,然後選出一位「江湖老大」(幕府將軍),而所謂的天皇領導的朝廷(公家)的權勢迅速衰退,最後徹底成為毫無現實影響力的吉祥物,至於為啥日本還保留了皇室,這其實是特殊情況使然,日本畢竟也就那麼大,維持一個統一的局面,自然也要有個象徵。

註:至於日本天皇幹嘛,提下慶長20年7月17日(1615年9月9日)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德川幕府將軍規定天皇的活動限於追求傳統文學及執行禮儀,而且將軍有權干涉皇家的婚姻以及以宗教名義強制安排皇族成員出家修道。

這一套規則後來成為了日本的政治倫理,千萬不要用中國的情況類比日本,中國歷史上當然也有一些傀儡一樣的君主,比如漢獻帝,但是,中國的政治倫理中,這屬於反常現象,是因為有曹操這個「奸賊」所以中國皇權旁落了;但是,日本的規矩是天皇不管事才是正常的,如果天皇想管事了,那反而叫壞了規矩,比如日本歷史上就有一個著名的事情叫「天皇造反」。

註:天皇造反,後醍醐天皇不滿鎌倉幕府,竟然起兵倒幕,被稱為「聖上謀反」

理解了這個,大家再理解日本近代歷史,就會發現比較詭異了,幕末時期,日本各路豪傑不滿德川幕府,開始倒幕,理論上是把權利歸屬天皇了,但是,實際上,「倒幕運動」的主力是西南豪傑,後來的開國元勛是「維新志士」,日本皇室在此參與度是很低的。

但是啊,明治維新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大一統的政府,對於日本民族來說,這自然是必須的:想強大先要團結啊。但是,並不是所有之前的倒幕派都是這個想法, 有些人就是單純不滿德川幕府,認為他們腐敗無能,比如有些士族就是如此:一開始德川幕府實在廢物,還老是欺負我們,我們要反它,選個新老大;但現在你這新明治政府直接要廢除武士階層,這是連我們的根基都要砸啊,不行,接著反,於是就有了著名的「西南戰爭」。

西南戰爭與西鄉隆盛的死象徵著武士時代的結束

顯然,這種「大一統」模式很多日本人都不適應,為了維持「大一統體制」,自然要一套大家都能認同的思想,那就要把皇室搬過來了,以國家神道這種政教合一的極端宗教主義,大肆宣揚天皇崇拜,這終於維持了日本這個大一統的體制。

「日本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大日本帝國憲法》

這個情況也比較怪異,為啥呢?大家仔細想想啊:誰打江山,誰坐江山,這就是規矩;以中國類比,咱們假設當年蜀漢政權北伐成功了,那麼漢朝的江山是誰坐呢?自然是劉備!漢獻帝怎麼辦?漢獻帝當然會很識相地「自覺禪讓」,當然,萬一劉協情商不高頭鐵的話,可能會「突然意外身亡」,不過劉備仁厚,也可能是「陛下沉迷仙道,不務正事,所以……」。

但是明治朝廷呢?打江山的是明治豪傑,坐江山的自然也是他們,但是,和中國不同,他們不能成為理論上的最高領導人,因為日本這皇室實在是特殊,你不能取而代之啊,而且還必須要藉助其影響力,大肆提高皇室地位,可皇室確實又不管事,於是,就出現了相當詭異又複雜的帝國政體:天皇理論上是最高領袖,日本全國從上到下對其畢恭畢敬,但制定國策什麼的都是大臣實際在干,天皇本身基本不對國事發表意見,天皇實際依附大佬,大佬需要藉助皇室。這個政體全世界很多政治學家歷史學家研究一輩子,也很難完全說清楚。

伊藤博文後期和明治天皇也經常有衝突

那明治天皇到底是個啥樣的人呢?

明治天皇睦仁,1852年(嘉永5年)9月22日出生,1867年1月30日(慶應三年),日本天皇的父親孝明天皇統仁駕崩了(孝明天皇是支持幕府的,而且其死亡極為突然,所以日本民間一直流傳孝明天皇是被維新派暗殺的,而且此說流傳極廣,一段時期甚至是東亞民間主流意見),年僅16歲的睦仁繼任天皇,1868年(明治元年)8月27日正式改元「明治」。

明治天皇幼年時期,日本還在「虛君」時期,顯然他是沒接受正規政治教育的,後來突然被維新志士捧上神壇了,他當然不會有啥激烈的反對(想想自己神秘暴死的老爸,估計明治天皇也不敢造次)。但是這之後不一樣了,在維新之後的日本,天皇的地位上升了很多,所以「天皇」形象必須重新塑造,於是明治天皇接受了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這些維新志士的栽培,具備了一定帝王氣質。

當然,大家一定也要注意,不能用中國的情況類比日本,這種事情在中國看來屬於「主弱臣強」,天然不穩;但日本不同,日本皇室根本不需要擔心臣下篡權謀反,而且日本皇室自古以來就不干政,加之現在日本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自然是有接觸,所以到了特殊的明治時期,他的權力本來就是維新志士給他的,現在管事的是這些志士,當然也非常正常,至於明治天皇自己,他基本不過問具體政務(他自己也不太會,而且由於本人被「神格化」,所以反而不應該再具體政務上過多參與,因為一旦做錯了事情便不好收場),但其必須塑造進取開化的個人形象和道德模範,這方面他很成功。

明治天皇現存肖像都是「武德充沛」形的,其實他本人是個文弱少年,

所以說,把明治天皇當做秦皇漢武一樣的雄主實在是誤解,明治天皇並不是日本這個國家現實的「掌舵人」,但是說明治天皇是花瓶,這也不太對,明治天皇在日本政府這個政治機器中,還是有相當重要的分量的,而且越到後期,天皇的地位越發微妙,因為這些明治維新大佬給日本帝國設計的體制,至少有兩個地方有著空子。

首先,天皇與內閣,軍部,文官政府的關係很難通過法律說清楚,尤其是天皇的特殊地位,這使得統治集團內部權責劃分根本無法明晰,而天皇本人隨著能力提高,也不可能再完全甘心做一個象徵物,其掌管政事的慾望也增強了,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心腹,大家不妨設想這麼一種情況: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的「非主流少數派」,如果趁機和天皇本人親近了成了「帝黨」,天皇信任他們,和大佬發生衝突,情況當如何?明治後期就經常發生這種事情,令伊藤博文等大佬相當頭疼。

第二,由於需要將天皇神化,所以日本民間對天皇的崇拜與日俱增,尤其是甲午、日俄兩仗大勝之後,天皇的威望變得越來越高(日本老百姓又不是人均政治大佬,他們當然不可能理解日本政壇的複雜性,他們只會理解:在明治大帝的統帥下,皇國軍威大振),最終意識形態極端化、民粹化,文官政府很難忤逆這麼一種勢頭。

說著天皇陛下萬歲,但實際天皇到底在幹嘛,日本人還真難說清楚

所以,到了明治後期,明治天皇極其黨羽(宮中集團,帝黨)和政府的博弈越來越激烈,而後來能起緩和的元勛們去世後,政權對抗極化趨勢明顯,最終的結果是:文官集團日趨弱化,軍隊勢力愈發膨脹,日本國民意識形態愈發極端,自由民權被極力壓制,政治瘋子和軍人濫用天皇的「統治權的總攬者」地位四處胡作非為……經過短暫混亂的「大正民主」後,到了昭和時期,日本社會更加極端化,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所謂「昭和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便是這麼一種戲謔的總結。

作者:雲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