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容易得勁難,靈勁上身天地翻

形意拳張金濤 發佈 2020-05-12T09:45:07+00:00

一位心意拳前輩曾賦詩一首:練拳容易得勁難,靈勁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難躲,遇敵好似弓斷弦。孫存周前輩曾說:」練習形意拳,能夠做到不加助跑,前跳一丈後跳八尺,就可以實用了「,這句話看似鍛鍊的是外在的筋骨之力,實則是內功修養深厚之後,自然形成的功力,不加力力無窮,不運氣氣自充,拳貴自

一位心意拳前輩曾賦詩一首:練拳容易得勁難,靈勁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難躲,遇敵好似弓斷弦。詩中所說的「靈勁」指的是內勁,就是內功修養而成,隨心所欲發出的勁力。如形意拳所追求的三層功夫——明勁;暗勁;化勁。


孫祿堂先生在著作中指出:習拳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以外無元妙也。一語道破形意拳之道在於「中和」,即是內勁的修為。內功才是拳術的精華所在,招法乃是服務於內功練習的一種手段。


現代形意拳練習者大多以為形意拳自古為殺人之技,認為其外在的招法凌厲無比。如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雲深大師,僅憑半步崩拳便所向披靡,威震武林。熟不知郭老之所以戰無不勝,非依靠半步崩拳的外在形式,實賴內功深厚,功力強健。若非如此,為何現代形意拳練習者通曉半步崩拳的人多如牛毛,而真正可以克敵制勝運用自如的人缺少若麟角?正說明招不贏人,關鍵在功力。


形意拳外在形式簡單,而內涵卻博大精深。正如祿堂先生所言:「易學難精非形意拳莫屬」。現代人身處在一個急功近利的年代,少有人能夠耐住寂寞,踏踏實實靜下心來,按部就班的積蓄精氣神,以內功為依託練習形意拳。這便導致形意拳重形失意,成為空有其表的外家之術。


當代有很多仁人志士注重實踐,妄圖重現形意拳術克敵制勝的風采。經過與其它形式的現代技術交流,認識到了所謂的形意拳中的眾多弊端,如缺乏對頭部的防護;缺乏靈活多變的步法;缺乏衝擊力大的高位腿法;缺乏行之有效的摔法。


以上種種質疑恰恰反映了形意拳重形失意的現象十分普遍,形意拳已徒有其表,內涵卻空虛了。三體式為形意拳的總機關,應終生練習,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形意拳的主要能量「內氣」源自三體式這一技術,內氣不能中和毫無能量可言,正如孫振岱前輩所言:力無氣支撐就是死力,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般。


孫存周前輩曾把形意拳技術濃縮為:「三體式;劈;崩拳。三體式為中和之道,內功由此而成;劈拳練習全身精氣,為中和打下氣的基礎;崩拳練習整體之力,在身體運動之中達到全身相合,外形不散,力不出尖,周身皆圓。可見劈崩拳並非直觀的練習外在的招法形式,而是服務於內功練習的一種間接手段。


孫存周前輩曾說:」練習形意拳,能夠做到不加助跑,前跳一丈後跳八尺,就可以實用了「,這句話看似鍛鍊的是外在的筋骨之力,實則是內功修養深厚之後,自然形成的功力,不加力力無窮,不運氣氣自充,拳貴自然而已。


可見,練不出深厚的內功,形不成強勁的功力,無論是五行拳還是十二形拳都不可能成為可敵制勝的法寶。故此現代人多以拳擊散打來充實形意拳實戰技術,也是無奈之舉。


試想現代人果真達到前輩們之前的功力,能夠做到前跳一丈後跳八尺,做到起如風落如箭的身法速度,做到筋骨硬如鋼鐵的易骨易筋程度,實戰又何須預備式;高位腿法;巧妙的摔法,以及連擊動作,區區一個崩拳就足以克敵制勝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