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文學本質,富有現實意義

今日科學 發佈 2020-04-16T09:26:27+00:00

——略談「文學是文字演繹人性之學」作者:璩靜齋「文學是人學」這一概念是由高爾基提出的,我國文藝理論家錢穀融先生曾撰寫《論文學是人學》,對此概念進行了必要且較深入的闡釋,大體令人信服。

——略談「文學是文字演繹人性之學」

作者:璩靜齋

「文學是人學」這一概念是由高爾基提出的,我國文藝理論家錢穀融先生曾撰寫《論文學是人學》,對此概念進行了必要且較深入的闡釋,大體令人信服。客觀而言,「文學是人學」是一種帶有概括性的提法。所謂的「人學」,以通俗的話解釋,就是(通過文學作品)表現人,研究人(個體的人及群體的人)。人學所涉及的內涵很豐富,包括人自身的屬性(人性)、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人與社會及自然之間的關係、人的生存與發展、人的諸多情感等。而人性當屬其中的核心部分。

人性比較複雜,大致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即自然人性(天然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人的社會屬性是人在社會群體中產生的,是人與人交往時所產生的,譬如自私、狹隘、虛偽等性情。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並非割裂開來,二者是統一的。人的社會屬性往往受自然屬性的支配,如一個人在跟他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得很自私,這種自私便源自他的貪慾。對於作家來說,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塑造具體鮮活的文學形象,將複雜的人性表現出來,這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標尺。綜觀古今中外文學殿堂里的諸多名篇佳作,彰顯真實的人性是它們共同擁有的閃亮標籤。

餘音先生提出並發表了《文學是文字演繹人性之學》(2020年3月30日光明網https://s.gmw.cn/T5vhoe),道出了文學本質——「人學」的核心部分是「人性之學」,文學創作應該以演繹人性作為根本旨歸。很多優秀作家都很重視這一點。沈從文先生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曾在《從文小說習作選集代序》中強調自己的創作原則:「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古希臘文學(神話、史詩、戲劇等)中所描寫的人是世俗的、原欲的,是典型的飲食男女,身上散發著人之所以為人的真實無偽、自然質樸的人性之光,連神話中的諸神都無一例外地受之浸染,在人性之光的沐浴下,神與世俗凡塵之人也「同形同性」了。沈從文仰慕古希臘文學(尤其是古希臘神話)對人性的極度崇尚與盡情抒寫,所以他只想造「希臘小廟」,堅持以「人性」作為他創作的支點,並且有意通過寫人性之善來探求理想的人生形式,並以他的故鄉——湘西為題材,創作出一批有豐富內涵的文學作品,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富有地域特色的湘西。

沈從文的文學創作像一面鏡子,映出人性的永恆,照出人性的光輝。他的墓碑上鐫刻著他的手書:「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這則銘文包含深刻的內蘊,世間人事看似紛繁複雜,但只要以「人性」為尺度來丈量,這些紛繁複雜的人事其實質樸簡單,能讓人看得通透。沈從文始終堅持做一個大寫的人。作為作家,他描寫的也是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擁有著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只要能理解這點,也就能理解他,理解他作品中的人。

沈從文重要的文學作品大多創作於戰火紛飛的動亂年代,與他同時代的很多作家往往逐名求利,作品中的人物也多為迎合所塑造,而不是著眼於人性方面來描寫。這樣的作品終究經不起歲月的淘洗,漸漸淹沒在歷史的沙礫堆里,被讀者所遺忘。人們更看重那些彰顯真實人性和富有十足人情味的作品,比如沈從文的《邊城》《蕭蕭》《湘西散記》等,如同陳年老酒,存放的時間越久,越能讓人感受到醇厚悠長。

當下正處於商業化、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受各種非文學因素的影響,一些作家的文學創作越來越偏離人性的本質,淪為追名逐利的手段或某種單一信息的傳聲筒,本該血肉豐滿的文學作品幾近成了機械般的文字堆砌。基於這樣的現實,餘音先生提出「文學是文字演繹人性之學」,著意強調「人性之學」是文學的核心本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