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術館館長的「十八般武藝」

雅昌藝術網 發佈 2020-05-19T04:37:17+00:00

對於不熟悉藝術圈的人而言,在美術館工作如同置身「桃花源」,想像中應是情趣高雅,氣定神閒,平日裡端一杯咖啡,著一身時尚,穿梭在各個活動現場,徜徉於各類「藝術」之間。

對於不熟悉藝術圈的人而言,在美術館工作如同置身「桃花源」,想像中應是情趣高雅,氣定神閒,平日裡端一杯咖啡,著一身時尚,穿梭在各個活動現場,徜徉於各類「藝術」之間。然久處其間的美術館人卻不這樣認為,說是美術館這個「圈子」不好混。

以致於「江湖」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若是你恨一個人,就勸他去當美術館館長。這或許是大部分美術館管理者的心聲,它多少也道出了毋庸諱言的事實:藝術雖然美好,但終究時刻面臨著考驗。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1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托馬斯·坎貝爾 (ThomasP. Campbell) 在飽受非議後於當年3月1日宣布辭職。這件事在藝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托馬斯自2009年初擔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以來,不僅創下大都會參觀人數之最,其數字化項目「Met Met Open Access」更是廣受全球好評,今年疫情讓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紛紛推出「線上計劃」之時,更顯得「Met Met」極具前瞻性。但可悲的事實是,當年質疑托馬斯的聲音中,大都會「線上計劃」也「功不可沒」,導致他因為不堪「館長」之重負而憤然辭職。

當一座美術館新落成典禮的欣喜漸漸被日常運營的艱辛所取代時,許多館長都會意識到「武林」之兇險,而要在其中闖出一番聲名來更是極為不易。尤其是執掌一家美術館的館長,若沒有「十八般武藝」傍身,又怎能在競爭激烈、艱阻重重的文化產業中讓美術館立於不敗之地呢!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成立迄今已逾十年。十年磨一劍,在歷任館長的帶領和堅持下,完成了200多個展覽,1000多個藝術項目,專業和時間沉澱出今天的這番口碑和「江湖地位」。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館日即將來臨,為什麼是「18」,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美術館館長的「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而美術館館長會使仁王盾、倚天劍、麒麟弓、八卦陣、丈八矛、方天戟、朱雀扇、連弩車、七寶刀、流星錘、涯角槍會是什麼結果?請聽分解:

仁者為王「仁王盾」:堅守初心,方得始終

對上海藝術圈而言,很多美術館的「民非」標籤是十分清晰的,也就是說,它們是民辦非企業性質的純公益美術館。一直以來,民非美術館始終保持著其公益性方向。其實,在美術館設立之初的定位,就決定了之後的所作所為。公益美術館的初心是什麼?是建立一個公益藝術機構還是商業機構這是每個美術館要確定的方向。今天中國的民營美術館方興未艾,但是在美術館的這塊牌子背後,各種類型、各種商業模式可謂五花八門。但是美術館的主要方向是公益藝術的話,必須目標明確,更為重要的是要在體制、機制上完成頂層設計,這些都為今後的民營美術館公益運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作為公益美術館背後的捐贈人、藝術基金會、美術館、以及美術館的學術委員會,都構成了藝術公益堅固的「仁王盾」。

想做公益是決心的問題,能不能做好公益則完全是制度設計和運維能力的問題。而我這些年的實踐證明了利用金融手段也能構建出完善的美術館架構和機制。開門七件事,美術館的制度可以包括《美術館定位及發展目標》、《美術館組織架構及崗位職責》、《展覽管理辦法》、《藏品管理制度》、《財務管理辦法》、《項目評估管理辦法》、《績效管理辦法》等等。可以說,好的制度建設就相當於機構的保護盾,即便外在環境發生了變化,它也不會輕易倒下。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經濟形勢和藝術生態出現波動的時候,尤其是發生疫情這種特殊情況時,一些民營美術館仍舊能堅守專業、堅持公益的原因所在。

攻守兼備 「倚天劍」:專注公益,持續慈善

對於一些大型的民營美術館來說,運營資金若能來源於母公司設立的藝術基金會,那麼,多年積累後會形成十分可觀的當代藝術收藏,而這其實是為我們社會積累了藝術資產。當然,藝術基金會可以從一般的民非組織 「升格」為藝術類慈善組織,這樣的話其捐助比例將從8%降為6%。

中國的基金會長期以來都有很強的「官辦」色彩,而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出台後,民間公益成為一支新生力量。民營的藝術基金會因其純公益性而非常的純粹,藝術基金會通過自身的管理提升讓慈善捐助獲得質的飛躍,以主動的、長期的、獨立的、系統性的、有規劃的捐助有力的塑造公益藝術基金會的形象和理念。

藝術基金會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行之有效的機構,更可以傳播企業的價值觀,落實企業的文化主張,管理企業的公益理念。同時,基金會的設立還可以使得捐贈者獲得實打實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經過長期持續運行的上海民生藝術基金會,十年來專注投入公益藝術數10億。持續慈善,保持特色,也是民生藝術公益攻守兼備的「倚天劍」。

箭無虛發 「麒麟弓」:認準本質,得道多助

在中國,美術館的「非營利」決定了:它的導向目標不是盈利;它的存在意義在於公益;它的生存命脈在於政策。尤其是最後一點,往往為大家所忽視。國家與政府對這種形態的文化機構給予了相當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營美術館館長的「器」就是對政府資助政策的學習和研究,如何「利」?就是不斷理解和吃透各項政策措施,並且結合藝術項目創新來形成美術館運營的助力,讓我們得以箭無虛發,如同配備了「麒麟弓」。

譬如說,2013年,當我在浦東創辦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時,我就是先從金融管理的角度去研究所有關於申請「民非」機構的相關制度和申辦流程,在此基礎上,僅僅用了18個工作日,就完成了美術館的登記註冊,拿到民辦非企業的營業執照。當美術館已經形成《機構定位和發展目標》後,就應該根據機構的特點去研究相應的政府政策,借力而為就能事半功倍。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市政府各類基金對於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自我執掌上海民生美術館7年來,至少有20多個展覽、10多個項目獲得了上海市、區兩級政府的資助和支持,而政府的資助更是民營美術館運營的一大助力。

環環相扣「八卦陣」:合理設置,協同運營

減少行政層級,實行扁平化管理,就是美術館最低成本、最高效能的運營團隊結構。為此,我們在美術館運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由館長牽頭、副館長分管,各部門總監負責的二級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在美術館分設展覽部、公教部、新媒體部和行政商務部等職能部門。不同於企業中部門之間各立門戶的方式,根據美術館「民非」特點人少事多,則要採取精兵強將協同作戰的策略。讓每一個部門都具備專業職能、管理職能以及其他職能,這極大避免了各部門各司一職,在互相協作過程中導致流程不暢、溝通成本過高的弊端。

同時,「一專多能」還可以針對不同目標,增強美術館各部門間交叉配合與輔助的優勢。不論是時間成本還是人力成本,都儘可能的被控制在最佳的投入產出比上,這對於本就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非企業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形成了一系列規範,「流程上牆」以便凡事依規而行。這便是我們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八卦陣」。

貫透始終「丈八矛」:品牌思維,口碑效應

沒有品牌化,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對於美術館,也是如此。美術館的名字不是品牌,因為觀眾欣賞的是展覽、參與的是活動,並非衝著美術館的名字而來。展覽和活動本身也不是品牌,它們都是多元而不同的,觀眾認同這一場展覽不代表他會認同下一場展覽。美術館真正的品牌化思維建立在品質水準統一、持續性極強的展覽和活動上。這種品牌意識於我們而言,如同「丈八矛」一樣貫穿始終。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個案研究、國際當代藝術群展、「中法文化之春」等中外文化交流等項目已經成為上海民生的核心,而長期項目包括每年一屆的「國際藝術評論獎」、「詩歌來到美術館」、「民生美術文獻中心」,以及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的「美術館眾議院」和回顧中國美術電影發展歷程的「上海製造」等等,這些我們長期深耕的品牌化展覽、公教和活動項目,或是頻頻獲獎,或是廣受歡迎,極大地積攢了對民營美術館品質的認同度和黏合度,也由此豐富著專業群體與普通公眾兩個維度的口碑效應。

內聖外王「方天戟」:項目管理,權責分明

為了讓不同部門的協作高效有序,杜絕推諉扯皮的現象,做到權責分明,我借鑑了金融管理中的「項目管理」理念,重塑美術館工作流程,並且最終形成《展覽項目及重大活動項目經理管理制》以及《項目評估管理辦法》。讓不同部門的專業人才做專業的事,而在項目選擇流程上所做制度的安排,確保展覽項目不拘泥於「小圈子」,又不至於「不專業」。正如兵器之王「方天戟」的特色,內聖外王。

比如,法國駐滬總領館向我們推薦了法國著名藝術家Celeste Boursier-Mougenot,從考察、調研、立項、策展、布展再到最後以展覽《生聲不息》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事所組成的項目團隊通力合作,前後花費了兩年的時間來確保展覽的品質。項目經理人牽頭組成團隊,並由他全權負責各項事宜,其他組員協助配合。對於美術館同仁而言,這種深度配合勢必能促成個人的全面成長。長遠來看,這對於美術館人才儲備與梯隊建設同樣大有裨益。

開合自如「朱雀扇」:展覽品質,魚熊兼得

美術館展覽的專業性與公眾性如何平衡是所有美術館人最關心的問題。美術館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廟堂,而是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既秉持美術館的專業操守,又贏得觀眾的青睞呢?畢竟失去了專家的「叫好」,美術館的專業性何在?得不到大眾的「叫座」,遑論美術館的公共性?為了實現「很好看」與「看得懂」,我們選擇一個展覽的出發點就是兩者的平衡。此外,更要在實施過程中嚴控預算,把錢用在刀刃上。

如此則不得不拿出我們的「朱雀扇」,以其開合自如的特點,既保證展覽的專業品質,又協調好公共教育屬性。在這個過程中,展覽部保障專業性,媒體部告訴公眾它好在哪裡,公教部讓入館的觀眾能夠對作品有更大的共鳴。正是由於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才使得諸如「真實的假像」、「生聲不息」和「透明的聲音」等展覽既受到專業藝術圈的認可,又深受公眾歡迎。

侯孝賢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電影不是為某些人拍的,而是為所有人拍的,只不過有的人願意在裡面看得更深,看得更遠。而這也是民營美術館可以一以貫之的態度與願景。

厚德載物「連弩車」:深耕公教,服務公眾

美術館是為廣大公眾服務的。因此,民營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也應該強化其公益屬性,要力求與社會公眾建立更加良性的互動。然而,「公眾」根據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以及個人趣味等不同因素而細分成不同的「消費」群體。美術館公教活動為了更好地服務特定人群,同樣需要細分。

面對複雜多樣的藝術需求,美術館推出重型武器「連弩車」,厚德載物,深耕多領域大眾人群。經過多年來的積累,民生美術館已經建立起了以輔助展覽和自主策劃雙線發展的公共教育思路,自主策劃又細分為專業探索與普及教育方向。比如,我們為文學愛好者推出「詩歌來到美術館」;為藝術從業者及藝術專業學生推出「美術館眾議院」;為美術電影愛好者與懷舊人士推出「上海製造」;為兒童推出具有藝術早教功能的「Kids Museum」;以及結合展覽推出「人人都是齊白石」等等的各種講座與藝術工作坊活動。

因為,只有服務好特定的人群,才可能服務好整體的公眾。上海民生美術館的「詩歌來到美術館」被上海市文廣局授予「2016年博物館優秀社會教育項目」,2017年又被廣大市民評選為「年度上海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特色活動」,2017年公教活動「上海製造」則入選文化部「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2018年2019年連續被評為「上海市民終身學習藝術體驗基地優秀站點」的稱號。這些案例都說明我們民營美術館做公教只要深耕,必有成果。當然,評優獲獎不應該成為舉辦展覽與公教活動的目的,但是它是實現展覽與活動品質之後的必然結果。同時,這也為美術館堅持的專業性和親民性提供了「有效憑證」。

步步生蓮「七寶刀」:媒體分層,有效傳播

據我們調研,上海的民營美術館員工在10人以下的占比超過50%,也就是說公益美術館非常缺人。所以按照「分眾思維」開展工作應該是我們不二的選擇。不只是公教部,媒體部同樣如是。展覽也好,活動也罷,要把這種信息告知公眾,對我們來說存在信息觸達成本,對於公眾來說存在信息獲取成本。唯有儘可能實現展覽與活動、信息形式、傳播渠道以及受眾的「四方匹配」,才能獲取最大的「投入產出比」,讓真正有需求的公眾走進美術館。因此,美術館的媒體部應該在尋求媒體推廣的過程之中,從品類上覆蓋官方媒體、主流媒體、藝術媒體、大眾媒體乃至財經媒體,而在渠道上則囊括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網站以及新媒體平台等等,在線下則可以充分利用地鐵公益廣告、社區公共信息發布牆以及諸多網際網路票務平台等資源,逐步形成立體的合作媒體傳播優勢。我常說,媒體部就是美術館的「七星寶刀」,可以將美術館的每一個動作精準、高效、藝術的傳播到受眾群體中去,真正做到「步步生蓮」。

在這次疫情期間,上海民生美術館不僅是第一批對公眾開放的民營美術館,更是推出了首個由策展人導覽的VR展「三魂七魄」,最終,被「學習強國」選登。由此,才能讓不同的受眾在我們的展覽與活動中發現他們不同的線上線下「觸點」。

星耀長空「流星錘」:文化情懷,空間運營

當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現代美術館體系,在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的眾多機構中,大多數都必須依賴投資方的資金才得以正常運營,可以說資金來源是非常單一的。其弊端不言自明,其後果就是美術館每每需要資金做展覽和活動時,都必須與投資方進行一場「較量」,而結果卻沒有一個館長敢「挺直腰板」。為了走出這一「迷局」,我們的經驗是依據政策規範,深刻領會「空間運營商」這一概念,不斷探索、不斷嘗試在文化創意產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美術館「自我造血」的可能性。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美術館無疑是「文化產業」;但是從公眾的角度來看,美術館又何嘗不是「休閒產業」?如今,周末逛展業已成為滬上最時髦的生活方式。因此,只注重美術館的文化屬性而忽視休閒屬性,顯然有違時代潮流。除了舉辦展覽與公教,美術館更是文化空間的運營商。得益於美術館「流星錘」的重力,我們將文化融入空間運營中,令文化如同「星曜長空」般在藝術的梵空中閃耀。對於民營美術館來說,舉辦高質量的品牌活動,在美術館探索藝術商店及藝術咖啡館之路,不僅可以形成「回血機制」,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為觀眾營造出他們所需的休閒體驗氛圍,同時也增強了觀眾與美術館的「粘性」。

步步為營「涯角槍」:應對危機,臨危不亂

「涯角槍」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心愛兵器,而趙子龍最著名的不僅是他「一身是膽」,更是他處變不驚、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優良作風,因此成為三國唯一的「常勝將軍」。趙子龍的這種作風,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欣賞和秉持的辦館理念。作為美術館館長,不僅要處理好美術館的日常管理運營工作,也要用前瞻性和專業性做好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與應對措施。2020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對美術館的防控能力和應急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該關即關,安全第一。

但在疫情期間,美術館暫停了對外開放,但是藝術活動卻可以從不停擺。美術館可以整合自己館內的項目資源,利用網絡平台將藝術往線上延伸,打造全新的線上美術館,將展覽、公教活動、文創展示、學術交流等內容通過網絡重新塑造,藉助網際網路平台將藝術輻射至更多受眾,開啟線上藝術互動新模式。

而在疫情緩解後,則要創造一切條件響應政府號召,率先復工復館向公眾開放。當然,在疫情期間,美術館要推出全新的國際交流展覽,諸如展覽審批、海關批文、展品製作、國際運輸、國際藝術家入境等環節在日常情況下「易如反掌」,現在卻「難如登天」。儘管如此,上海民生美術館團隊還是竭盡全力籌備新展「隨物生心」,希望在5月份推出有份量的國際藝術大展回報廣大觀眾的期待。

刀槍劍戟,因人而異,運用自如,繫於一心。雖然這裡的「十八般武藝」略顯青澀,但能夠運用自如終歸還是依靠人心、依靠自身修養、依靠團隊配合,對於管理者則更要知人善用、推己及人。細心的讀者也許已經發現,我沒有談論什麼偉大的藝術情懷,因為,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一個美術館館長的日常。我相信:當一座城市有了藝術,也就有了城市自己的語言。

暫且別過,「江湖」再見!

(圖文:鳴謝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連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