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有很多古滿洲人活動遺蹟

滿族文化網 發佈 2020-05-24T05:48:33+00:00

編者注: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們滿族文化網平台發表過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資料,分21章節,陸續刊出。

編者註: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們滿族文化網平台發表過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資料,分21章節,陸續刊出。

上一節文章發的是《滿族和清朝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很大》。


我 的 民 族(17)


按:我作為康熙朝初年被編入漢八旗並隸正紅旗的陳漢軍第10代後人,從對祖先的尊崇而對清朝的歷史情有獨鍾。退休後,想寫本回憶錄作為不能給後人留下多少物質財富的精神彌補。為此,我對滿族和清朝的來龍去脈做些功課,在幾年的時間裡翻看書籍,查閱資料,比對信息,整理編輯出自認為符合主流觀點、接近歷史真實的《我的民族》一章21節,並以《空間日誌》的形式留存和發表。歡迎願意看的朋友關注,尤其是指導。——吉林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王家富


(17)吉林是東北早期人類活動的中心


吉林版圖早期縱橫東北大地,後來橫跨長白山脈和松嫩平原。境內山巒綿延,河谷交織;四季分明,氣候適宜;水土肥美,物產富饒。無論史料記載,還是考古發掘,吉林從地理、名稱到遺址、遺蹟,都是東北邊疆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棲息地、聚居地。這裡宜農耕、宜漁獵、宜遊牧、宜採捕,自古就是東北多民族或屯駐、或游居、或角逐的中心地和主戰場。歷史上東北四個少數民族國家政權,夫余國、高句麗、渤海國、東夏國,都曾經在吉林大地上建國或建都。而從「喜都」長春茶啊沖文化遺蹟,到長白山天池布庫里清始祖傳說,吉林又始終是肅慎系滿洲族的發祥地、龍興地、根據地。


1987年我市地方志和文博工作者前往樺甸市榆木橋子鎮哈達嶺山脈實地踏查傳說頗多的壽山仙人洞,發現該天然石灰岩溶洞位於海拔510米的壽山主峰東坡,距山頂50米處。洞口到洞內12米,採光良好,前8米平坦寬敞明亮,乾燥宜人,洞壁嚴密光滑,適宜人類居住生活和活動。1990年吉林大學考古系師生到此進行試挖掘,確認這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居住洞穴遺址,出土的打制石器、獸骨製品和大量動物化石,檢測後證明早在1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

1993年5月,在中科院專家指導下,我省考古部門再次到此洞進行深入挖掘和鑑定,認定這是一處比較典型、堆積完好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棲憩和活動的洞穴遺址。隨著研究逐步深入,中科院最新C14測定結果已將壽山仙人洞遺址的絕對年代由最初的2萬年推到23萬年,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東北乃至東北亞最早的舊石器時期遺址。(參見下圖,吉林省樺甸市壽山仙人洞)

1991年在蛟河市拉法鄉新鄉磚廠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和大量打制石器,鑑定證明6萬年前這裡的原始人就住在天然洞穴,靠打獵猛獁象、野牛等大型草食動物為生。而在七家子西山、豐滿虎頭砬子、星星哨張家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文物證明距今五六千年前這裡的人類已經從天然洞穴發展為在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丘陵山崗上穴居,以漁獵、採摘為主兼施原始農業為生。其中,七家子西山遺址就在昌邑區哈達灣街道西邊的二道嶺子,那裡的古人類應當算是吉林城最早的第一代居民。

從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猿人到晚期的智人,大約經過了300多萬年的時間。其中,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萬~4萬年前,晚期智人大約從距今四五萬年前開始出現。標誌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的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距今300萬~1萬年,使用天然石塊和簡單的打制石頭工具)、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前~5000或2000多年,使用磨製和壓制石器工具),在新舊石器時代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稱為中石器時代。

金屬器時代分為青銅器時代(公元前4000年~公元初年,冶煉熔點低的銅、錫、鉛混合物,製作青銅器具)、鐵器時代(公元前2500年開始冶煉鐵,製作鐵器)。由此可見,樺甸市壽山和蛟河市新鄉的古人類都是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七家子西山等則是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

座落於吉林城西5公里船營區歡喜鄉吉興村管內的西團山,海拔236.2米。滿洲國時中日學者曾在此作過考古調查,光復後的1946年國民黨部隊第60軍進駐吉林,在山上修築作戰工事,挖掘出古石棺18座。

1948年3月9日吉林解放,吉林大學的前身東北行政學院遷至今東北電力大學校址。當年秋該院歷史系教授楊公驥帶領師生先後三次對與學校相望不遠的西團山,因戰爭被挖暴露的石棺古墓進行清理髮掘,發現大量文物和遺蹟並寫出報告,引起考古學界和考古學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關注和重視,特派高資質專家組成東北考古發掘團,於1950年9月對西團山進行發掘,發掘團所寫《吉林西團山石棺墓發掘報告》於1964年發表在第1期《考古學報》上。根據出土文物類型、特徵、質地、形制推斷西團山氏族可能處於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階段,相對年代約為春秋戰國之際。

在同其它考古文化比較的基礎上,郭沫若院長批准將這次考古文化定名為「西團山文化」,使其成為東北考古學史上最早的文化。現已查明,西團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長春地區及四平東南部等吉林省中部地區,我市的猴石山、長蛇山、騷達溝、泡子沿、狼頭山、東團山等遺址都是西團山文化遺存。

近年在黑龍江省五常市的考古發現已將西團山文化地理範圍擴大到黑龍江省中南部。這說明吉林地區是東北古人類早期生存活動的中心聚集地,是有考古實物證據的。對於西團山文化的族屬長期存在肅慎與濊貊兩說,但對比考古資料,印證古代文獻,多數學者更傾向是濊貊族系中濊人的一支。

由於西團山文化下限與夫余建國的年代相銜接,從地層看,夫余文化繼承和利用了西團山文化,使西團山文化由青銅器時代發展進入鐵器時代。因此,對比中原先秦時期(即公元221年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包括舊石器時代和夏、商、周、西周,以及春秋、戰國)吉林周邊幾乎成為東北人口稠密地區,吉林人類的歷史並不比關內晚太多。(參見下圖,吉林西團山遺址文物保護碑)


座落於吉林城東松花江鐵路大橋東端豐滿區江南鄉永安村管內的東團山,海拔252米。其與西團山合抱吉林城構成「團山雙峙」老「吉林八景」之一,並與西團山同時被納入考古視野,先後發現東團山「山城」、「平地城」、「帽兒山古墓」等遺址,出土石、陶、骨、青銅、鐵器等文物多量,研考涵蓋青銅、漢、夫余、高句麗、渤海、遼、金諸時代。

能夠確定的是東團山山麓的「平地城」是古夫余國的前期王城,也是吉林最早建的城,稱為「濊城」。佐證史料見於《三國志·魏志·夫余傳》的記載:「夫余……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 夫余國隸屬公元前108年西漢元封三年,漢武帝劉徹在東北設置的東浪、臨屯、真番、玄菟(tu),即「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管轄,東漢後歸屬遼東郡管轄。

濊城的創建即西漢初年,居住嫩江下游的索離國(濊貊族系的貊族)王子東明不甘受排擠,率眾南遷至今松花江邊的「鹿山」(今龍潭山)一帶落腳謀生,並與本地生活的「濊人」結成新的民族共同體夫余(亦寫作扶餘)族,發展漸強後創建「夫余國」,定都今吉林市龍潭山南端與東團山、帽兒山之間,松花江支流嘎呀河沿岸的「平地城」(即今東團山麓「南城子」遺址),而這段歷史也被司馬光記入《資治通鑑》。

「濊」是水特別大的樣子,1500多年前生活在吉林松花江沿岸的古人看到松花江奔流浩蕩的樣子,稱其「濊貊水」,自身也就成為「濊貊人」。因此,「濊貊水」很可能是松花江最初始的名字。(參見下圖,西漢時期漢四郡地圖)


如今,在龍潭山火車站南端大片鐵道線下,都是「平地城」遺址尚未發掘的部分,而永安村管內其它地面至今考古活動還在進行。

2020你4月12日,我前往東團山南麓的吉林市豐滿區江南鄉的永安村五社打聽村民說,吉林大學和黑龍江大學的考古隊每年夏秋季節都來到永安村組織人力進行考古發掘,今年的考古準備工作已經開始,正在租用房屋和即將招顧力工。

與東團山隔龍豐鐵路和濱江東路相望的帽兒山古墓考古文物證明,古夫余國與中原漢王朝建立臣屬關係,促進其由氏族社會發展進入階級社會,成為東北少數民族創建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東北文明的第一縷曙光,使「濊城」發展為當時東北最先進的城市。

「濊城」的確認將吉林市的建城史推前到2200年前。因此,東團山遺址考證夫余國的歷史說明,吉林早於東北其他地方從原始氏族社會跨進奴隸制社會。東團山的這一歷史內涵與西團山考古文化一樣極為珍貴,都是吉林市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點睛之筆。(參見下圖,吉林市城東帽兒山)

夫余建國後,一直作為中原政權的附屬國存在。公元285年西晉太康六年,從東胡族中分化出來的鮮卑部族領袖慕容廆(wei)發兵攻打夫余國,攻破夫余王城,夫余國王依慮登上今龍潭山南天門拔刀自殺,國破家亡,其子依羅等沿山路東逃到「沃沮(jv)」(今延邊琿春)。

晉武帝司馬炎得知夫余國被鮮卑攻破,特命東夷校尉何龕(kan)幫助奪回龍潭山麓的平地城,公元286年依羅重建夫余國。公元346年東晉永和二年,慕容廆的兒子前燕國王慕容皝(huang)派其世子慕容俊慕容恪(ke)帶領一萬七千名騎兵再次東襲夫余國,將濊城攻克,俘虜夫余國王及其部眾五萬餘口返回燕國,史稱「西遷近燕」。

為利用夫余的人力資源,開發遼西貧瘠的土地,慕容皝封夫余王為鎮國將軍,把慕容王族的女子嫁給為妻。同時,把夫余國王城從今龍潭山麓遷到今吉林省農安,置於燕國的控制之下。公元494年夫余國被肅慎族系勿吉部所驅逐,夫余國王室逃奔平壤降於高句麗,其族人分別融入慕容部、高句麗和勿吉王國。至此,夫余國終結長達700多年的歷史。(參見下圖,吉林市東團山子)


公元前37年夫余王之庶子(妻子以外的女人生的兒子)朱蒙,因「精於騎射、富有韜略」而引起嫡長子(妻子所生的大兒子)的嫉妒,意欲加害,遂率眾南遷到今渾江上游遼寧桓仁五女山城定都建國,因此地漢朝初年為高句麗部,漢武帝時是玄菟郡的高句麗縣,遂定國名高句麗。

公元3年遷都到國內城,即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王國傳到第19代王廣開土王,即好太王時代國勢最強。公元410年東晉義熙六年,好太王將勢力擴展到今吉林一帶。為抵禦勿吉部的南下,在今吉林市龍潭山、東團山和九站三道嶺子修建了規模大小不等的軍事城堡,吉林成為高句麗王國北部邊境的軍事要塞城。(參見下圖,高句麗疆域圖)

高句麗始終有稱雄東亞的動機和潛力,對中原王朝時好時叛,隋唐二朝都多次征討之。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率軍攻至平壤,重創高句麗國力。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聯合發難,驅逐泉男生。

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發兵相助。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先派遣遼東道軍政高官契苾何力龐同善、高侃,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嚮導進討高句麗。又任命李勣(ji)為遼東前線最高指揮官,率薛仁貴等投入征討戰役。公元667年薛仁貴金山大捷,斬首高句麗軍隊5萬餘級,受到李治親筆寫信褒獎。

公元668年,唐總章元年二月,薛仁貴乘勝率軍三千直搗高句麗北疆最重要的軍事要塞龍潭山夫余城,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員在於會用,不在人多。」

他率軍出征,身先士卒殺、俘高句麗軍一萬餘人。攻拔龍潭山城,唐軍聲威大振,周邊四十餘城,望風降服。隨後,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會師平壤城下,僧人信誠開門迎接唐軍,泉男建被擒,高句麗國滅。唐朝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人口,將其劃分九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高句麗故地。

薛仁貴以軍功被授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封為平陽郡公,率兵二萬留守平壤,處理戰爭遺創,恢復社會民生。薛仁貴移至新城,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句麗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致高句麗人喜悅而忘卻亡國之痛。唐朝「薛禮征東」滅高句麗後,吉林又經歷了勿吉部、渤海國和遼、金、元、明、清的時代。

綜上,在東北乃至人類發展史的各個歷史階段,我的家鄉吉林包括17世紀的大吉林、18世紀的中吉林、19世紀的吉林省和20世紀後的吉林市都濃墨重彩不曾缺席。


原創:刑警007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