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運營五步法,教你如何打造自運轉社群

運營增長 發佈 2020-05-18T00:39:45+00:00

2020,已經過了社群蠻荒生長的時代了,更像是一個分水嶺。建一個群,用二維碼開始到處拉人,談「群」色變真的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這個套路已經被用爛了了;

2020,已經過了社群蠻荒生長的時代了,更像是一個分水嶺。建一個群,用二維碼開始到處拉人,談「群」色變真的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這個套路已經被用爛了了;暴力割韭菜、無腦拉人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拋棄,精細化差異化社群運營正在逐漸形成生態。

「社群」,從大的分類上來說,社群運營也屬於用戶運營。因為你運營的還是用戶,只不過把他們放在了一個有共同價值觀的微信群的形態里,便於你更高效地來運營。

19年最火的一個詞「私域流量」也間接炒爆了社群概念,社群成為了重要的商業工具,它解決了企業流量成本,營銷成本;更有「價值延伸」的獨特優勢,畢竟認知與認可都需要養成。社群也讓你近乎0成本的直接觸達用戶。

本文就帶大家一起將社群運營拆解為什麼、拉新、管理、傳播、活動五個方面來教你如何運營有價值的社群,讓社群產出翻倍。

一、為什麼進行社群運營

一群人,基於一些關鍵興趣點(群主題,群內容,群成員…),通過一些連結(二維碼,私人邀請…)構成了一個原始社群。

因為一系列需求,導致了少部分人建群,大多數人進群。建群的那些人,為什麼會建群呢,結合自身和朋友的討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基於某些剛性需求。比如需要互相點擊連結完成助力的,或者依次搶紅包的,就需要群體的力量,你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日常所說的「廣告群」;想要找一些人來交流、建立打卡群、中轉群、快閃群、資源共享群,樣式很多。其實背後的邏輯都是共通的,都有對應的目標人群。

那為什麼要把用戶放進社群里去運營呢?它跟直接在微信個人號上通過私聊和朋友圈來維護用戶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社群是多對多的傳播方式,非常高效、低成本,而且對拉新-留存-轉化-再傳播整個增長鏈條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果。

其次,社群比朋友圈更能搶占用戶的注意力,建立信任的機會也更多。現在朋友圈超過3000好友就會限流,很多好友會錯過你的朋友圈,而在一個活躍的群內,你通常會在爬樓看完當天的消息。而且因為有從眾效應存在,在社群里對品牌的影響不管好的壞的都會成倍的被放大。這也是很多醫美機構有所忌憚不敢建社群的原因。

最後,社群是比微信個人號還穩定的私域流量池。在一個社群里存在多重複雜的關係鏈,用戶就算不喜歡你了也不會輕易離開,因為她可能還能從社群其他人的發言裡得到價值。

不同的社群給群成員帶來的收穫是不同的。有人在一個社群里收穫了友誼,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如愛好交流群);有人在一個社群里收穫了知識,對提升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幫助(如經驗分享群);也有人在一個社群里利用自己的技能變現,也不斷積累相關人脈(如技能接單群)。

形形色色的社群,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一個好的社群,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減少信息差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可以提供給我們很多優質資源。

以上看得出,社群的價值很大,但要做好也不容易,99%的群都是無價值的死群。

很多同學把社群運營想得太簡單了,但這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建群、拉人、聊天、轉化的過程。有非常多細緻的工作需要做。

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公司就一個社群,把所有人買過的沒買過的都加進去,然後一鍋粥的維護。這顯然是不行的,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大部分公司都應該設置一前一後兩個社群,我們叫拉新群和留存群,通過他們的組合使用,像漏斗一樣篩出真正為我們所用跟我們一起長久走下去的用戶。

二、拉新

新手在創建社群時候,往往錯誤的將人數定位北極星指標,通常就是先拉人,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全部都先拉進群。社群的本質應該是基於共同目的共同興趣創立的一個場景需求。社群前期的關鍵北極星指標應該是篩選匹配有需求的一群人建立聯繫,哪怕前期只有個位數。

在我看來一個優質的社群要有目的、有核心、有階層

目的:

社群中的所有人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可以是知識學習,領券羊毛,也可以是線下交友,車友驢友;甚至可以是宗教信仰。總之群體必須有一個脈絡清晰的目的,好比影視劇需要有一個主線去支撐,這樣你的社群才能活躍。

核心:

核心的意義在於你能夠可控你的社群導向,當你在組織創建社群的活動時候,能夠起到指揮作用,不能不加控制讓大家在群里「各顯神通」(誰進群還不有點目的)那樣你的社群很快就要死於廣告了。

階層:

在我看來階層對於一個群體中存在的必然,這和創建社區培養產出UGC內容有些相似,一個群里需要有一部分「大神」,他們發言略帶居高臨下,略帶一絲與民同樂;但他們同時也會為群創造價值比如幫助你拉新管理,輸出有價值內容等等。

拉新群需要承擔拉新,體驗服務,促進轉化的作用。在這一步,新用戶會被養熟,變成付費用戶,哪怕只是付了很少的錢買了一個低門檻的引流產品也算。比如很多在線教育公司的7天訓練營就屬於這種。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理論叫需求三角:

第一個角是缺乏感,要製造理想與現實之差,比如在一個理財課程的拉新群內,就會讓你體會到會理財與不會理財的差距在哪裡,會理財有什麼好處,讓你對會理財這件事以及它將帶來的好處,心生嚮往。

第二個角是目標物,就是填補前面那個落差的方案。證明我們理財課程就是填補上面那個落差的最佳選擇,你通過幾天的時間循序漸進的讓她體驗到你的教學理念,你的師資,淺嘗輒止的感受下你的效果。

第三個角是採取行動的能力。可能他也感覺到了差距,也想買你的理財課,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行動,這個角就代表著採取行動的成本比如嫌貴了,比如學起來太難了等等, 比如害怕決策失誤等等,你就需要去解決掉,打消顧慮,比如限時拼團折扣,比如一對一私教,比如7天無理由退款。

三、管理

社群管理員不是客服!不要再用淘寶語氣去跟你的用戶聊天了!當你出現這樣的語氣語調你會發現你的社群變成了服務答疑群、售後處理群,那麼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姿態只會越來越低。但是,也不能太過獨斷專行。對於社群管理我覺得有一個詞可以表達的很正確「鬆弛感」。你與他們之間不是交易與服務,更像是一位年長的朋友,擁有權力但不使用權利。

有時會出現用戶違反群規的行為,這裡給的建議是,分程度進行警告,觸碰底線就要踢。但對於被踢群的核心用戶也要有進一步的維護處理,通過私聊的方式曉之以理,讓其通過正規流程二次進群。

總結一下維護與管理社群本質在於投入情感,這和個人IP打造有一些類似,就是你不要偽裝,流程化中看到你的情感,去用真實的感觸身份與社群的成員共情,可以多使用一些表情去回復,就和正常同事朋友之間交談一樣,但要有度切忌別家長里短到晚上吃的啥,吃瓜八卦,關鍵的規則與制度也不要忽視。

四、傳播

當一個社群有了初始用戶,管理上也開始有些條理,就需要把精力放在「留存」上面,讓你的社群進入良性發展。

(1)價值輸出

在社群搭建時候,必須要明確社群價值輸出。價值輸出包括群主給成員的價值,以及他們彼此連結產生的價值。注意,你需要最大化讓大家連結,而不是你高高在上的一對多發布消息。不然你會很累,你能產生的價值很快就輸出殆盡了。

(2)盈利模式

你要提前去設計,怎麼賺錢。一種方式是,賺群內人的錢,比如入群費、群內電商、知識付費。線上付費活動等。

另一種方式是把社群作為資產去賺外部金主的錢。比如我們圈子影響力大了之後,就會有甲方想要贊助,或者去給他們做付費軟廣,分銷,或者帶著圈子裡的關鍵人去給甲方做諮詢等等。

一來就想賺錢的社群,甚至都不可能開始;一直都不想賺錢的社群,卻也無法持續

五、活動

我們想想用戶來到社群內,你用什麼去搶占用戶的注意力呢?那就是社群內的活動。通常分為線上和線下。有的人就會粗放地設計為早報、午報、線上分享會、線下分享會,我覺得這樣少了社群獨有的調性,很容易和其他群重合,辨識度不高。

內容設計的宗旨是從用戶需求出發,避免自嗨。每天發早報太普通了,但是又想不出什麼有新意的東西,那就變成【每日一技】,介紹一個運營人會用到的小技巧,比如微信隱藏的功能或新鮮的app。又或者說,大家有朋友圈精準增粉的需求,就每月做一次朋友圈互推,交換彼此的朋友圈好友,每次曝光量兩萬多,增粉近100人,而且都是有二度人脈背書的高信任度的好友,也可以促成不少合作。

再說到線下,普通的線下活動讓大家有點疲憊了,可以開展【腦暴會】,每次召集一批運營達人去給一位金主的運營問題做腦暴,金主會給大家提供下午茶和獎品。這樣的活動設計,大家積極性應該都會很高。

每個社群的活動方式都不固定,可以不斷探尋找到自己的一套方式,但切忌不要銷售心過重,社群價值在於延伸長期培養,不應過度消耗用戶、頻繁騷擾用戶。

六、總結

社群的種類有很多,有些依託於強關係鏈,有些依託於強利益鏈,也有一些依託於各種機緣巧合。用戶進入到你的群聊,或多或少都對群定位有一定的興趣。不同的社群吸引過來的是不同的用戶,我們也可以嘗試在群定位不變的情況下,做好一些小細節。

例如在社群運營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儀式感。比如認真寫一份群公告,因為群公告也算是一個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如果寫的清晰漂亮,用戶可以獲取了有用的信息,也可以有效提升用戶的好感度。

最後,我想說做一個社群一定要有生態化思維,深刻理解先利他,自己再從中受益的法則。社群運營可以連結到更多的人,配合精細化運營有時可以做到比官博官微更好的用戶觸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