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了!中國品牌市場占比創近六年新低,淘汰賽瘋狂加劇

車載娛樂 發佈 2020-05-25T22:33:20+00:00

隨著疫情好轉,以及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推出,國內車市明顯有著回暖的跡象。據中汽協發布的4月的產銷數據,產銷量分別為210.2萬輛和207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3%和4.4%。這對於疫情之下的車市來說,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著疫情好轉,以及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推出,國內車市明顯有著回暖的跡象。據中汽協發布的4月的產銷數據,產銷量分別為210.2萬輛和207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3%和4.4%。

這對於疫情之下的車市來說,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仍處在下滑之勢,4月共售出53.2萬輛,同比下降9.4%,占乘用車總銷量的34.6%,為2014年7月以來月度新低。

市場份額失守,對於中國品牌來說是一個嚴重的信號,車市目前已經從增量競爭變成了存量競爭,這也導致了部分車企走起了下坡路,甚至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另外新能源市場的不景氣,以及外來品牌和合資的逐漸進駐,也讓很多境況不佳的車企,雪上加霜。

21個月下滑終結

要知道4月的產銷雙增,不僅是針對於受疫情影響後的車市,而是終結了中國車市從2018年以來,連續21個月下滑的狀態。細化到乘用車市場,4月,乘用車銷售達到153.6萬輛,環比增長45.6%,同比下降2.6%,降幅明顯收窄;而1-4月,乘用車共銷售443.3萬輛,同比下降35.3%,降幅比1-3月收窄超過10個百分點。

這和政策的推動有著很大的關係,疫情過後,各地市都推出了相應的政策來促進汽車消費;對於消費者來說,經歷了疫情也深知有輛車的重要性。

庫存方面,2020年4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6.8%,同環比分別下降6.9%和4.2%。經銷商為了進一步緩解庫存壓力,則通過讓利來促進消費慾望。另外廠商也在頻繁加推新車,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個月,去掉進口車型,已經推出了134款,可見國內廠商有多努力。

根據預估來看,汽車市場的整體回暖,經銷商的促銷力度加大,利好政策的不斷推出,車市在5月有望達到去年同期水平。

被一直吐槽的大環境確實有好轉的態勢,但中國品牌的境況並不容樂觀。據中汽協數據顯示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53.2萬輛,同比下降9.4%,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4.6%,為2014年7月以來月度新低,占有率比上月下降6.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2.6個百分點。

1-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68.9萬輛,同比下降39.3%,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8.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5個百分點。分開到細分市場來看,轎車、SUV和MPV的市占率,均比上年同期呈下降趨勢。

馬太效應加劇

如果分開到品牌來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中國品牌車企的馬太效應正在瘋狂加劇。吉利、長安、長城中國品牌3強已經入圍了前十榜單。

吉利4月共售出105468輛,同比上漲1.5%,占據市場份額7%;長安汽車4月共售出68327輛,同比上漲70.3%,市場份額為4.6%;長城汽車4月銷量65099輛,雖同比下滑8.0%,但也占據了4.3%的份額。除此之外,江淮、奇瑞等也都呈現同比上漲之勢。

頭部車企全都使出渾身解數搶占市場,與之形成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像獵豹汽車、北汽幻速、海馬、比速、觀致、東南、濰柴在內,今年前四個月的總銷量都還不足5000台。而曾經瘋狂一時的眾泰,由於銷量持續暴跌,已經開始陷入經營困境,並且前段時間,有新聞曝出因買賣合同糾紛其公司董事長已經被限制高消費。

一邊在努力與合資競爭,一邊毫無作為逐漸面臨被淘汰的境地,這就是中國品牌目前的境況,不過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倒是件好事,市場自然的篩選最乾淨利落。

而曾經寄希望的新能源市場,表現也並不是那麼的盡如人意。自去年補貼退坡以後,新能源市場的銷量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今年4月新能源銷量僅為7.2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5.1萬輛,同比下降28.6%。

在新能源市場整體環境就不富裕的境況下,還進入了更多的「搶奪者」,合資、豪華品牌都開始大力布局自己的新能源產品線,而特斯拉也已經開啟了「強勢掠奪」。這對於中國品牌最早之前,想在新能源市場彎道超車的想法並不友好。

其實,目前這狀態對於中國品牌來說倒不一定是件壞事,市場自然篩選,讓那些失去競爭力的車企淡出視野,給努力向上的車企更大的發揮空間。而對於頭部車企來說,與合資的競爭,以及與同樣強勢的中國品牌競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它們繼續向上不斷突破。

之前,吉利託管獵豹長沙工廠一事,或許能給這些邊緣車企一個新的方向,優勝劣汰、兼并重組在未來的車市,出現頻率會越來越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