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習題彙編來了!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分課時分考點彙編

歷史學習之窗 發佈 2021-09-20T09:35:43+00:00

西周中期以後,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據載,太公呂尚受封營丘時,「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考點1 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2021·全國高考真題)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後,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2.(2021·河南高三二模)據載,太公呂尚受封營丘時,「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毗鄰)萊。萊人,夷也」,「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由此可知,周初的分封制

A.確立姜齊東方大國的地位 B.使周天子實現了高度集權

C.加強了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促進了部族間的逐漸融合

3.(2021·乾安縣第七中學高二月考)閱讀周朝分封制的規定與周天子的實力表格,從中你可以獲得的正確歷史信息有


天子

諸侯

卿、大夫

土地

1000千畝

150千畝

100千畝

60千畝

軍隊

六軍

三軍

三軍

一軍

①分封制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進行的

②分封制度下,國王有至尊權威

③通過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進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1·河南信陽高中高一月考)曹兵武在《分封制度與華夏傳統的普世化:中國早期文明研究禮記之二》中指出:「分封制度對相對於四夷的中國的形成與擴大,對中國文化自先秦以來日益壯大與普遍認同的獲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裡主要強調變化反映的趨勢是( )

A.分封制對擴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對鞏固西周統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動了中原文明的傳播 D.分封制阻礙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5.(2021·江蘇高二期中)學者馮天瑜說∶"西周的封邦建國實現了以姬姓為主的貴族階層、被征服的臣僕、封地土著三種人的結合,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對此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A.分封制推動血緣政治走向地緣政治 B.分封制為西周滅殷商奠定了基礎

C.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 D.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6.(2021·廣東金山中學高二期中)有學者說,分封制對於周王室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在統治前期極大地鞏固了天子的權威;面對於周邊蠻夷之地來說,實則是一場從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該論述反映出

A.西周分封制加強中央集權 B.分封制傳播了西周文化

C.周王借分封制實施文化專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國

2)宗法制

7.(2021·重慶八中高二期末)史學家白鋼認為中國封建專制的基本特徵:政治上的表現,一是有權就有一切,二是家長制,三是官僚政治……文化上推行蒙昧主義,一是天命觀……。其中「有權就有一切」、「家長制」、「官僚政治」、「蒙昧主義」歷史根源分別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道家思想

B.皇權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

D.皇權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儒家思想

8.(2021·四川高一期末)柳宗元說:「周之失,在於制;秦之失,在於政,不在制」。文中兩個「制」分別是指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郡縣制 D.禮樂制和郡縣制

9.(2021·曲靖市第二中學高一期末)梁漱溟曾說:「中國老話有『國之本在家及積家成國』之說,在法制上,明認家為組織單位。中國所以至今被人目之為宗法社會者,亦即在此。」由此可知

A.宗法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B.宗法制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

C.中國古代家國合為一體 D.宗法製得到國人的普遍認同

10.(2020·費縣第二中學高三月考)《論語》記載:「列諸主在太祖廟堂,太祖之主在西壁東向,太祖之子為昭,在太祖之東而南向,太祖之孫為穆,對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東陳,在北者日昭,在南者為穆,所謂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於父也。」這表明

A.宗法制利於維護等級秩序 B.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

C.周王擁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具有濃厚神權色彩

考點2 秦朝的政治制度

1)三公九卿

11.(2021·北京高三)秦朝創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體制;漢承秦制,漢武帝內朝官的尚書為原九卿中少府的屬官;東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體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後歷代仍然存在,職能已變。這些變化

①反映了專制皇權加強的歷史趨勢 ②說明貴族政治已經徹底消亡

③體現出政治制度在繼承中的演變 ④體現中樞權力機製成熟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2021·北京高三)《韓非子顯學》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一觀點反映了

A.百家爭鳴局面出現 B.世卿世祿制被打破

C.三公九卿制度確立 D.士族制度逐漸形成

13.(2021·全國高一課時練習)有位學者在論及三公九卿時說:「論其性質,均近於為王室之家務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國家之政務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幾處亦只是一個家庭規模之擴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間各司其職 B.王室與政府管理職責分開

C.權力分工結構體現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間互相牽制

2)郡縣制

14.(2021·遼寧高一期末)《呂氏春秋》記載:「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剗(chᾰn),不得休息。」作者旨在強調

A.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B.統一才能結束戰亂

C.實行郡縣制 D.實行三公九卿制度

15.(2021·河南高二期末)眾所周知,分封制在周代達到鼎盛,郡縣制在秦代得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讀下面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對比圖,可知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縣制下貴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嚴重挑戰天子權威 D.郡縣制能對地方垂直管理

16.(2020·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學高一期中)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才使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國推行和落實。這說明

A.秦始皇重視政策的全面落實 B.郡縣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實行

C.郡縣制有利於國家政令的貫徹落實 D.國家統一是郡縣製得以實行的前提

17.(2021·浙江高二月考)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認為「郡縣政令受制於中央,……自此貴族特權階級分割性之封建,漸變而為官僚統治之政府。」對此理解最為恰當的是

A.郡縣制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郡縣製作為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在秦統一之前已經出現

C.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D.郡縣制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

18.(2021·中寧縣中寧中學高二月考)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一書中說道:「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當首推廢封建而行郡縣。然封建之廢,實不始於秦,自春秋以來,西周封建舊制,固已日在崩壞之中,封建制漸崩壞,即郡縣制漸推行,二者相因,本屬一事,考之《左傳》,晉人早有縣制。」由此可知( )

A.秦朝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分界線 B.郡縣制在先秦時已推行

C.作者對分封制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D.秦朝開始實行郡縣制度

考點3 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1)西漢:中朝

19.(2021·河南高二期中)下表為西漢大司馬統領的中朝演進概況。它反映了西漢

時期

概況

漢武帝時期

外廷之官統於丞相,中朝之官統於大司馬,中朝官員的主要職責是皇帝的應對顧問

漢昭帝時期

大司馬作為中朝領袖,領銜中朝官員預聞政事,參議決策,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

成帝、哀帝時期

賜大司馬金銀紫綬,置官署,祿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漸控制決策 B.派系鬥爭愈演愈烈

C.宰相制度漸趨成熟 D.中樞權力逐漸轉移

20.(2021·廣東高二期中)下表為西漢大司馬統領的中朝演進概況。它反映了西漢

時期

概況

漢武帝時期

外廷之官統於丞相,中朝之官統於大司馬,中朝官員主要職責是皇帝的應對顧問

漢昭帝時期

大司馬作為中朝領袖,領銜中朝官員預聞政事,參議決策,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

成帝、哀帝時期

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漸控制決策 B.藩鎮割據初現端倪

C.宰相制度漸趨成熟 D.朝廷權力再次分配

21.(2021·哈密市第十五中學高二期中)下列作為古代中國事實上的中樞,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A.三公—中朝—尚書台—三省—中書省—內閣—軍機處

B.三公—三省—中朝—尚書台—中書省—內閣—軍機處

C.三公—三省—尚書台—中朝—中書省—內閣—軍機處

D.三公—中朝—中書省—三省—尚書台—軍機處—內閣

22.(2021·全國高三)下表為西漢大司馬統領的中朝演進概況。它反映了西漢

A.中朝逐漸控制決策 B.藩鎮割據初現端倪

C.宰相制度漸趨成熟 D.朝廷權力再次分配

23.(2021·賓縣第二中學高二月考)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官員與豪強勢力的監控,設立了

A.郡國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廠衛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

24.(2021·東至縣第二中學高二期中)「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史實」及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即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分析大量的史實而後得出的科學結論。下列對三省六部制的敘述屬於「史識」的是

A.「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

B.三省六部運作程序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減緩了由於相權過大威脅皇權而出現的政治危機

D.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後世所沿用

25.(2021·淮南第一中學高二月考)有學者認為,三省六部制就是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政令與施政相分離,在決策層面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進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這說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強了皇帝權威 B.鞏固了中央集權

C.實現了民主決策 D.有利於科學決策

26.(2021·湖南高一期末)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執行體系日臻完備。其執行體系包括

A.尚書省六部 B.中書門下省 C.尚書門下省 D.中書尚書省

3).宋樞密院

27.(2021·龍里縣九八五高級中學有限責任公司高一月考)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兵伐遼,「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該材料能夠說明當時

A.行政權與軍事權分立,樞密院掌管軍政 B.宰相基本不參與政事

C.樞密院擁有統兵權 D.北宋為征遼始設樞密院

28.(2021·四川成都外國語學校高二月考)樞密院原來是英國的最高國家行政機構,但是「光榮革命」後,樞密院的權力不斷下降,早已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榮譽機構。但英國人並沒有廢除它,英國內閣的重要文件都要以樞密院的名義發出。這表明當時英國

A.國王仍掌握國家行政大權 B.政治變革尊重了歷史傳統

C.國家治理效率相對低下 D.內閣藉助樞密院擴張權力

29.(2021·張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學高一開學考試)宋太宗時期,宰相有9人,參知政事有23人,樞密使有4人,知樞密院事有3人,樞密副使有 12人,同知樞密院事有7人,簽書樞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複任職者,參與這個宰相群體的有55人。宋太宗的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間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範宰相專權 D.縮小了地方的行政權力

30.(2021·陝西省黃陵縣中學高一期末)史學界常稱宋朝的中央機構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是

A.三省長官和樞密院 B.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C.三司使和樞密使 D.同平章事和樞密使

31.(2021·江蘇高二期末)宋朝皇帝不可以不經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而將「聖旨」直接下達有關機構。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批發的「指揮」後,也要參照前後敕令審度可否,然後頒行。這表明當時中樞機構的運行

A.保證君權獨尊 B.注重決策程序化

C.提高行政效率 D.有利於權臣干政

32.(2021·河北高一開學考試)遼朝設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大系統。北樞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統的宰輔機構,又是全國最高軍政機構;南樞密院雖然是南面官系統的宰輔機構,但並不處理漢地的軍務,不領漢軍。這反映出遼朝

A.契丹貴族掌握軍權 B.軍政事務高於一切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孤立打擊漢族官吏

4).元中書省

33.(2021·長春北師大附屬學校高二期中)元朝行省最初的職能是掌管地方的錢糧、戶口、屯種、漕運、刑獄等民政事務,而軍政則由行樞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後,罷行樞密院,頒給行省長官代表軍權的虎符。從此,行省長官把軍、政二權合而為一。行省職權的這種變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體制 B.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

C.弱化了中央政府權威 D.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34.(2021·河南高二期末)元朝行省最初的職能是掌管地方的錢糧、戶口、屯種、漕運、刑獄等民政事務,而軍政則由行樞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後,罷行樞密院,頒給行省長官代表軍權的虎符。從此,行省長官把軍、政二權合而為一。這一變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體制 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權威 D.加強了行省對地方的管理

35.(2021·新疆高三月考)在元朝,從統領路府州縣的角度來看,行省與中書省又具有某種"平等"關係。行省的設置並未覆蓋全部路府州縣。這種觀點的依據是

A.行省與中書省均有自己的轄區 B.中書省直接管轄覆蓋全國

C.行省接受中書省的節制和領導 D.行省是中書省的外派機構

36.(2021·北京高三)中書省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機構。以下對於中書省的描述,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太史公司馬遷曾任中書令 ②六部隸屬於中書省

③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 ④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37.(2021·淮南第一中學高二月考)在元朝.行省實質上是中書省的下屬,要接受後者的節制和領導,但從統領路府州縣的角度以及官名、 品秩等側面來看,行省與中書省又具有某種「平等」關係。據此可知,元朝行省

A.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 B.與中書省是平等關係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權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點

5).明朝內閣

38.(2021·安徽高一月考)明成祖時,內閣開始參與政事,即內閣的議事權開始増加;仁宗、代宗時,六部的尚書開始「入閣」,即執行權也歸於內閣;世宗將內閣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於六部尚書之前。據此可知

A.內閣演變為國家法定機構 B.君主獨斷朝廷大政方針

C.皇權日漸受到內閣的威脅 D.內閣的權力呈增長趨勢

39.(2021·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開學考試)李洵在《下學集》中指出:「內閣和司禮監對於皇權來講,內閣是『外內閣』,而司禮監是『內內閣』。」這說明

A.兩者都具有宰相之實 B.司禮監權力相對較大

C.皇權得到進一步強化 D.內閣的地位不斷下降

40.(2021·玉門油田第一中學高一期末)下列有關英國責任制內閣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內閣首相由英國國王任命 B.內閣要對議會負責

C.由議會多數黨領袖組建內閣 D.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41.(2021·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高一期末)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目,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已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內閣的權力高於皇權 B.內閣對皇權存在-定製約

C.明朝皇權較前代有所弱化 D.內閣事實上成為決策機構

42.(2021·威縣第一中學高一期末)下面為明代內閣制度演變簡表。由此可知,明代

明成袒(1402~1424)

「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大學士秩僅五品,遠在六部尚書、傳郎之下

明仁宗(1424~1425)

開創九御直入內閣先例,以後入閣者,多是尚書、侍郎

明宣宗(1425~1435)

事無大小悉由內閣大學士參議

明世宗(1522~1566)

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A.內閣掌握了決策權 B.內閣淪為六部附庸

C.內閣地位不斷提升 D.相權膨脹威脅皇權

6).清朝軍機處

43.(2021·長治市潞城區第一中學校高二月考)軍機處總攬機要,還有向皇帝推薦官吏的權力,皇帝的諭旨,凡屬機要,都由軍機處草擬,稱為「密諭」,內閣無從過問。但軍機大臣無專職,亦無定員。軍機處不設官署,除了奉命辦事之外,「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材料反映了

A.皇帝獨攬朝綱掌握絕對君權 B.軍機處不是清朝的常設機構

C.軍機大臣權柄在握威脅皇權 D.軍機處與內閣實現分權制衡

44.(2021·宜昌英傑學校高二月考)清代軍機處雖然是中樞機構,但是名義上卻不是中央政府,長期不入《會典》,只是到了嘉慶時期才載入《會典》之中,作為正式機構出現。這表明( )

A.軍機處不是法定中樞機構 B.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君權

C.軍機處無權參與軍國大政 D.清代軍機處與明內閣一致

45.(2021·江蘇高三)嘉慶年間,戶部請在奏摺內將軍機處抬寫,以示優異。嘉慶皇帝以「軍機處體制與部院衙門無異」為由予以否決。四川前線將領廣興遞送奏報時另有一份咨文送軍機處,被嘉慶察知責罰,皇帝再三諭飭,嚴禁臣僚奏事關會軍機處。這些舉措表明嘉慶皇帝重在

A.分割中樞機構權力 B.防範內外大臣交結朋黨

C.抑壓軍機處的權勢 D.提高部院衙門行政效率

46.(2020·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學高二學業考試)軍機處撰擬的諭旨詔令不經過內閣,而直接由軍機處密封,經驛馬遞送給各地方督撫稱為「廷寄」,直接交給中央各部院的稱為「交片」,各地方的奏摺也不經內閣而直接交軍機處。這表明,軍機處

A.掌握最高決策權 B.是內閣的上級機關

C.強化了皇權專制 D.削弱了宰相的權力

47.(2021·陝西高三)雍正之後,清朝形成了內閣與軍機處「雙軌輔政」的模式。軍機處主要處理全國機密要務,具有封閉性,內閣則負責處理大量公開性政務。這說明了清初

A.國家行政體系最終形成 B.軍機處的權限大於內閣

C.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D.軍機處的設置強化了君權

48.(2021·啟東市呂四中學高一月考)有學者認為,軍機處可被視為內閣的凝縮組織,甚至還提出了「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的觀點。該學者的主要依據最有可能是,內閣和軍機處

A.共同擁有票擬政令的職權 B.共同推動宰相制度的重生

C.均為處理軍務的特殊部門 D.均為君主施政的輔助機構

綜合考查

49.(2021·建平縣實驗中學高一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職官設置的整體,三省是對重要最高權力的劃分,將以前屬於宰相的政府決策和執行權分開,由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承擔。中書、門下兩省是以皇帝的名義草擬和頒發詔令、且門下審復的第一個手續就是向皇帝復奏畫敕,最後一個手續是用皇帝的寶壘進行「印逢」,就是說其工作運轉受到了皇帝的嚴密控制,其權力完全是皇帝所賦子。在以皇帝和三省為核心的最高領導機構之下,政令的具體執行由六部與尚書省具體負責。唐代的六部設置於尚書省之下,分別為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個部下面又設置了四個司,這樣中央的領導機構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執行機構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這些機構統領著全國的行政事務。

——摘編自趙冬雲《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設置及其發展》等

材料二 從理論上講,皇帝擁有天下所有權力,尚書省是貫徹皇權的具體辦事機構,尚書省的首腦即為丞相。歷史沿革中,尚書省的一枝獨大,勢必造成相權過重,為了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簡明來說為了抑制相權,中書省和門下省應運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歷代治權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稱為相對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編自《唐代政治制度設計》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稱為相對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現。

50.(2021·四川高一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0年,明太祖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務繁重。後為減輕和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為內閣制度奠定了基礎,但他們很少能參與決策政事。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人值文淵閣,參與機務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由於文淵閣處在宮內,閣臣常在殿閣隨侍皇帝,故稱「內閣」。明宣宗時,授予內閣大學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內閣地位日益提高。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權傾朝野,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下屬機構。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康熙親政後,設南書房與內閣與議政王大臣會議三足鼎立、互相制約;雍正時期內閣名存實亡。

——摘編自《明朝內閣制度>

材料二 16世紀初到18世紀初,內閣制依然處於萌芽狀態,英國責任內閣制度起源於都權,國王的主要諮詢機構逐漸發展成內閣。18世紀早期英王喬治一世統治時,當時由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首開英國責任內閣制先聲,由此形成政治慣例,他實際是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英國的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責任制內閣進一步完善,其形成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摘編自《英國責任內閣制度>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明朝內閣制形成的背景。分析清朝時內閣制度最終名存實亡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英國內閣制度形成過程。根據材料一、二比較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的異同。

需要答案或者本資料的可以點關注並私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