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私有雲?華為雲開始自衛之戰

虎嗅app 發佈 2020-05-18T03:42:39+00:00

要知道這則消息的重磅程度,不亞於華為宣布在硬體領域放棄手機業務,而私有雲之於華為,一定程度上地位是高於手機業務。

出品| 虎嗅科技組

作者| 張雪

封面| IC photo

近日,一則關於「華為關閉私有雲和GaussDB」的消息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要知道這則消息的重磅程度,不亞於華為宣布在硬體領域放棄手機業務,而私有雲之於華為,一定程度上地位是高於手機業務。

消息中的另一個主角—GaussDB,是華為自研的資料庫產品,也是私有雲業務的一部分。據報導,GaussDB在金融領域很受歡迎,已經在多個銀行都實現了落地。

如果華為真關閉這兩項業務,那就等於放棄了雲計算市場,顯然是不可能的。虎嗅對多位內部人士求證後發現,華為這個動作本質上是在進行雲業務的架構調整。從更深層次來看,更是華為基於自身雲業務和行業發展現狀,做出的自衛選擇。

在5月15日華為政企雲發布會上,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也對此傳聞進行了回應:「我們把原來放在IT產品線的私有雲團隊跟Cloud BU的公有雲團隊進行了整合,形成了混合雲產品部。」

華為雲三年的「內部混戰」

在展開之前,需要先明確當下企業上雲的方式,主要分為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

公有雲是指第三方供應商提供的雲產品和服務,在雲計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中,公有雲一直是網際網路企業布局的重點,比如國內的阿里、騰訊和國外的AWS、谷歌等。

而私有雲則是傳統IT廠商提供雲服務的一大優勢,它是為某個大型客戶單獨構建的,包括軟硬體服務及運維,毫不誇張地講,華為的私有雲在業內是具有先天優勢。

形象一點,如果把數據比做黃金,那麼公有雲部署相當於把「黃金」放到了銀行的保險箱,而私有雲部署相當於是放到自己家的保險柜里。

由於公有雲與私有雲相比缺乏一定的安全性,且私有雲部署時所需成本較高,所以混合雲的部署方式應運而生。

比如,如果把當下大火的視頻會議用混合雲方式部署。會前的註冊、登錄等環節,可以在公有雲進行,而會議錄製、敏感信息等安全性強的的操作,則可以在私有雲進行,這樣一來,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保證機密內容的安全性。

具體到華為私有雲方面,2018年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在接受AI財經社採訪時曾表示,華為私有雲簽單很快,隨便做做就是幾億美元。如果當時把私有雲跟做公有雲的Cloud BU合起來,所有的銷售都想賣私有雲,因為來錢最快,這樣公有雲就做不起來。

和阿里雲、騰訊雲沒有私有雲業務基礎不同,華為成立新BG之後,部分私有雲業務劃歸到整合之後的雲與計算BG,營收也隨之增長。

正是如此,華為弱於公有雲,而強於私有雲已經成為了業界共識。而在馬太效應加劇的雲計算競爭中,木桶短板理論也更加明顯。

為了彌補不足,2017年3月,華為宣布成立獨立的雲部門Cloud BU,大舉發力公有雲市場,知情人士告訴虎嗅,Cloud BU單獨拎出來,就是不想沾私有雲的光,可這樣一來也使得華為雲的內耗加劇。

2018 年底,一篇名為《#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文章發表在了華為內部的心聲社區,並指出:「曾經也是同一個屋檐下的兄弟,一直很無語,這一對孿生兄弟,為什麼不能形成合力,互相幫襯呢?在過去的一年,也參與和了解過一些故事,銷售、市場側無法形成合力,甚至,也許還互相阻礙。」

近期,從華為心聲社區的一則帖子也可以看出,華為公有雲團隊和私有雲團隊競爭是比較激烈的,互相搶單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做法對客戶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價值,比如,華為私有雲和公有雲是兩套架構和兩套人馬,有時同一批客戶很有可能需要面對兩個不同的華為團隊,無形中增加了溝通成本。

此外,有報導中所援引任正非的講話,「這次徐直軍關閉了GaussDB,關閉了私有雲業務(包括線下的大數據存儲),我是堅決支持的,責成侯金龍完成。」

消息稱,任正非之所以下決心關閉私有雲,是因為「過去按客戶定製,限制死了我們的能力,一個個小的軟體包,不可複製,不可拷貝,不能重複銷售、多客戶共用。業軟走的失敗道路,我們堅決不能再走。」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為雲管理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在今年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

1、所有面向政府和企業,部署在客戶機房裡面的解決方案,涉及的業務和團隊都調整到呂陽明旗下;

2、原來Cloud BU公有雲團隊,即HCS online的方案和混合雲方案進行了整合。這樣所有面向客戶專屬雲的服務,無論是放在華為專屬雲和客戶專屬雲,都由一個團隊來負責。

如此,在華為雲內部,公有雲和私有雲基於混合雲完成了大一統。

華為雲重築護城河

從華為方面的表述中,很容易發現,促成公有雲和私有雲團隊的合併,不僅僅是由於內部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來自客戶的需求和行業趨勢的改變。

鄭葉來表示:「早期的雲,解決的是資源的問題,包括資源極致的性價比和彈性伸縮,而今天的雲要解決面向未來政企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問題,一個資料庫加中間件就可以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

他進一步解釋稱,「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覆蓋下,客戶需求很難再用一個軟體包,一年升一次級的方式交付。原來那條路走下去,對客戶也痛苦。收完錢就走人,實際上對客戶是不負責任的。」

華為中國雲與計算CTO肖苡也談到,在業務調整之前,華為與包括工商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應急管理部在內的多個客戶進行了溝通。不可否認,從短期來講,由於歷史慣性,客戶可能需要做一些調整,但出於企業未來智能化轉型升級考慮,多數客戶與華為達成了一致。

再從雲計算當下競爭的焦點來看,轉眼間,企業上雲上半場的紅利已經消失,公有雲市場的主要玩家開始把目光轉向政企領域。

如果說,華為雲此前進軍公有雲多少有點與網際網路廠商爭地盤的意味,那麼如今正好相反,網際網路廠商開始朝華為的優勢地帶發起了進攻。

當下,政企雲賽道秩序正在重新建立,守住政企市場,對華為來講至關重要。

據悉,任正非在2020年3月份時的一次內部講話中明確指出:「企業對安全性的要求要重過私人對安全性要求,企業要求高可靠。這個是我們的強項,是BAT的弱項。我們要堅持面向中大企業和政府組織,這就是和BAT不同的地方,我們要殺出一條不同的路來。」

無疑,對於政企客戶,最核心的訴求是數據安全,這也是之前很多政企客戶寧願不創新,也要在私有雲上保證數據安全,拒絕公有雲的原因。如今,客戶上雲的需求是既能保障私有雲的安全、可靠和高性能,也可實現公有雲的敏捷、彈性和低成本。

基於此,華為發布了華為雲Stack(HAUWEI CLOUD Stack)。

華為雲Stack是位於政企客戶本地數據中心的雲基礎設施,這個設施能夠為政企客戶提供在雲上和本地部署體驗一致的雲服務。

華為雲混合雲總裁呂陽明稱:「在解決方案中,私有雲和公有雲一定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認為未來在企業整個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叫專屬雲的概念,即企業專屬的一朵雲。」

具體來看,它未來有兩種部署形態,其一是客戶本地數據中心部署的,快速獲取一些敏態的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其二是在公有雲上,企業有一個專區。同時華為還會利用雲聯邦」技術把這兩朵雲連在一起,實現企業視角的一朵雲。

不得不提的是,此次華為將華為雲、華為雲Stack、華為雲邊緣都構建在了歷時八年打造出的華為雲擎天架構上。

目前除了華為之外,能把公有雲和私有雲架構做成統一架構的雲服務廠商寥寥無幾,但更早之前,阿里雲已經基於飛天作業系統統一輸出了雲服務能力。相比之下,華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失去了先發制人的優勢。

關於雲計算行業未來的商業模式,華為認為,一定是大而強的平台公司和小而美的專業型公司,華為公司做不了那麼多小而美的事情。

不破不立,華為將公有雲和私有雲整合,並把華為雲Stack當做發力政企市場的武器,一方面是出於構建自身能力壁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邁向平台型雲計算服務廠商的關鍵一步。

但沒有私有雲單獨金招牌的華為,究竟能否一如既往獲得客戶信任,還需要看華為後續如何度過整合之後的陣痛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