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兩朝同樣是外族統治,可是為什麼清朝卻比元朝長久呢?

小健講歷史 發佈 2020-06-03T21:49:41+00:00

看巴菲爾德的名著《危險的邊疆》,這個問題自然就有答案,不止元、清,所有入主中原的外族政權有一個定律:凡是來自東北地區都比較長治久安,而純草原帝國統治都較短暫。

看巴菲爾德的名著《危險的邊疆》,這個問題自然就有答案,不止元、清,所有入主中原的外族政權有一個定律:凡是來自東北地區都比較長治久安,而純草原帝國統治都較短暫。最早從鮮卑系統的北魏孕育了隋唐帝國,繼而遼、金長期統治中國北方地區,這個傳統最後被清-後金繼承。而純草原帝國,從匈奴到突厥、回紇、元蒙古對中原地區的入侵和占領都是短暫的。


原因在於東北地區的地理環境是森林村落、草原營地和農耕村鎮的混合物,在部落聯盟建立軍事優勢之後,自然會形成一種混合的、二元制的政治-軍事-經濟共同體—-「草原部落無法長久實施集權管理,而漢人官僚缺乏軍事實力,兩者正好可以互補。在漢人軍閥和軍事化的草原部落同歸於盡之後,在華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國家就最有可能實現穩定。」

在所有草原帝國中,元蒙古是唯一實現了中國南北的統一的,由於其二元制並不徹底,在漢地仍建立了很多實施草原聯盟/分封制度的飛地,且由色母人把持經濟命脈,實施貿易和包稅制,實際上仍是將歐亞帝國的統治體制凌駕於漢地郡縣編戶齊民制度之上,因此絕不能取得長治久安。

而反觀清朝,在大的內亞帝國,也就是滿蒙聯合管制漢民的這個框架下,漢地的治理嚴格遵循了漢地的傳統,郡縣、里甲、賦稅,軟的如儒家宗族控制,頗有點一國兩制味道。而且,清廷對其盟友蒙古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長期輸送漢地資源供養蒙古貴族,嚴格劃分旗、盟,限制遊牧,也比較有效解決了來自草原的叛逆威脅,這種管制經驗與漢武帝的推恩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得,這種馴服草原的妙計沒有來自漢地的智慧,抑或缺乏原始軍事力量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拉菲爾德的這本名作很多觀點來源於或受啟發於拉鐵摩爾1940年的名著《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可以說是「內亞」學派的鼻祖。長期以來,中國本土學者慣常於以「中原中心論」和「漢化」論角度出發,換個角度,把中國的邊疆族群試著放到與中原平等的角度去分析看待,視角自然煥然一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