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城池防禦有多牢固?其構造周密讓蒙古人吃了不少苦頭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6-03T04:26:53+00:00

南宋一朝,國防壓力空前,北方強敵,虎視眈眈。為了維護偏安小朝廷的安全,南宋政府尤為重視城市防禦的建設,企圖以堅城固壘,拱衛暖風吹拂下的西湖歌舞。上圖_ 宋朝 靜江府城池圖石刻復原圖。

南宋一朝,國防壓力空前,北方強敵,虎視眈眈。為了維護偏安小朝廷的安全,南宋政府尤為重視城市防禦的建設,企圖以堅城固壘,拱衛暖風吹拂下的西湖歌舞。嚴峻的軍事形勢加上先進的科技經驗,使得南宋的築城技術登峰造極,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一座座金湯城池。


上圖_ 宋朝 靜江府城池圖石刻復原圖


一、星羅棋布的堅城固壘

在廣西桂林的城郊的崇山峻岭之中,鬱鬱蔥蔥山林里,一段段殘牆若隱若現。宛如一條巨龍蟄伏在綠海波濤間。這便是南宋靜江府的城牆。此牆修築於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至咸淳八年(1272年)完工,由前後三任廣西經略使接力修成,耗費人資無數。1276年,元軍圍攻靜江。靜江竟以無援孤城困守三月,挫敗元人百次進攻,最終城破之時,守城將士點燃彈藥庫,與攻入城內的元兵同歸於盡。桂林宋城的施工圖紙刻在城外的鸚鵡山上,圖幅四米有餘,為中國最大的古代石刻城圖。圖上詳細描繪了南宋軍事重鎮的防禦布局。敵樓、瓮城設施完善,兵營、驛站布置嚴整,壁壘森嚴。

淮河是南宋王朝與金元的界河,宋軍在淮河流域的修築的城防工事不僅為數眾多,而且堅固牢靠。現今保存完好的南宋淮城,當屬安徽壽縣古城。城為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所築。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20米。城四面臨水,城牆外壁築有石堤防洪,厚達8米。城有四門。城門門洞斜開,一則可以防水灌,二則可以阻塞敵方兵勢。壽縣城牆,氣勢磅礴,古樸厚重,「金湯鞏固」、「崇墉障流」,如同雄獅,蹲伏鎮守在淮水之濱。


上圖_ 淮河流域圖


從中原進攻江南,有江淮天險阻,於是元人攻宋,便採用了所謂「斡腹之計」,由陝攻蜀,然後再順江而下,一統江山。自端平三年(1236年),闊端攻破蜀口之後。南宋和蒙元在四川展開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拉鋸戰。宋軍在四川廣築城寨,抵禦元軍,1242年,余玠調任四川安撫制置使提出了系統的山城防禦方針,共修築山城20餘座,互為犄角,互相接應,有效地阻礙遲滯了元軍的進攻。

在四川眾多山城中,最著名的當屬合川釣魚城了,釣魚城位於嘉陵江,涪江,渠江匯合之處,三面環水,山勢險峻。1259年,元憲宗蒙哥汗,久攻釣魚城而不克,終死於城下。蒙古汗庭內部分裂,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釣魚城成了著名的「上帝折鞭處」。

上圖_ 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大蒙古國的大汗


二、牢不可破的城牆防禦

  • 南宋城牆最外層的防禦設置,是護城河。

南宋護城河與前朝相比,挖得更寬,縣城的護城河即寬1-3丈,州府級的就有3-10丈來寬。10丈以上的大型護城河,基本都是南宋修建的。人工開鑿的護城河最深的有2丈,為保證護城河水體穩定,沿河還有水閘等水利設施。

上圖_ 羊馬牆 (城牆)


  • 過了護城河,即是羊馬牆。

羊馬牆是一堵5尺左右的矮牆,離城牆大約十步。其用途按照宋人陳規《守城機要》中間所說:在羊馬牆內布置伏兵,運轉長槍攻擊渡過護城河的敵兵。如果敵軍攻破羊馬牆,只是打開一個小缺口,則我方可以利用羊馬牆和城牆對從狹小的缺口擁擠而入的敵人進行邀擊,使其」一面攻城,三面受敵「。敵方攻破羊馬牆後,由於羊馬牆和城牆之間空間很小,部隊也無法全面展開。

  • 羊馬牆後就是主城牆。

南宋的城牆的修築按照著名科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中描繪了宋代城牆的建造方式:可以概括為四點:石基、木骨、土心、磚包。先用大條石包城腳三層,然後用大的木料搭建結構,再用碎石,蘆葦,沙土構成的混凝土層層夯築。最後再在外層鋪城磚。根據現在科學家分析,宋牆抗剪力極強,結構也十分穩固。

上圖_ 《數書九章》是南宋數學家秦九韶所著數學著作


單層牆體已經十分牢靠,但是宋人還在城牆的關鍵部位進行了加厚,我們看留存至今的城牆,每隔一段,就有一塊外凸,這就是所謂的「馬面牆」,「上狹下闊,高與城等,與城相連」。馬面牆不僅有加厚城牆的作用,而且當敵軍到達兩堵馬面之間時,我軍可以對敵進行三面圍攻。

單單城牆堅固還遠遠不夠,宋人在城牆上還部署了各種防禦工事,供守城士兵藏身,射擊之用。最基礎的工事就是女兒牆。女兒牆又稱為牆垛,是一段突起的矮牆,在城牆上排列整齊,每6尺就有一個。當敵人用弓弩攻擊時,守城士兵,以此為掩體。戰時,在牆垛上還插上「狗腳木」,狗腳木上懸掛皮條或者籬笆,用來防禦箭石。

上圖_ 瓮城、城樓、敵台、吊橋、羊馬橋、護城河示意圖


城牆上的建築還有敵樓和團樓。敵樓為木結構建築,供瞭望和射擊用。城角的敵樓叫作團樓,南宋時火器已經廣泛使用,城牆直角處容易被炮彈損毀。故而南宋將城角修成弧形。城角的敵樓就被稱為「團樓」,在桂林城防圖上,至今還留有團樓。

城門是城牆上最為薄弱的部分,需要對城門進行特別的防護。於是瓮城就應運而生了。瓮城就是在城門外再修一圈城牆,將城門包圍起來。一則可以防止敵方直攻城門,二則敵人若攻入瓮城,便被我軍包圍,成瓮中之鱉。

城牆上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防禦設施,如聽筒,在城牆每隔一段設有大瓮,上蒙牛皮,以偵聽敵方是否挖地道。如暗門,城上開的隱蔽小門,用來奇襲敵軍後方。還有藏兵洞,躲在洞內,突襲爬上城的敵兵。


上圖_ 宋代古城牆:安徽壽縣古城牆


三、利用地勢,構建體系

單個的城防防禦有限,但是成片的城堡,利用地勢,構建成一整套防禦體系,那麼防禦力量就驚人了。前文所述,南宋在四川構築龐大的防禦系統,就十分完備周密,讓蒙古人吃到了大苦頭,大半的四川山城,堅守到了宋亡之後,才不得不開城投降。

三層縱深,互相呼應。南宋在四川的城防是由三道縱深防線相互呼應構成。第一層,位於四川東北部,由得漢、苦竹、小寧等城,作為前言警備哨所,起到遲滯元軍的作用。第二層,是主要防禦陣地,以合川釣魚城為防禦主基地,有雲頂、鐵峰等城,以長江,嘉陵江,和巫山山脈為依託,扼守「巴蜀要津」。第三層,以重慶城為核心,有瞿塘、白帝等城,作為指揮中樞和戰略預備隊。

各層防線由點及面,前後支援。防線中的各個城堡也互相掩護,緊密聯繫。「如臂指使,氣勢聯絡」,是一個全面立體的防禦系統。

上圖_ 喀斯特地貌類型分布示意圖


據險而守,據山控水。川東鄂西屬於喀斯特地貌。是一種流水侵蝕石灰岩形成的險要地貌。山多高聳峻峭,多懸崖峭壁,而山頂又較為平坦。極其有利於築城。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山崖之間又有江河貫穿,峻峽險灘,水助山險。阻山為城,帶江為池,艱險異常。

自立根生,自給自足。喀斯特地貌的山形,山頂平整,可以耕作,自給自足,不怕敵軍圍困造成斷糧。釣魚城內就有水田,這便是宋軍能夠固守的資本。


上圖_ 古畫里的宋朝城牆


四、元軍攻堅方法

宋城防禦堅固,給元軍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以騎射擅長的元人在堅固的堡壘前吃了不少苦頭。但元軍畢竟是征伐世界的雄師勁旅,他們很快掌握聯絡了一套破城的方法,逐個敲碎了南宋的烏龜殼,一統天下。

  • 砲兵轟炸。

宋元戰爭時的砲,主要還是投石機。蒙古自成吉思汗時就組建了一支砲兵部隊。「攻城以炮石為先,力重而能及遠故也。」蒙古西征,吸收了西域地區的造炮技術,「回回百工技藝精湛,攻城之具尤精。」元軍用回回工匠阿老瓦丁等人,搞出了巨大的配重投石機回回炮,能把150斤的巨石拋射到遠方。1273年正月初十,元軍將回回炮部署到樊城城下,「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固守五年的樊城就這樣被巨炮轟破。

上圖_ 忽必烈滅宋之戰


  • 築壘長圍。

城池久攻不下時,元軍便會沿城築高壘,以城攻城。1262年,元漢人世侯李璮反叛。史天澤前去平叛,便在濟南城外修築環城,將李璮圍困。最後彈盡糧絕的李璮投大明湖自殺未遂,被元軍俘虜。

  • 利用降將,內部擊破。

堡壘從內部最容易攻克。南宋朝廷的內部鬥爭,使得不少失勢者,投降元朝,給元軍攻破宋城,奪取江山提供了莫大便利。宋將劉整,屢建戰功,但被上司呂文德所忌,呂文德誣告陷害劉整,劉整鳴冤無門,「益危不自保」,最後投降元朝。劉整降元後,因其熟悉宋軍防禦,為元訓練軍隊,協助忽必烈攻破南宋重鎮襄陽樊城,敲響了南宋王朝的喪鐘。


文:獅子

參考資料:

【1】《宋代城池防禦探究》 馬繼業 山東師範大學 2005

【2】《宋代城池建設研究》 黃登峰 河北大學 2007

【3】《略論南宋時期四川抗蒙山城防禦體系》 何平立 軍事歷史研究 1996.1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