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龍區來個「大胃王」,「吃」垃圾「吐」肥料,每天6噸

洛陽晚報 發佈 2020-06-04T17:17:56+00:00

近日,洛龍區首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中心投用,居民家產生的廚餘垃圾經收集、運輸、處理後變廢為寶,成為生物肥料,送給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居民種花養草。

近日,洛龍區首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中心投用,居民家產生的廚餘垃圾經收集、運輸、處理後變廢為寶,成為生物肥料,送給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居民種花養草。該處理中心每天最多能「吃」6噸廚餘垃圾,滿足4萬戶居民的廚餘垃圾處理需求。

  廚餘垃圾箱進小區 專人督導、宣傳、分揀

  近日,在洛龍區銀潤中央廣場小區,居民任女士拎著一袋垃圾下樓,沒走幾步就來到一組分類垃圾箱前。她把垃圾袋靠近箱體上的「刷袋區」輕輕一掃,寫著「廚餘垃圾」的垃圾箱箱蓋便自動打開。

  「袋子裡裝的是剩飯菜和青菜葉子,出門前我專門把吸油紙和食品袋挑出來另放。」任女士說,小區里的分類垃圾箱很智能,會自動識別垃圾袋顏色,拿綠色垃圾袋來說,裡面裝的是廚餘垃圾,只要把袋子放在「刷袋區」掃一下,對應的廚餘垃圾箱箱蓋就會自動打開,把垃圾投進去後,箱蓋會自動關閉。

  「銀潤中央廣場小區投放了10餘組分類垃圾箱,用來收集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駐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員李治花說,目前該小區處於垃圾分類推廣階段,10多名專職督導員每天在小區宣傳、指導居民正確使用分類垃圾箱,並對廚餘垃圾進行初次分揀。

  當天上午10時,在帝都國際城小區,駐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員白學桃已將小區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分揀好,等同事來運走。「這幾個箱裡是分揀好的廚餘垃圾。」白學桃說。其打開一個垃圾箱箱蓋,裡面全是剩菜飯和果蔬皮,「塑料袋、奶盒這些屬於其他垃圾,要揀出來放到專門的垃圾箱裡,運到垃圾焚燒廠」。

  說話間,一輛綠色電瓶車開進帝都國際城小區,司機李靈軍要把這些廚餘垃圾運到金城寨街最南端,那裡有洛龍區首個投用的廚餘垃圾分類處理中心。


  廚餘垃圾「吃進肚」 生物肥料「吐出來」

  記者隨李靈軍來到這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中心,一套大型廚餘垃圾處理設備正在運轉。運回來的廚餘垃圾通過提桶裝置,被輸送到分揀帶上進行二次分揀,工人們要把塑料袋等其他垃圾挑出來。

  廚餘垃圾「體檢」合格後,被破碎、壓榨,然後坐上「旋轉電梯」,進入密閉降解倉進行微生物生化處理。

  「降解倉是整套處理設備的核心和『腸胃』,廚餘垃圾轉化的秘密就藏在裡面。」該中心運營方浙江聯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宋巍說,降解倉里有一個叫木糠菌的微生物菌種,它在60℃至80℃的高溫環境下能迅速、大量繁殖,只需15個小時左右,就能把廚餘垃圾轉化成富含氮磷等營養元素的腐殖質,也就是生物肥料,轉化比可達85%,「吃進去」1噸廚餘垃圾,能「吐出來」150公斤生物肥料。

  記者看到,降解倉頂部有一根白色管道直通旁邊一台叫光解凈化處理器的設備。宋巍說,廚餘垃圾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刺鼻的氣體,這些氣體經過管道進入光解凈化處理器進行除臭滅菌,最終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水和二氧化碳。

  日最多處理6噸廚餘垃圾 「吐出」肥料送給居民種花養草

  廚餘垃圾搖身變成的生物肥料長啥樣?記者看到,它類似營養土,質地細碎鬆軟,捧在手裡輕飄飄的,聞起來不僅不刺鼻,反而有種類似魚餌的淡淡香味兒。

  「這些生物肥料可以做成營養土,但是肥力太大,得按比例跟普通土壤混合後使用才行,直接用會把花草、蔬菜『燒死』。」宋巍說,目前這套廚餘垃圾處理設備每天最多可處理6噸廚餘垃圾,產出900公斤生物肥料,滿足4萬戶居民的廚餘垃圾處理需求。這些肥料可用於綠化施肥,不過現在產量較小,主要送給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的居民們,平時種花養草都可以用,他們希望藉此調動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這是洛龍區第一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中心,還有3個正在籌建。」洛龍區市容環境衛生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洛龍區已有125個小區實現垃圾分類管理,今年年底前,垃圾分類工作將覆蓋轄區12.6萬戶居民,通過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分類處理,實現垃圾總量減少40%。(記者 牛鵬遠/文 張怡熙/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