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初中生被診癌前病變——這種病40歲前100%會癌變!

胃腸病科普 發佈 2020-03-31T16:44:55+00:00

一家三代都是這種病,最小的14歲,2人已經死於癌胃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是家常便飯,一枚良性的息肉不算事兒,兩枚、三枚息肉可能也不算事兒,那麼數量再多一些呢,十枚、百枚,甚至數不清的上千枚呢,就算攤上事兒了!

俗話說「人之命,天註定」,這話雖然很宿命,但也不無道理。

而對有些疾病來說,的確是很無奈和被動的,那就是遺傳性疾病。

所謂命運就是,「命」是天生的,是父母給的,但「運」就得靠自己。

得了遺傳疾病,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是通過了解它,依靠現代的醫療技術,也能改變命運。

今天我來分享的這個病例,是祖孫三代都檢出腺瘤性息肉,14歲的初中生,已經是癌前病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這個家族中,已知死亡病因的,就有兩位在40歲前死於結腸癌。

因為他們得了一種遺傳病——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如不加處理,這是一種100%在40歲前癌變的疾病。

一家三代都是這種病,最小的14歲,2人已經死於癌


胃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是家常便飯,一枚良性的息肉不算事兒,兩枚、三枚息肉可能也不算事兒,那麼數量再多一些呢,十枚、百枚,甚至數不清的上千枚呢,就算攤上事兒了!

當息肉呈現規模出現的時候,就可得從息肉改稱為「息肉病」了。凡事成了規模,都要引起人注意。 「反常必有妖」。

那是2019年的4月份,一個40歲的男性,因「間斷大便帶血4月」來我們內鏡中心做腸鏡檢查,發現結腸多發(屬於非常多的那種,近100枚)息肉。

當時懷疑FAP,就勸他辦理住院手續,把胃鏡一起做了。然後根據結果,再行手術切除。

結果胃鏡也發現了問題:

胃內多發息肉;十二指腸降段癌前病變(低級別上皮內病變)。

於是第三天,先進行了結腸息肉切除術,因為太多只能分次切除,只好揀大的切了10餘枚,其中3枚病理提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馬上要癌變。這次檢查還算及時!

追問病史,男主父親因結腸癌42歲病故,其一姐姐40歲因結腸癌病故。

根據這些情況,我們的診斷的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

一周後,又做了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將十二指腸癌前病變切除。

2019年12月,再次行結腸鏡檢查,又切除30餘枚息肉。

鑒於明確了診斷,我就勸他的家人及時做胃腸鏡檢查,包括直系、旁系親屬,都要做胃腸鏡篩查。

結果,他14歲的兒子,也發現問題:

胃內多發息肉,十二指腸多發病變,活檢病理證實為癌前病變(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結腸也有多發息肉,明顯的十餘枚,但處於萌芽狀態的,就很多了。

什麼是FAP?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一旦有一個病人發病,其子女就有50%的可能性遺傳疾病。

約2/3的FAP患者來自父母遺傳,

而患者的兄弟姐妹也有一半機會得FAP,

其餘1/3的FAP 患者並不是遺傳自父母原因是由於新的基因突變而引發的FAP。

起初多是因為腹痛不適、腹瀉或者其他不適的胃腸道症狀之後,就醫查腸鏡,然後腸鏡的結果驚人:整個結腸都密密匝匝的分布著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個腸息肉。

然而腸息肉病雖然也是個模糊的稱呼,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類型的腸息肉問題。只有那些有較大可能發展成腫瘤的息肉,我們才稱之為「癌前病變」。

然而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面前,卻不能心存僥倖。

FAP是個硬茬。

作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FAP主要病理變化是大腸內廣泛出現數十到數百個大小不一的息肉,嚴重者從口腔一直到直腸肛管均可發生息肉,息肉數量可達數千個。

息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成簇。發病初期無明顯症狀,隨著息肉的增多、增大,患者可出現腹部不適、腹痛、大便帶血或帶黏液、大便次數增多等表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就像寫好了一個計算公式,敲一下計算器的結果鍵一樣,有著很大的機率會得到我們不想得到的結果。

經常少年時發現問題,沒有處理,到了中年就發生惡變了,而且遺憾的是,窮盡各種手段,也很難會有逆轉。

證據表明,幾乎100%的患者會在40歲前癌變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息肉都會等到你40歲的時候才開始惡變,也有很多人在20幾歲就已經癌變。

簡單地說,得了這個病的人,這輩子腸子上的息肉發展成腸癌,簡直太容易,是必然的事。

所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約等於遺傳性的腸癌。你根本防不勝防!

那麼怎麼治療呢?

這種幾乎是100%會癌變的息肉,不但多,還「野火燒不盡」。所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推薦在診斷明確了是FAP之後,有條件手術的及早手術,最好能把長息肉的腸管都切除。

也許有人面露難色,「經常複查不可以麼」。

只是對於這麼一個很明確也很讓人難過的結局面前,任何期待都難免是僥倖。

唯有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理,在癌變發生之前解決他們,才是最重要的。

FAP出現症狀的年齡為20歲,發現癌變的平均年齡為35-40歲,20歲左右出現癌變者為數極少,因此理想的手術時間在20歲以前,一旦確診,應立即行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全大腸切除+末端迴腸造口術、全結腸切除+迴腸直腸吻合術、全大腸切除+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術。具體術式及手術時機還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進行綜合考慮。

目前臨床上以全大腸切除+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術最常用,它將可能發生病變的全部大腸切除,根治性好,但是對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大便功能影響較大。

對於一些年輕尚未生育,而且直腸息肉較少者,可以考慮保留部分直腸,然後定期隨訪將發現的息肉摘除,這樣對性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的影響較小,而且效果也較好。

隨訪和篩查

FAP高危人群通常需要從10~15歲開始進行每年的腸鏡監測,直至35歲,然後每3年檢查一次。

一旦確診為FAP,就應當建議其直系(父母、子女)或旁系(兄弟姐妹)做胃腸鏡篩查及基因檢測。

總的來說,對於FAP患者或者有遺傳性家族史的人群,應該提高警惕,不要等到出現症狀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嚴重病變時才就診。

定期體檢,以便早期發現,及早處理,從而進行效預防,發現病變後早期處理,預防癌變,提高生存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