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人的美:梅蘭芳的手勢為何在國際上成為藝術研究主題?

早安京劇 發佈 2020-06-13T18:42:11+00:00

戲劇家梅耶荷德則說得更為直接,他說:「同志們,可以直率地說,看過梅蘭芳的表演,再到我們那的劇院去走一遭之後,你們就會說,是否可以把我們所有演員的手都砍去得了,因為他們毫無用途,既然我們看到的這些手,不過是袖口露出來的一個肉疙瘩,他們既不能表現什麼,也不能表達什麼,或者只能表達一些

1935年1月21日,梅蘭芳在上海登上蘇聯輪船赴海參崴,再轉乘西伯利亞特別快車去莫斯科。梅蘭芳的蘇聯演出之行,由此正式開啟。當年三四月間,梅蘭芳蘇聯演出大獲成功,海內外各界好評如潮。這是繼1930年訪問美國演出之後,梅蘭芳藝術再一次載譽國際舞台。


令人頗感驚奇的是,無論是之前的美國觀眾,還是此時的蘇聯觀眾,都無一例外地對梅蘭芳的手產生了濃厚興趣,很多讚美之辭正是為這雙手而抒發出來的。


譬如,美國就有戲劇評論家對梅蘭芳在演劇過程中的種種手勢津津樂道,驚呼這是「醉人的美」。更有某位美國藝術家,拍攝了很多梅蘭芳的手勢,輯成畫冊予以介紹;還有某位雕塑家,依樣用石膏翻塑了梅蘭芳各種手勢的模型,再雕塑成大理石像供人欣賞。正如唐德剛在《梅蘭芳傳》中所寫的那樣:「蘭芳的艷名,這次是從極東傳到極西的。這時他又成了紐約女孩子們愛慕的對象。她們入迷最深的則是梅君的手指,他的什麼攤手、敲手、劍訣手、翻指、橫指……都成了她們模仿的對象。你可看到在地道車上、課堂上、工廠內、舞場上……所有女孩子的手,這時都是梅蘭芳的手。」


不久之後,梅蘭芳到蘇聯訪問演出,藝術家烏蘭諾娃告訴他:「我非常喜歡中國戲裡面的手勢,像《貴妃醉酒》雖然穿的是宮廷服裝,有長袖掩蓋著雙手,但是您偶爾有幾個露手的動作,是有著那麼強烈而醉人的吸引力。」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為之讚嘆不已,稱「梅先生的手不僅對我有很大的引誘力,而且蘇聯很多著名藝術家也都非常喜歡這雙非凡的手。」戲劇家梅耶荷德則說得更為直接,他說:「同志們,可以直率地說,看過梅蘭芳的表演,再到我們那的劇院去走一遭之後,你們就會說,是否可以把我們所有演員的手都砍去得了,因為他們毫無用途,既然我們看到的這些手,不過是袖口露出來的一個肉疙瘩,他們既不能表現什麼,也不能表達什麼,或者只能表達一些不該表達的東西,那麼,我們何不把這些手砍去算了。」


關於梅蘭芳的手如何、為何在國際上成為藝術研究主題的,曾隨團赴蘇聯演出的梅蘭芳首席琴師徐蘭沅,對此更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由蘇聯歸國後不久,1935年6月,徐蘭沅接受北平《世界日報》專訪時,曾專就此一問題有過解答。他這樣說道:


世界各國之戲劇,無論為歌劇、為話劇、為舞劇,演劇人之兩手,總無甚藝術。若以中國戲劇之眼光,批評外國戲劇,無妨謂之為「死手」。至於中國戲劇,臂之一屈一伸,手之一動一指,各有若干作用,可以代表一部分藝術之精神。比較言之,皆為外國戲劇所無法企及。而梅蘭芳之於演劇,各種條件,皆特別努力,特別注意。往往自行研究審度,發前人所未發。其手之動作,尤能苦心孤詣,演為若干之美的姿勢。在藝術界,乃為別創一格。不過,中國人之於梅蘭芳,往往轟然道好,人云亦云。究竟梅蘭芳好在何處,迄鮮道中肯肇者。梅蘭芳之手,僅成其為梅蘭芳之手。中國評劇家,更無一人道及。外國人看來,遂覺梅蘭芳之手,是開劇界未有之奇。當時,莫斯科新聞界,竟將梅蘭芳之手的種種姿勢,拍成小照片,載之報章。謂為特點,良足當之無愧。

在徐蘭沅看來,中國戲劇與世界各國之戲劇,在細節上差異眾多,但最為集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差異,正在於「死手」還是「活手」的問題。這一點,他倒是與蘇聯戲劇家梅耶荷德的觀點不謀而合了。他還敏銳地意識到,對於國外觀眾而言,「梅蘭芳之手,是開劇界未有之奇。」同時,他也不無遺憾地指出,當時中國評劇家,尚未意識到梅蘭芳之手的重要性,尚「無一人道及」其中奧妙。


事實上,在中國戲劇表演中,手勢是很重要的一個表演手段,細微的手勢表示著劇中角色的種種心情變化,因此對每個微妙的動作都有著精細的規定。比如說,持不同的物件有不同的姿勢,有持信式、持扇式、持筆式、持馬鞭式等等;在指點事物的時候,分為自指式、遠指式、虛指式等等。梅蘭芳顯然是用手演戲的行家,在長期的舞台表演中積累了大量的手勢運用經驗。據稱,他還從龍門石窟和太原晉祠仕女塑像中汲取靈感,並與傳統手勢相結合,創造出絕代風華的梅派手勢,共計53種手勢。這些手勢的名稱,極富古典意蘊與藝術想像,如雨潤、醉紅、含香、映水、掬雲、滴露、隕霜……每種名稱所代表的手勢圖式與涵義都不同,分別根據不同的劇情要求,使用在不同的場合之中。

後來,著名京劇創作理論家齊如山記錄並拍攝了梅蘭芳的各種手勢造型,一一整理,形成了圖文對照的原始資料,終於為國內外觀眾、戲劇愛好者與研究者們破解了「梅蘭芳的手」。


關於「梅蘭芳的手」,這個既讓人津津樂道,又讓人莫衷一是的奇瑰之謎,在齊如山等的傾力解讀與推介之下,也已成為世界戲劇寶庫中的珍貴遺產,至今仍為梅派藝術的傳承者們所發揚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