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高俅身上的這三個秘密,《水滸傳》為什麼不告訴你?

文蹤旅跡 發佈 2020-06-14T01:36:32+00:00

不少人有這個印象,大抵是因為《水滸傳》將高俅與童貫、蔡京和楊戩並稱為四大奸臣,批判他玩弄權勢,殘害忠良。

秦有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此後千百年,這三公的崇高地位一如始終。但其職權卻有明顯變動,實權離他們越來越遠。

不過在我們的印象中,總有些"例外"能頂著太尉的名號把持著朝政。有人覺得高俅就是這麼一個"例外",因為他在《水滸傳》里囂張到讓人咬牙切齒。

不少人有這個印象,大抵是因為《水滸傳》將高俅與童貫、蔡京和楊戩並稱為四大奸臣,批判他玩弄權勢,殘害忠良。可無論是認為高俅一手遮天,還是認為北宋太尉職權大,其實都是誤會。

高俅並非正經政客

在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賞識前,他不過是大文豪蘇軾身邊的一個小秘書。蘇軾在政壇的地位平平,高俅身份自然也尊貴不到哪裡去。但也正是因為他服務的是蘇軾,所以他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能吟詩作賦,還懂得給自己的生活找樂子,會舞槍弄棒,尤其擅長蹴鞠。

元祐八年(1093),蘇軾將去揚州赴任,便將高俅推薦到了好友王詵身邊任職。王詵是書畫名家,更是貴族子弟、皇家駙馬,和當時還是端王的趙佶交情頗深。所以因為王詵,高俅出現在了趙佶面前。

其實兩人的結識純屬意外。王詵命高俅跑腿去端王府送個物件,結果趙佶碰巧在府中玩蹴鞠。相比於高俅這個蹴鞠高手,趙佶就是個水平爛到沒眼看的"青銅玩家"。因而高俅沒按捺住,流露出一絲對趙佶水平的嫌棄,結果被趙佶發現。

堂堂王爺被一個小卒輕視,雖然只是涉及一項遊戲,卻還是激發了趙佶的勝負欲。一番較量下來,趙佶輸了個徹底,卻也心服口服。於是他大手一揮,不僅收下了王詵派高俅送來的物件,還收下了跑腿的高俅。

趙佶喜歡高俅這個可以陪自己玩樂的小子,在繼位之後自然也不會忘了他。不過由於宋代對於官員提拔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高俅這個非進士出身的小吏按規矩幾乎沒什麼晉升空間,所以趙佶讓高俅走上了更有操作空間的武官之路。

趙佶派高俅去邊關"鍍金"。時守衛邊疆的劉仲武等人也清楚皇帝的意思,所以對高俅格外幫襯。恰好當時北宋軍隊在邊疆也打了幾場難得的勝仗,所以高俅就"領"了這份功勞,成功給自己搏了點升遷的資本。後來憑藉宋徽宗的青睞和軍功,高俅便一路做到了"武官之首"太尉。因為是從蹴鞠起家,他還有個戲稱"足球太尉"。

高俅算不上十惡不赦的奸臣

《水滸傳》將高俅與蔡京並列,但真正的高俅做的壞事遠不如蔡京嚴重。《宋史》並未將高俅列入《奸臣傳》。甚至在記述蔡京等人的四章《奸臣傳》中,高俅的名字一次都沒有出現過。

高俅並非蔡京、童貫等人的同黨,他不過是趙佶身邊一個有些小心思的寵臣。在他奉命掌管打算軍權期間,高俅清楚自己並沒什麼軍事才能,也知道此時的宋軍實力一般。所以他做的也無非是維持現狀,偶爾耍耍花架子討宋徽宗歡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且高俅其實是個挺有知恩圖報之心的人,並不像蔡京一樣黨同伐異。因為自己能有往後的富貴離不開蘇軾當初向王詵的推薦,所以在蘇軾親屬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時,高俅反倒是向蘇家伸出了援手。在劉仲武因打了敗仗該貶官時,高俅也出面力保。後來劉仲武之子劉錡也是因為有高俅推薦才成了一員大將。

《水滸傳》對高俅是有意誇張和醜化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按照宋徽宗制定的官階,"太尉"是武階之首和三公之首。但在《水滸傳》中,太尉被當做武將和統兵文官的統稱。所以《水滸傳》前後才出現了十幾名太尉。

這十幾位太尉中,高俅算是戲份比較重的,且還是"不肖"的典型代表。他在書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阻撓梁山好漢為國效力,為梁山好漢們的故事服務。因此他自被划進反派陣營之後就"有"了一手遮天的權勢,"做了"許多奸臣常做的卑劣之事,以推動劇情的發展。

因此就《水滸傳》而言,奸臣高俅可謂是仗著帝王的偏愛在朝中無人能敵,將梁山好漢們逼上了絕路。但真實的高俅,其實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朝堂參與者。

人們都清楚高俅是因為蹴鞠入了宋徽宗的眼,因為宋徽宗的偏愛被一路提拔,也知道他其實沒什麼能力,最多的問題也不過是尸位素餐。不然《宋史》怎麼會連一位地位尊貴的太尉都不詳細記載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