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唯一和平解體的歐洲國家,曾是東歐富國,分裂後依舊很發達

文史磚家 發佈 2019-12-23T05:22:31+00:00

捷克、斯洛伐克地圖​捷克斯洛伐克是位於中歐的內陸國,東部與蘇聯相鄰,南部與匈牙利、奧地利接壤,西部與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相連,北部與波蘭交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首都是布拉格。

文/格瓦拉同志

冷戰結束前後,東歐地區的版圖發生巨大變化,除東德併入西德外,蘇聯、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最終都走向瓦解。不過,跟蘇、南兩國的解體伴隨著戰亂不同,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過程則顯得非常和平友好,令整個世界倍感驚奇。那麼,捷克斯洛伐克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它為何會走向解體?

​捷克斯洛伐克是位於中歐的內陸國,東部與蘇聯相鄰,南部與匈牙利、奧地利接壤,西部與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相連,北部與波蘭交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首都是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前的總人口為1563.8萬,其中捷克族約占64%,斯洛伐克族約占30%,主要信仰天主教。

捷克族、斯洛伐克族同屬西斯拉夫人,語言和風俗極為相近,在5-6世紀時,相繼遷入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地區,並曾共同建立起薩摩公國。薩摩公國解體百餘年後,捷克地區逐漸建立起大摩拉維亞帝國,而斯洛伐克地區則建立起尼特拉公國,兩國共處約30年時間,最終尼特拉公國被兼并,兩地再度實現統一。

​10世紀初,大摩拉維亞帝國崩潰,斯洛伐克地區被匈牙利占領,而捷克地區則建立波西米亞王國,並臣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在此期間,捷克族日漸受到德意志人的控制,而斯洛伐克族則長期遭受匈牙利人統治,雙方無論是民族心理還是發展模式,都出現不小的差別。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吞併波西米亞王國、匈牙利王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再度重歸於一個國家統治。

1918年,奧匈帝國(前身即神聖羅馬帝國)崩潰,長期遭受其統治的各民族地區相繼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兩族因語言和文化相近,於是決定聯合獨立,並在當年10月28日建立起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屬於工業已開發國家,以生產工具機、汽車、動力設備、化工設備和冶金設備等為主,而斯柯達兵工廠更以生產精良的槍械聞名於世。

​捷克斯洛伐克建國之前,捷克族領導人承諾給予斯洛伐克自治地位,並保證其享受跟捷克族平等的地位,但並沒有付諸實施。斯洛伐克族在建國後要接受捷克族的領導,並且其政治、經濟權益也長期遭到忽視,由此引發他們的不滿。從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斯洛伐克地區出現爭取獨立建國的訴求,並被德國所利用。

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次年3月,得寸進尺的德國悍然出兵,很快便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隨後,德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捷克地區建立所謂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而在斯洛伐克地區組建起所謂的「斯洛伐克國」,並將其部分領土割讓給匈牙利(時為德國的附庸國)。

​斯洛伐克族因為實現自己的「建國」夢,因此在二戰中賣力地支持納粹德國,那麼在戰爭結束後,必然會遭到嚴厲的懲罰。1945年5月,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獲得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再度實現合併,並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此時,割讓給匈牙利的領土重新劃歸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爾巴阡州則割讓給蘇聯。

雖然捷克、斯洛伐克兩族再度實現聯合,但影響雙方團結的因素依然存在,斯洛伐克族仍舊要受到捷克族的領導,其自治地位始終無法得到保障,因此他們追求獨立建國的夢想便絕不會放棄。但是,由於蘇聯的干涉,斯洛伐克的分離主張得到壓制,直到東歐劇變後形勢才發生逆轉。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天鵝絨革命」,實現從社會主義向議會民主制政體的轉變。1990年6月,聯邦議會通過一系列激進的經濟改革法律,規定改變現行經濟體制,實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結果在改革過程中,捷克、斯洛伐克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並導致兩個民族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在這種情況下,為避免國家陷入大規模的內戰,捷克、斯洛伐克兩族領導人經過友好協商後,決定實行和平分手。1992年11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通過聯邦解體法案,規定自1993年1月1日起,國家正式分解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獨立的國家。

​作為冷戰後唯一和平瓦解的歐洲國家,捷克斯洛伐克退出國際舞台的方式,遠比蘇聯、南斯拉夫的瓦解更加和平,因此世界將此事件形象地稱之為「天鵝絨分離」。更令人稱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在「分家」後,不僅都發展成為已開發國家,而且關係比在一起時更加親密、友好,由此深受國際社會的讚賞。

資料來源:《捷克斯洛伐克史》、《列國志:捷克》、《列國志:斯洛伐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