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住柏林就是了,為何蘇聯要以損失30萬人的代價,一定要攻入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3-09T09:32:13+00:00

1945年4月,蘇軍集中了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二方面軍,總計260萬部隊,向德國首都柏林發起了最後的戰役。

1945年4月,蘇軍集中了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二方面軍,總計260萬部隊,向德國首都柏林發起了最後的戰役。這場戰役持續了近一個月,最終,蘇軍在付出30多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之後,成功將蘇聯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樓頂。

要知道,1945年的德國,幾乎是敗局已定。史達林只需要圍困柏林,輪番轟炸,就把德軍拖死了了。他為什麼一定要強攻進城,白白地犧牲30萬士兵的生命呢?

我們從幾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蘇聯為了分得更多的勝利果實。

在抵禦德國入侵的衛國戰爭中,蘇聯的各種基礎設施遭到了德軍大規模破壞,並且還付出千萬人口的代價。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哪怕贏下了戰爭,最終也會落得一個元氣大傷的局面。

想要最大程度的止損,就只有率先攻下柏林,占據瓜分資源的主導權。

並且在史達林看來,攻打柏林的最大好處,就是能搶占德國軍事、科技成果,讓蘇聯能夠在軍事和科技上有所突破。

不過,不得不說,史達林在這一點上的視野其實有些短淺。後來美國進入柏林之後,將一大批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科學人才帶回國內。比起蘇聯只帶成品,之後卻需要花時間研究來說,美國的策略實在是高明了太多。

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

事實上,德國高層中已經出現了投降的聲音。當時的德軍後勤補給,已經被完全切斷。哪怕蘇聯人不進攻,他們也堅持不了太久。並且儘管德國仍有80萬軍隊鎮守柏林,但這些士兵大都是剛剛招募的新兵,甚至還有不少老弱殘兵,他們肯定守不住柏林。

只不過,德國更希望向美英投降。畢竟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德國和美國、英國顯然要更為接近。而德國在侵略蘇聯的過程中,已經和蘇聯人結下了血海深仇。一旦向蘇聯投降,等待他們的只會是血腥的復仇。因此在德國正式投降後,就出現了一些部隊拚命向西線趕,爭先恐後地向美軍投降的奇景。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蘇聯就更加需要不惜一切代價攻下柏林了。

二、戰機稍縱即逝。

儘管在盟軍的內部會議中,蘇聯已經爭取到了對柏林的優先攻擊權。但事實上,蘇聯和英美一直都尿不到一個壺裡。他們本身就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才組建的臨時同盟。眼看著德國這個敵人即將潰敗,蘇聯和英美集團,也加重了對彼此的防備之心。

在國際社會中,條約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限制力的。比如1939年蘇德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不是在兩年後就被輕易撕毀了。

雖然蘇聯軍隊離柏林更近,但英美聯軍離得也不遠。因此蘇聯擔心英美軍隊會先自己一步攻入柏林,撕破臉皮搶占勝利果實。

並且當時的德國,還遠沒有到窮途末路之時。儘管在柏林的守軍只有80萬,但在德國境內亂戰的部隊,還有百萬之數。眼看柏林被圍,這些部隊都想要拚命回援。所以如果蘇聯在這個關鍵時刻猶豫了,柏林的德軍,只會更加強大。到時候就更加麻煩了。

三、向邱吉爾展現力量。

自從上台開始,邱吉爾就把蘇聯當作了歐洲的頭號大敵。在他眼中,史達林甚至是比希特勒還要危險的人物。在二戰之前,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區時,史達林就曾經意識到危險,想要同英、法兩國締結盟約。但正是以邱吉爾為首的仇蘇派強烈反對,這場結盟才沒有成功。而史達林也只得同德國簽訂了協議,並且閃電瓜分了波蘭。

在蘇德戰爭的過程中,希特勒曾經專門放出消息來分裂盟軍集團。這個消息是說,邱吉爾一直在保存著力量,等到德國被擊敗,二戰結束之後,邱吉爾便會趁著蘇聯損失慘重之際,率領重兵向蘇聯發起進攻。

客觀來說,希特勒的這個離間計,並不見得高明。但由於蘇英兩國本身就有隔閡,這個不怎麼靠譜的消息,也讓史達林半信半疑。因此為了讓英國人安分下來,史達林便派出200多萬人的強悍部隊,向柏林發起了總攻。

史達林想要讓邱吉爾知道,此時的蘇聯依然強大。你英國想要搞事,最好再掂量掂量。

最後,史達林之所以一定要進攻柏林,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真的對士兵的生命不太在乎。在史達林看來,德國已然是強弩之末,只是在進行著最後的頑抗。而蘇聯也已經犧牲了千萬條性命了,不在乎這幾十萬人。如果能畢其功於一役,通過一場戰役結束二戰。那這些士兵的犧牲,也就不算什麼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