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冠絕千古的一首「中秋詞」,通透豁達,治癒人心,適合今天讀

詩詞世界 發佈 2021-09-21T01:24:04+00:00

煙火人間,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齊聚一堂,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玩花燈。他們用最古老相傳的儀式,表達著對於「團圓」二字,最樸素也最深切的期待。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


一輪明月懸掛中天,飽滿而皎潔。


煙火人間,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齊聚一堂,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玩花燈。


他們用最古老相傳的儀式,表達著對於「團圓」二字,最樸素也最深切的期待。


像蘇軾在詞裡寫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名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一個中秋之夜。


全詞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有一段小序,記敘了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那一年,蘇軾在密州擔任太守,與弟弟蘇轍分隔兩地,已經數年未見。


這一年的中秋夜,蘇軾對著明月,喝著酒,想念著遠方的弟弟,寫下了這首真摯感人的小詞。



詞的上闋,是詞人對明月、對月宮最浪漫璀璨的懷想。


明月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呢?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又是何年何月呢?


今夜人間萬家燈火,不知月宮裡會否也有這般熱鬧,也有仙人玉兔把酒歡歌嗎?


我想要馮虛御風,到那天上去瞧一瞧、看一看。可我呀,又恐怕在這美玉砌成的樓宇間,受不住那高聳九天的寒冷。


在詞人的想像中,月宮是美好而神秘的,它在很高很高的地方,有著瓊樓玉宇,有著嫦娥玉兔,有著美酒佳肴,逍遙自在,無憂無慮。


詞人一面深切地嚮往著天上,一面卻又留戀割捨不下凡俗人間。


遂發出了這樣的慨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翩翩起舞著,我玩賞著這月下的孤影,月宮再好,又哪裡比得上在人間呢?



詞的下闋,詞人轉入了對明月與人間的對照式書寫。


時間一分一秒地逝去了,詩人迷離著醉眼,看明月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否則為什麼偏要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中國人對於明月,似乎總是格外鍾情。


自古以來,寫親情也好,寫愛情也好,寫友情也好,寫鄉情也好,明月都是不可或缺的載體。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車遙遙篇》范成大)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相比太陽的耀眼光華,明月的皎潔溫柔,更能激起人們難以言說的種種情緒。


蘇軾亦是如此。


他看似是在埋怨著明月,為什麼偏偏要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其實是在慨嘆,人間為什麼有這樣多的離合聚散。


明月是他書寫哲理的載體,是他抒發情感的容器,更是他可以將心事全副交託的朋友、知己。


在朋友面前,在知己面前,蘇軾的心事坦坦蕩蕩。


他的埋怨也好,他的慨嘆也好,他的思念也好,都是源於對「團圓」二字最真切的期待與眷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就像明月,自有它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是天地間的固有規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


無奈過後,蘇軾選擇了接受,而接受就意味著理解,意味著放下。


遂有了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了生計,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數年難得回家一次。


或許是路途太遠,或許是工作太忙,或許是火車票太貴。


「團圓」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每一年中秋,有多少人是在外地獨自一人度過的,沒有親人的噓寒問暖,沒有一大家人的嬉戲玩鬧。


每當這種時候,蘇軾的這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會撫慰許多人的心。



它說:


但願我們思念的人都能夠平安健康,只要我們的心在一起,明月便能寄託彼此的思念。


這是退一步的豁達,也是高一層的通透。


它告訴我們:


當你思念我時,你就看看月亮,想著,我也正在思念著你。


距離阻隔得了我們擁抱的身姿,卻阻隔不了我們兩顆心的無限貼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