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其實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可防可治

企業家日報 發佈 2019-12-20T13:27:49+00:00

抑鬱其實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防可治—— 要像關注體重一樣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暗示是否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當一個正常人出於某種原因相信自己得了抑鬱症,他是否真的會變成抑鬱症患者?我們是否可以在沒有心理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使用網絡上的心理測試工具進行自我心理測評?

抑鬱其實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防可治—— 要像關注體重一樣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暗示是否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當一個正常人出於某種原因相信自己得了抑鬱症,他是否真的會變成抑鬱症患者?我們是否可以在沒有心理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使用網絡上的心理測試工具進行自我心理測評?當測評結果告訴我們,很可能患有抑鬱症時,又應該如何應對?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評估中心主任石川教授認為,心理暗示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它會增加人的焦慮水平,但不會使一個人變成抑鬱症患者。心理醫生通過臨床診斷,可以鑑別出一個人是否真正患有抑鬱障礙,心理暗示對臨床診斷結果不會產生影響。

自我心理測評不是診斷抑鬱的標準

石川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他接待的患者中,很多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在網上做了心理測評,發現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測試結果使其感到焦慮,於是到醫院請醫生確診。石川認為,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檢測和評估,是民眾健康意識提高的表現,這對我國精神健康來說是一件好事。而發現問題及時來醫院就診,也是正確的行為。

現階段,我國民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以重性抑鬱症為例,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以下簡稱「北大六院」)黃悅勤教授團隊近期完成的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重性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是3.59%。根據去年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總人口數為13.95億人。「這樣算下來,我國目前患有重性抑鬱症的患者數量大概有5000萬人,但實際上這5000萬人里來醫院就診的只有20%。」石川說。

石川認為,不論是否真正患有抑鬱障礙,能夠主動在網上進行自我心理測評,都不是一件壞事。重要的是,要選擇國際公認的測評量表,而不是娛樂性的測試遊戲。而且,在自我心理測評後,要客觀地看待測試結果,尋求正規的診斷。

石川介紹說,關於抑鬱和焦慮的初步篩查,要使用國際公認的測評工具,比如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Zung氏抑鬱自評量表、貝克抑鬱自評量表(BDI)、貝克焦慮自評量表(BAI)、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PHQ-9抑鬱症篩查量表和GAD-7焦慮障礙量表。這些量表在網上都可以找到。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量表的作用只是前期篩查,並不是最終的明確診斷。「它們叫做症狀量表,並不是疾病診斷量表,反映的只是症狀的嚴重程度,是輕度抑鬱、中度抑鬱還是重度抑鬱。在網上進行測評後,如果發現自己可能有問題,一定要到心理專科機構就診。北京的心理專科機構有:北大六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一醫院,以及各大綜合醫院的心理行為科。」石川說。

在臨床診斷中,石川觀察到,一個處於抑鬱狀態的人,在做自我測評時,通常會傾向於高估自己症狀的嚴重程度,使得測試結果往往比實際情況略嚴重。「在進行自我測評時,即使發現結果是重度抑鬱,也不用太擔心。是否真的達到重度抑鬱的程度,需要專科醫院的醫生來診斷」。

而且,自我測評只是判斷症狀嚴重程度的一個側面參考,並不能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抑鬱症的診斷除了自評,還要結合他評,也就是精神專科人員的評估。評估主要通過臨床醫生對患者的訪談進行,探尋患者是否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我們不僅要判斷患者有沒有某些症狀,以及症狀嚴重程度;我們還會去探尋症狀的頻度和持續時間。比如,正常人也會有抑鬱的問題,會不開心,但是當他碰到感興趣的事情,又會高興地去做,這種情況我們就不會把它考慮為抑鬱,而是一個人的正常情緒波動。所以對於抑鬱症的判定來說,症狀的頻度很重要,持續時間也很重要。要每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感覺到情緒低落,持續兩周以上,並且有功能損害,即學習有困難、工作效率下降等,才能被考慮為抑鬱症。所以抑鬱症有嚴格的判斷標準,不是填個表就能夠確診的」。

診斷抑鬱的輔助檢查

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幾個心理專科醫院後發現,關於精神疾病的診斷,除了讓患者填寫自評量表,每個醫院還會配有不盡相同的幾項需要通過儀器進行的檢查,例如心電圖、心率變異趨勢、腦功能成像、無紙腦電地形圖、眼動檢查、全血細胞分析等。石川解釋說,這些檢查是為了幫助醫生進行基礎評估,排除由其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情緒異常。例如甲狀腺激素水平的檢查,是為了鑑別患者是否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而表現出抑鬱症狀。「甲狀腺素水平低也會導致抑鬱。如果是甲狀腺的問題,就要接受內分泌治療,補充優甲樂。將甲低當作單純的抑鬱症來治療,就會耽誤病情。」

石川認為,腦血流圖成像可能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用於診斷抑鬱症的客觀指標。腦血流圖成像通過近紅外探測,能夠檢查出大腦皮膚下3厘米左右區域的血流狀況。這種血流狀況是客觀變化的。通過讓機器學習這種變化,產生判別式,能夠幫助我們判別一個人的血流模式是否符合抑鬱症患者的血流模式。「這項檢查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是不能列入診斷標準。」石川說,「如果一個人的血流模式跟抑鬱症患者比較匹配,被判別成抑鬱症的可能性就很大。但是所有這些判斷都有兩個問題:一是機器學習的原始數據是否精準;二是,即便一個人的血流模式與抑鬱症的血流模式相符,也有可能不是抑鬱症。這是一個統計學概念。只是『有可能是』,但是機率大小是無法反映出來的。」

「腦血流圖成像技術目前沒有得到世界公認,還處於研發階段,但它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全球相關的專家都在各自進行研發,都有自己的判別式,至於誰的判別式更准,沒有比較。各個醫院採用的圖形測量點也不完全一樣。不過比起市面上檢測大腦神經遞質的那些不能真正反映大腦突觸間隙神經遞質濃度的檢查來說,腦血流圖還是有一些循證依據的。」石川說。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里關於抑鬱發作的描述是: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 感喪失,導致勞累感增加和活動減少的精力降低。其他附加症狀還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自我評價低,有自罪感,認為前途暗淡,有自傷或自 殺的想法,睡眠障礙等。其中,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 感喪失、易疲勞通常被視為最典型的抑鬱症狀。如果這3個典型症狀中符合兩個,同時還伴有至少兩項關於抑鬱發作附加症狀的描述,並且整個發作持續兩周,才可以被診斷為輕度抑鬱發作。輕度抑鬱患者通常為症狀困擾,繼續進行日常工作和社交有一定困難,但社會功能不會不起作用。

石川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從異常到正常是一個移動的過程,沒有截然的分界。對於輕度和中度抑鬱患者,如果不願意服藥,可以進行心理治療,但是重度抑鬱必須採用藥物治療,甚至電休克治療。」

家長的干預往往是子女壓力的來源

目前,各醫院對於抑鬱的鑑別,主要是依據國際的診斷標準。「我們有非常嚴格的界定,在患者來到醫院之後,我們所做的恰恰是儘量避免診斷擴大化。對於那些只是擔憂,但實際並沒有達到抑鬱標準的患者,我們會跟他們解釋和溝通,告訴他們,『你現在達不到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但是現在這些信號也在提示你,可能要調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節奏,包括調整個人人生目標、應對問題的方式、生活規律等』」。

石川認為,勞逸結合、鬆弛有度的生活節奏對於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青少年來說,家長的干預往往是子女壓力的來源。因此,家長不應該過於望子成龍、揠苗助長,不要給子女太大壓力。「孩子的壓力來源於父母、老師的期望,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在什麼水平,不要揠苗助長,要量力而行。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有一兩項能夠疏泄情緒的愛好,例如通過滑板、打球等運動方式,或是音樂、繪畫等藝術方式來自我調節」。

在石川看來,定期進行自我心理測評也是正確的做法。「我們應該像關心體重一樣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感覺自己最近不太對勁,不妨做一下測評。心理測評也可以像體檢一樣,一年檢查一次。這會讓我們比較客觀地去對待自己的心理問題,及時就診」。

前文提到的那些因為擔憂而去找石川診斷的大學生患者中,有70%-80%後來被診斷出了抑鬱障礙。石川表示,抑鬱其實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是可防可治的。「精神科大多數疾病比內科疾病的臨床治癒率要高很多。很多人終生只有一次抑鬱發作,反覆發作的病人百分之七八十也是有辦法控制的。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乃至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們都控制得不錯」。

「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合理地關注自我心理健康,尋求正確、有效的幫助。」石川說。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