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談自由式的錨定意識,從左錨右矛看轉髖與錨定的關係

從不一樣開始 發佈 2020-05-22T18:44:28+00:00

這個標誌性的動作很多泳者都看作是前交叉的姿態,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理解得更深一些,用全浸的理論觀點來看,是一條手臂為矛,一條手臂為錨,它們通過肩關節來連接。

自由式的錨定概念的雖然難以理解,但經過兩篇文章的解析,基本上對於理論的理解有一定幫助,那麼理念如何轉化為實踐呢?

理解了錨定的概念,在划水時有了錨定的意識,那麼如何通過錨定來提高游進速度?如何讓游進更省力呢?這就需要站在游進的整個過程中看待錨定,即如何讓其他動作更好地配合錨定呢?

1、從全浸自由式的經典動作說起

本文的第一張圖片所示為全浸自由式的標誌性的經典動作,相當於「太極功夫」裡面的「起手式」。這個標誌性的動作很多泳者都看作是前交叉的姿態,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理解得更深一些,用全浸的理論觀點來看,是一條手臂為矛,一條手臂為錨,它們通過肩關節來連接。

有的泳者可能會說,這明明是一條手臂移臂完成準備入水,一條手臂準備抱水,是的,這是從水面上看到的姿態,如果將同樣的姿態放入水中觀察,則一條手臂是前伸狀態,一條手臂為錨定狀態。水上與水下的姿態幾乎是一對鏡像。

2、水下動作水上看,水上動作水下練

從水上與水下的對比看,有利於提高全浸自由式的學習效果。例如:水上的高肘移臂動作與水下推水動作;水下的矛刺動作與水上的入水動作;水下錨定與水上高肘姿態;等等,這些動作都幾乎是對稱的。

水上移臂過寬,水下推水離身體過遠;水下划水過深,水上身體側轉幅度過大;水上不體會高肘落下的感覺,水下不找抱到水的感覺;水下推水方向不正,水上移臂成甩臂;水上移臂時肘關節不領先,水下推水變拖肘;等等,水上水下的問題是相關的。

所以,水上的動作可以放在水下練,以移臂為例,水上是從後往前移,可以在水下讓手臂從後往前移,仍是高肘移臂,體會水的阻力;反過來,這種水的阻力可以讓泳者充分感覺到肘關節領先的作用,並促進對水下推水時肘關節的作用的理解。

同理,很多時候,水下動作不正確,水上動作必然會彆扭,身體姿態會不穩定,對於經驗豐富的教練而言,可以從水上動作推測到水下動作存在的問題。

3、站在全局看錨定,發力時機就是配合時機

有泳友留言詢問為什麼手臂一划水身體就下沉?為什麼一打腿身體側轉就散了?划水與打腿到底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為什麼身體會扭來扭去?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手掌放鬆,手腕不要打彎。離開了這一點,錨定效果會大打折扣。推水動作依靠的是肩背與手臂力量,手掌越緊張,手臂上的力量就越弱。當然,手掌放鬆不是說讓手掌就鬆軟下來,保持攤平就可以,不要用力。

接下來,再站在整體游進的角度看錨定的意義。自由式游進主要動力是划水,其次是打腿。身體的其他部分的力量再強大,也必須通過手臂才能發揮出來,所以,一切力量都要服務於手臂。人類的腿部肌肉遠比手臂要發達,因此,不必考慮力量往腿部輸送,一心將力量凝聚到手臂上是最重要的。

當在水下進入全浸的標誌性的經典動作時,即一條手臂已經伸直成矛,準備向前刺,另一條手臂處於錨定姿態,準備推水。我稱這個姿態為「左矛右錨」,或者說「右矛左錨」。

此時,身體核心首先發力,開始側轉,與此同時,一條手臂矛刺,一條手臂推水,一條腿鞭腿打水,形成推水與側轉同步,打腿加速側轉的效果,間接地促進了加速推水。這正是手腿配合的關鍵。

如果是手臂發力推水在先,身體則容易下沉或是橫向偏移;如果是打腿在先,則身體容易散掉;如果推水與打腿在先,則身體可能扭來扭去;如果核心發力在先,那麼身體剛直在先,四肢發力在後,一切都會自然,舒展,省力,高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