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帶「暴力因子」?情緒疏導要注意,國外爸爸這樣做超暖心

孕媽咪育兒經 發佈 2019-12-31T09:27:45+00:00

當然不是,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暴力行為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通過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所以,寶寶小時候出現『暴力因子』是正常的。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一歲左右的寶寶,還處在他小小人生的懵懂時期,爸爸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的港灣,有時候寶寶會把小拳頭揮來揮去。這時候的寶寶所有舉動都是沒意識的,爸爸媽媽也會特別高興的給予寶寶配合。

慢慢的,寶寶兩歲了,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們發現使用「暴力因子」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具備一定的思想意識。

當寶寶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寶寶這種打人、踢人的暴力行為,就要更加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那麼寶寶自帶打人、咬人、踢人的「暴力因子」就是無理取鬧的壞孩子嗎?

當然不是,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暴力行為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通過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所以,寶寶小時候出現『暴力因子』是正常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耐心的情緒疏導了。

情緒疏導要注意,國外爸爸這樣做超暖心


最近網上一段視頻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視頻里英國爸爸和扎著馬尾辮的大女兒開玩笑,但是女兒情緒不佳,對爸爸說了過分的話,甚至控制不住的開始扔玩具打人。這時候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但是生氣、委屈的情緒讓她站在原地大哭。

本以為爸爸會嚴厲的斥責孩子,剛好相反的是,爸爸先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幫她擦乾眼淚,並且溫柔的開導她。

爸爸蹲在孩子面前說:「你不一定要非常開心,也不必裝傻或搞笑,也不必非要強迫自己,好嗎?」

「但是,每當你感到生氣的時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的情緒里,要接受它、尊重他,並且承認自己生氣了,然後慢慢放下,好不好?這樣你會感覺好受一點」

慢慢的,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緩解。

爸爸繼續開導她:「如果你依舊生氣,那就順其自然,我們依舊愛你,你也不會受影響,你的世界依舊一片光明,生氣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可以生爸爸的氣,生媽媽的氣、生妹妹的氣甚至生自己的氣,但是不要讓這種情緒持續太久」

爸爸繼續溫柔的引導女兒學會正確的發泄情緒「你要慢慢克服它,你也可以通過大喊或者拿枕頭髮泄」

「爸爸只是在逗你,寶貝,我不是真的想拿你開玩笑」「偶爾你也拿我開玩笑不是嗎?」「我有時候不介意,有時候也會有點生氣」「但是沒關係,最重要的把話說開,讓我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這樣我就會尊重你,而且絕不去碰觸它」「偶爾開開玩笑是可以的對嗎?有時候就不那麼好笑了」

「我尊重你的心情,如果今天不適合開玩笑,那我就不開玩笑」「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好不好?」「如果我了解的不夠那就做不好,今天不開玩笑了好不好?」「那我們去散步好嗎?把壞情緒拋在腦後」「只要能擺脫壞情緒就可以,讓你覺得好受一點」

爸爸的做法讓孩子慢慢冷靜,而且在爸爸循序漸進的教導之下,如果再發生類似的情況,相必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怎樣正確的對待了。

孩子的「暴力因子」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有什麼壞處?

孩子的「暴力因子」是一種抒發情緒的手段。

有時候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想要用自己的舉動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當自己無法家長關注的時候就會開始發脾氣甚至對父母拳打腳踢。這時候,往往還會受到父母的強力鎮壓,造成孩子過於敏感。

有時候是因為占有欲爆棚,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這樣的孩子不懂得與人分享,強烈的占有欲支配了孩子的行為,也會通過打人、咬人等行為來發泄。如果不加以引導,孩子會很自私,在未來交往中存在障礙,也為生活留下隱患。

另外一些孩子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溺愛或者縱容,容易產生這樣的行為,他們發現只要一生氣大人就會實現自己的願望,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比較極端的性格。

面對孩子的「暴力因子」聰明家長應該怎麼引導?

1、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管理系統

左腦管理研究、邏輯、精細、語言、觀察,右腦負責直覺、圖像、視覺、聽覺、體覺等功能。小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攻擊行為的出現是很正常的,這時候就需要大人的引導。

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不正常,出現了攻擊的行為,就需要及時通過肢體接觸和身體控制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比如給他一個擁抱,控制孩子的手或腳,先讓他們冷靜下來,當孩子平靜以後再用舒緩的語氣緩緩幫助他發泄情緒。

2、找到孩子的情緒起因及底線

孩子的每種行為背後都有跡可循,有時候大人也會無意中觸碰孩子的底線,比如進入小朋友的「領地」或者無意中碰到了孩子的玩具。找到孩子生氣的「開關」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3、拒絕「冷暴力」,多一點耐心

孩子「暴力因子」的起因一般還包括尋求父母關注、獲得某種需求的滿足等。孩子當然希望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有時候他們畫的畫、心愛的玩具想要和父母分享的時候,可能父母正在處理工作或者因為其他原因,態度的敷衍讓孩子的內心有些受傷也會是暴力行為的原因。

父母的高壓政策或者恐嚇也讓孩子更加受傷,久而久之還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因此,對待自己的小天使儘量多一些耐心,陪陪他們。孩子的未來很長,而對學齡前的年紀的寶寶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

4、轉移注意力

想辦法讓孩子儘快走出情緒的低谷還有一種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尋找可以吸引孩子注意的事物,他最愛的玩具,或者放一首舒緩的音樂,讓孩子冷靜下來。

研究表明:孩子突然爆發性憤怒通常只有12秒的時間,在他們冷靜以後,再慢慢告訴孩子這樣行為的後果,讓孩子在爸爸媽媽的關懷下一點點變成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孩子正確的行為觀念對解決「暴力因子」至關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