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奢侈品巨頭轉產,LV牌洗手液橫空出世

數字化企業 發佈 2020-03-24T07:00:08+00:00

前有國內的比亞迪、中國石油、格力電器緊急組織口罩生產線、後有國外的LV宣布生產洗手液,Facebook、谷歌、亞馬遜、微軟組建「科技抗疫工作組」等。

一場疫情讓很多公司紛紛玩起了跨界生產,加入到抗疫一線。

前有國內的比亞迪、中國石油、格力電器緊急組織口罩生產線、後有國外的LV宣布生產洗手液,Facebook、谷歌、亞馬遜、微軟組建「科技抗疫工作組」等。



今天要說的主要是LV。對,你沒看錯,是那家賣巨貴包包和香水的奢飾品公司。

3月15日,法國奢侈品巨頭路威酩軒集團(LVMH)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從3月16日開始,使用旗下品牌迪奧、紀梵希和嬌蘭的香水和化妝品生產線來生產酒精洗手凝膠。並向法國衛生部門和醫院免費提供,以幫助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此類產品短缺。

LVMH預計,施行這一計劃的第一周內可以生產出12噸水醇凝膠。

網友知道這一消息後紛紛留言,更有人驚呼終於能買的起LV了。

不過令網友失望的是,這款香水味的洗手液單品想買都買不到。因為LVMH在聲明中表示,未來並無意向將洗手液納入品牌生產範圍,該行動只是在疫情擴散之際採取的行動。

該聲明發布之際,法國的疫情仍處於快速蔓延中。截至北京時間17日21時,法國確診新冠肺炎人數已達6633人,確診人數位居歐洲第四。

疫情下的奢侈品行業

在法國眾多上市公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近2000億歐元的市值穩坐全球第一大奢侈品集團LVMH來說,此次疫情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也於情於理。就在今年1月份最新發布的美國《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其創始人兼董事長BernardArnault超越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但LVMH轉產的背後,也能看出疫情之下奢侈品行業的停擺。

據報導,部分奢侈品牌的總部已經於3月上旬開始休息;奢侈品牌Gucci也已經在此前的3月12日宣布,將暫時關閉品牌在義大利的所有生產工廠至3月20日,Gucci在義大利所有實體店會關閉至4月3日,品牌官網照常運營。

各奢侈品公司紛紛下調盈利預期。

Coach、Kate Spade等品牌的母公司Tapestry Inc.表示,由於疫情的影響,預估財年下半年的整體收入影響在2億到2.5億美元左右;

MichaelKors、Versace等品牌母公司CapriHoldings將新一個季度的營收預期下調1億美元,同時也將相應地降低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利潤預期。

各大奢侈品的寒冬與疫情在其本國大規模爆發有一定的關係,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遊客的銳減以及中國市場的暫時大規模關店。

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倫敦龐德街、香港中環一帶幾乎見不到中國遊客身影;

CapriHoldings在中國的225家門店中,有150家都已經關閉;

英國奢侈品品牌Burberry在中國境內的64家門店中,有24家也已經關閉,餘下門店則縮短了營業時間,且有明顯的流量下降。

奢侈品背後的大買家

正如法國巴黎銀行的奢侈品研究主管Luca Solca近日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奢侈品消費在中國嘎然而止,多數品牌的銷售額瞬間歸零或下降了至少80%。」

而中國人對奢侈品喜愛到底多瘋狂,一組數據告訴你;

據麥肯錫發布的《201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報告》顯示,過去5年間,中國為全球奢侈品消費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增長,預計到2025年這個比例將達到65%。

而在剛過去的2019年全球奢侈品的2810億歐元收入中,中國買家就買走了近4成。

報告中更是顯示,80後和90後已成為了消費主力,占奢侈品中國買家總量的43%和28%。只能感慨一句,這一屆年輕人很優秀,筆者拖後腿了。



乘坐頂級豪華遊輪旅行的生意在之前也是日益火爆,過去十年全球搭乘郵輪的旅客量持續上升,就旅客每年增幅方面來看,亞洲市場高達20.5%的平均增速,是美國的4倍。其中我國內地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郵輪客源國,旅客規模更位居亞洲第一。

從包包、香水到豪車、郵輪,如此龐大的消費數據背後,是國內一群追求更高消費水平中產階級隊伍的日益壯大。

所以這次疫情也是直接給長期依賴中國消費者和中國市場的奢侈品公司們一記重擊。

傳統老牌奢侈品巨頭如LV等,具有較高知名度,且一直經營良好,大機率能挺過疫情帶來的衝擊。

但眾多沒有強大集團支撐的小眾奢侈品品牌想度過這次危機還是比較困難的。

一次黑天鵝事件,極大可能會帶來行業的未來整合。說不定未來LV集團底下又多了很多新收購的小眾奢飾品品牌。

回到當下,疫情過後,奢侈品會不會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尚不可知。

「企業公民」的暖心抗疫

如今,抗擊疫情已成為全世界共同課題。

國內阿里、京東、比亞迪、格力電器等眾多大中小型公司紛紛傾囊相助,國外Facebook、谷歌、亞馬遜、微軟、LV、勞斯萊斯也是積極獻力。

巨頭企業們在此次疫情中都不可避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在關鍵時刻,它們不僅用行動詮釋了「共抗疫情」,讓其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完美的示範了企業擔當。讓理性的商業品牌,更有質感和溫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