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之死與誅戮江東事件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2-11T12:17:03+00:00

這位帥哥被人稱為「小霸王」,我想小霸王這個稱呼,一方面是形容孫策的武功蓋世,一方面也是形容孫策行為霸道。孫策最終死於許貢門客之手,而孫策之死恰恰是因為其過於霸道誅戮江東英豪一事。

提到孫策,大家都不陌生。這位帥哥被人稱為「小霸王」,我想小霸王這個稱呼,一方面是形容孫策的武功蓋世,一方面也是形容孫策行為霸道。孫策最終死於許貢門客之手,而孫策之死恰恰是因為其過於霸道誅戮江東英豪一事。今日一文,我們就來看孫策誅戮江東英豪事件。

一、孫策死後的江東危機

孫策之死事發突然,孫權匆匆即位,當時的孫吳僅僅只有五郡之地,然而面臨的問題卻是非常之多。在《三國志》中主要概括了這三個問題:

「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我們可以將其再簡化一下,即山越問題,江東本土英豪問題,君臣間的信任問題。

今日我們要討論的便是江東英豪的問題。孫策之死,實則死於江東英豪之手;江東英豪之所以殺孫策,是因為孫策對於江東英豪誅戮太重;孫策之所以誅戮江東英豪,是因為江東英豪阻止孫策進入江東……那麼我們先從江東英豪阻止孫策進入江東開始說起吧。

二、孫策入江東的背景

孫家起源於江東一帶,按理來說孫策入江東應該是屬於那種「衣錦還鄉」的情況,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孫策入江東反而呈現出一種「過街老鼠」的狀況。

富春孫氏在《三國志》中多呈現一種被美化的嫌疑,看起來頗像是江東本地的大族。但是在《太平御覽》中卻記載孫堅的祖父孫鍾是種瓜為生。由此看來,富春孫氏在當地恐怕是沒有什麼地位,根本不算是什麼大族。因此江東大族瞧不起孫氏也是正常的,並沒有出現類似於袁紹一樣多攬收大族子弟的情況。

孫策入江東,在我們現在人看來是回歸故鄉再謀發展,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卻是袁術對於江東的一次侵略。孫策入江東,第一個攻擊的人便是劉繇,劉繇是漢室任命的揚州牧,因此孫策的舉動無異於是與漢室為敵,屬於「名不正,言不順」的入侵。再加上當時孫策名義上還是袁術的部將,袁術此時又已經頗具反相,因此更加顯得孫策也具有「反相」了。在關於孫策入江東的歷史書寫中,基本上都是如此寫的:

「是歲孫策受袁術使渡江,數年間遂有江東。」

由此可見,雖然孫策這一次入江東是自主行為,但是在外人看來孫策的行為就是在袁術的指使下進行的,是為了進攻江東擴充袁術的勢力,之後取代漢室。因此從名分上來看,孫策的行為就已經缺了「大義」的支撐。

然後孫策在軍隊的組成上也讓江東人多起疑心。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啊,孫策率領著一支江東本地人組成的軍隊入江東,那麼很可能江東本地的大族和老百姓會對孫策減少很多疑心。為什麼呢?因為都是江東人,他們便不會擔心孫策軍隊對家鄉進行劫掠或者是屠殺。

在孫堅時代,孫家的軍隊還是一支江東人組成的軍隊。但是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異地征戰(從江東到西涼到黃巾到董卓到劉表),這支江東軍隊中的江東人已經所剩無幾了。取而代之的是孫策從袁術那裡征來的淮泗兵。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此時的孫策在江東人心中的形象了:一個不出名的家族,一個依附袁術的將領,一支由淮泗兵組成的部隊……因此孫策的形象完全是那種不被江東人所歡迎的形象,而是一個外來的侵略者的形象。

面對著孫策入江東,江東本地的大族不願意追隨孫策;江東的名士例如說許靖等人寧可出逃江東也不願意歸順逆臣袁術……因此孫策在江東遇到的幾乎都是反抗。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孫策屠戮江東英豪事件。

三、孫策誅戮江東英豪事件

作為江東的本土勢力,江東英豪自然不會讓外來入侵者孫策如此簡單地進入江東。他們勢必要給孫策製造各種各樣的麻煩。面對著這些麻煩,孫策採用了一個很乾脆的做法,即殺人立威。孫策因為殺戮過重,甚至引發了曹操的反感。

孫策誅戮江東英豪的事情,在《吳書》之中記載不多。《吳書》成書的時候,孫吳政權已經成型並且與江東大族相處融洽,因此在編纂《吳書》的時候對於這段歷史也多有回護,僅僅是三言兩語,一筆帶過。據記載: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

說實話,孫策的殺戮之舉勢必不像《吳書》之中寫得那樣清淡,不然之後也不會遭受到許貢門客如此大的反抗了。曹操在南征孫權之前,曾經讓陳琳寫過一篇《檄吳將校部曲文》。陳琳是個很厲害的筆桿子,曾經憑藉著一篇檄文罵得曹操體無完膚。

寫檄文這個東西,一方面是要言出有物,不能胡編亂造,因為你一旦胡編亂造,被人揭露出來的話這篇檄文就成了笑話了;一方面是要戳到痛處,撿一些對方的痛點來說,不然不痛不癢地說一頓,效果也不好。

陳琳作為著名的檄文小能手,在這篇檄文中特意強調了孫策誅戮江東英豪一事,希望喚起江東人的痛苦記憶,讓江東人來一起對抗孫權。陳琳寫到:

「而周盛門戶,無辜被戮,遺類流離,湮沒林莽,言之可為愴然。」

這裡面的周盛二家是誰呢?即盛憲與周昕三兄弟。而周家和盛家被誅戮,也是孫策誅戮江東英豪之中最為重要的事例,我們下面會具體講一下。

因此我們可見,孫策確實是對江東英豪做出了非常惡劣的誅戮舉動,因此這種事情才會被曹操作為藉口來對孫吳政權進行討伐。即便是在《吳書》之中多有回護,也一樣不能掩蓋孫策的舉動。

我們先來講講孫策誅戮盛憲一事。盛憲是會稽人,是當時江東一帶著名的儒士。孔融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嘴很毒,但是被他稱讚過的人都是世間大才。盛憲就曾經被孔融稱讚為「天下大名」。

盛憲做過吳郡太守,又是會稽人,在吳郡和會稽一帶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因為盛憲在當地的名氣非常大,因此孫策非常忌憚盛憲,一直想要找機會殺了盛憲避免盛憲作亂。結果孫策還沒有來得及殺盛憲,便被刺殺而死。因此殺盛憲的任務被落到了孫權的手中。最終孫權殺害了盛憲。

盛憲被殺一事,馬上在當地引發了非常大的影響。盛家之人害怕此事會株連家族,因此逃到了山中投奔了山寇。盛憲是一個富有文名的名士,並無反叛的力量,也無反叛之心,但是就如此被孫氏兄弟殺害,確實是令人髮指。

我們再來看看孫策誅戮周家三兄弟一事。周家三兄弟指的是周昕、周昂、周㬂三兄弟。不同於盛憲的有名無實,這三兄弟可以說是有名有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江東本地對抗孫策的中堅力量。

周昕為丹陽太守、周昂為九江太守、周㬂為袁紹部將,周氏三兄弟很早就與孫家結仇了。如周㬂曾經和孫堅打過仗,周昕和吳景打過仗,周昂和孫賁打過仗……之後孫策進攻江東,周昂被孫賁打敗,之後被許貢所殺;周昕幫助王朗,之後被孫策所殺。可以說孫家三兄弟幾乎都被孫策誅戮殆盡。

除此之外,還有王晟、許貢、陸康等人被殺,伴隨著這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被殺的,是一整個家族被屠戮的悲劇。我們後面所熟知的江東家族例如說「顧、陸、朱、張」,但是裡面卻少了周家、盛家、王家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家族等,我們可想而知孫策誅戮江東英豪一事給江東造成的傷害。

孫策後面被許貢門客刺殺,正是因為孫策屠殺江東英豪太過而給自己種下的苦果。在孫策之後,孫權吸收兄長的教訓,對於江東英豪的態度從打壓轉向了安撫和轉化,希望化其為己用,讓其成為自己稱霸江東的助力。雖然其中有誅殺盛憲、沈友之事,但是相對於孫策的時候已經是收斂了很多了。

但是畢竟世家大族不會去完全歸心於孫權的,因此孫權往往還是會舉起屠刀來震懾這一批世家大族,不過此孫權的手段已經變得成熟了許多,不同於兄長孫策慣用的武力,孫權開始玩弄陰謀權勢,之後江東發生了數次公案就是很好的見證。其實孫策在臨死的時候的遺言,已經為孫權指好了將來應該走的道路: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策認為論爭奪天下,決勝於戰場,孫權是不如孫策的(這個確實);但是論保全江東,團結人心,孫策是不如孫權的。因此未來孫權要走的道路不是像他的兄長一樣走上誅戮屠殺的道路,而是要去尋找一條相對和平的道路去團結孫吳政權中的各個大族,在安撫人心的基礎上以求孫吳的進一步強大。

四、總結

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去看孫策誅戮江東英豪的事件。最初江東類似於一根長滿刺的木棍,這些刺就是江東英豪,孫策的做法是想要把這些刺給全部拔下來,然後將光禿禿的木棍給自己的後人,結果後來孫策反而被刺給扎死了。在孫策臨死前想到,這些刺雖然會對自己產生傷害,但是也會對敵人產生傷害,與其拔掉所有的刺,不如做一雙手套保護好自己然後用這根木棍去打別人。

江東到了孫權手中後,孫權接受了自己哥哥拔刺的教訓,開始轉而利用這些刺,而孫家與江東士族的關係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互相幫助、互相利用的階段。

而這個經驗的獲得,則是用了孫策的血和無數江東英豪的血才得出來的。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