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麼被外國人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讀了這首詩就懂了!

每天讀詩詞 發佈 2020-05-03T20:39:57+00:00

杜甫的這首詩主要講的是:杜甫夜晚住宿石壕村,半夜有差役前來徵兵,老頭髮現後翻牆逃走了,只留下一個老婦人出門查看,差役看到只有一個老婦人,吼的是那麼的兇狠,婦人也是哭得那麼可憐,老婦人看情況趕緊上前說:我有三個兒子,前不久都去鄴城服兵役了,其中一個兒子剛剛捎信回來,說我的兩個兒子前

《石壕吏》是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最要的一首,也是反應當時安史之亂中,唐朝黑暗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如今也是成功的入選到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之上,我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對它都有一些了解。


這首詩是杜甫根據自己的親眼所見而寫的,主要講述了石壕村官兵們夜抓壯丁的景象,他也目睹到了官兵欺壓百姓的全過程,詩中,官兵似乎連老弱病殘都不放過,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對石壕吏村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示對朝廷的極度不滿。


杜甫為什麼會寫一首這樣的詩呢?


因為杜甫所處的年代正好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杜甫年輕的時候正是處於唐朝的盛世時期,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變衰,百姓的生活也是一年不如一年,邊疆和與安祿山的戰爭也是綿延不斷。


安史之亂中杜甫也是流落無依,聽說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銀川附近)稱帝後邊隻身一人前往靈武,誰曾想路中被官兵俘虜,因為當時杜甫也不是什麼大官,最終還是得以逃脫,併到達了靈武。肅宗被杜甫感動,授杜甫為左拾遺,可不就杜甫就被下放到華縣。不久杜甫離開華縣回到河南探親,在從河南回華縣路上,當時唐軍與安祿山戰爭中大敗,杜甫在路上看到老百姓生不如死的畫面,便寫下了「三吏三別」,其中包含《石壕吏》這首詩。


那麼既然杜甫在石壕村看到官兵抓人參軍,為何杜甫沒有被抓去充軍呢?


因為當時杜甫經過石壕吏村的時候他已經47歲了,古代人並沒有現在的我們這麼長壽,一般45歲以上的就算是老人了,手無縛雞之力,抓去戰場也起不到作用,再者說杜甫雖然是被貶,但是依然屬於官吏,差役們並不會抓他去軍營。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的這首詩主要講的是:杜甫夜晚住宿石壕村,半夜有差役前來徵兵,老頭髮現後翻牆逃走了,只留下一個老婦人出門查看,差役看到只有一個老婦人,吼的是那麼的兇狠,婦人也是哭得那麼可憐,老婦人看情況趕緊上前說:我有三個兒子,前不久都去鄴城服兵役了,其中一個兒子剛剛捎信回來,說我的兩個兒子前不久都死於戰場,活著的人能活一天是一天,死去的人永遠也回不去了,家裡再也沒有其他人了,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孩子。


因為還有小孫在在,所以他的母親並沒有離他而去,一家人出門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老婦雖然年邁,但是請讓我跟你們連夜回營,等到趕到軍營的時候,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差役們走了,夜也深了,爭吵的聲音也漸漸消失了,但是詩人隱隱約約還是可以聽到哭泣的聲音。天亮了杜甫又要接著趕路了,他也只能和老頭獨自告別了。

杜甫筆下的《石壕吏》雖然講述的是一個小村莊差役深夜抓人的故事,但是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安史之亂之下,盛世唐朝已經過去了,連年的戰爭使得年輕的男性數量急劇減少,最後使得官兵連老人和孩子都不放過。透過這件事情,我們在結合時代的背景,我們發現杜甫真的是一個極具愛國主義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在他的詩中我們看到了他對國家境況的擔憂,他的詩能被後人們稱之為「詩史」也是當之無愧的。


杜甫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也是一點不為過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