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銘基:《漢書》——耐讀的正史經典

中華瑰寶雜誌社 發佈 2024-05-01T07:51:04.526596+00:00

《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繼《史記》而作,將西漢二百年歷史勒成一書。其出自多人之手,文字艱深,敘事完備,深具微言大義,於當世甚受推重。

前 言


《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繼《史記》而作,將西漢二百年歷史勒成一書。其出自多人之手,文字艱深,敘事完備,深具微言大義,於當世甚受推重。


《漢書》共一百篇,約八十萬字,記載西漢史事。此書繼《史記》而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包含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其中,「紀」以帝王為中心,依年月書載有關國統大事;「表」以表格陳列事件,以便觀覽;「志」猶《史記》之八書,詳記典章制度;「傳」記述社會各方面之重要人物。




四人踵繼而成

後世多記《漢書》的作者為班固,其實此書出自數人之手,包括班彪 (班固父)、班固、班昭(班固妹)、馬續四人。


司馬遷《史記》成書以後,續作者甚多。唐代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指出班彪「采其舊事,旁貫異聞,作《後傳》六十五篇」。東漢王充《論衡·超奇》云:「班叔皮(班彪)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理備,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書》乙。」可見班彪續作史書,為班固《漢書》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今見《漢書》百篇,而結合《史通》與《論衡》所言,班彪已經撰有「百篇以上」,全書有多少篇章確實出自班固手筆,遂成疑問。


班昭、馬續皆有參與編撰《漢書》。據《後漢書·曹世叔妻傳》云:「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又說:「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這就是說班固撰寫《漢書》未竟而終,八表及《天文志》共九篇由班昭撰寫,最後又有馬續完成的部分。由此來看,《漢書》實經四人之手共同完成,只說班固撰《漢書》,其實失之過簡。




誠為難讀之書

《漢書》成書後,當世甚受推重。馬融是西漢著名經師,亦只能追隨班固之妹班昭授讀才能明白,可見《漢書》之難讀。《漢書》的文章如果沒有專人傳授,很難明白通曉,其難度與經學相仿。《三國志》有關於《漢書》師法的記載:


權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


孫權為江東霸主,為了讓太子孫登習知近代治亂興衰之事,便讓他學習《漢書》。在東吳大臣中,張昭為人好學,且博覽群書,孫權想讓孫登隨張昭習讀《漢書》。張昭的小兒子張休與孫登是朋友,便把《漢書》授與孫登,教其「指摘文義,分別事物,並有章條」。



因《漢書》為難讀之書,所以為之作注的人數眾多,堪比經籍的注釋者。據《後漢書·延篤傳》記載,漢桓帝時延篤「從馬融受業,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當為最早注釋《漢書》之人。司馬貞《史記索隱·後序》認為延篤撰有《史記音義》,陳直《漢書新證》依據顏師古注《漢書·天文志》引用的延篤註解,認為「延篤所注,別有《漢書音義》」。《後漢書·延篤傳》又說「篤(延篤)論解經傳,多所駁正,後儒服虔等以為折中」,可見服虔曾經參考延篤著述。由此可知,《漢書》在漢代的師承脈絡當為:班昭—馬融—延篤—服虔。


唐以前《漢書》舊注現在多已散佚,或只剩下零星片段,只有顏師古注流傳下來。貞觀十一年(637年),顏師古奉太子李承乾命為《漢書》作注,貞觀十五年(641年)書成。顏注取材審慎,考證詳實,對前人訛誤多進行訂正,對音讀、字義的注釋更為詳盡。在顏師古之前注《漢書》的人很多,據顏注《敘例》記述,包括荀悅、服虔、應劭、伏儼、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昭、韋昭、晉灼、劉寶、臣瓚、郭璞、蔡謨、崔浩二十三家。《漢書》顏師古注集各人大成,成一家之說,為世人稱頌。《新唐書·儒學傳》云:「時人謂杜征南、顏祕書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杜征南即杜預,可見時人以為顏師古注《漢書》,即如杜預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認為二人分別是《漢書》和《左傳》的「忠臣」。《四庫全書總目》謂「師古注條理精密,實為獨到」「究不愧班固功臣之目」。




繼《史記》而作的經典

司馬遷《史記》所記始自五帝,終於漢武帝太初年間,此後漢史司馬遷不及記載。班固《漢書》繼《史記》而作,將西漢二百年歷史勒成一書,其中漢初至武帝太初年間史事,與《史記》所載大抵相同。自晉代張輔以字數多寡討論《史記》《漢書》以來,對兩書的比較研究代不乏人。


古代典籍分類初分六部(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後歸四部(經、史、子、集)。《漢書·藝文志》將《史記》置於六藝略春秋類,與孔子《春秋》相似。《漢書》也秉承《春秋》的正統儒家思想,以「正名」為務,觀之可令亂臣賊子心生畏懼,具備《春秋》之微言大義。


作為《史記》的繼作,《漢書》對於武帝太初以前的史事,多引述《史記》內容,偶有不同,或作補充,要點皆以《史記》為根本。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有漢人賈誼的生平事跡,包括河南守吳廷尉徵召其入門下,賈誼在文帝朝最為年輕,作《鵩鳥賦》與《吊屈原賦》等,《漢書》也都有記載。區別在於,《史記》並未收錄賈誼的政論文章,《漢書》因賈誼對西漢國策影響深遠,故增錄《治安策》作為補充。又如董仲舒,《史記·儒林列傳》載錄其生平,《漢書》在《史記》所記基礎上補充《天人三策》,使董仲舒的學術思想更加明晰。




《史記》一百三十篇,其中十篇早已有目無書,現在看到的實為後世所補。衛宏《漢書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葛洪《西京雜記》所記略同。《後漢書》載王允謂「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李賢在注中對「謗書」作了解釋,「凡史官記事,善惡必書。謂遷所著《史記》,但是漢家不善之事,皆為謗也。非獨指武帝之身,即高祖善家令之言,武帝筭緡、榷酤之類是也」,此等「漢家不善」之事,《史記》多有記載,故得「謗書」之名。可是,「高祖善家令之言,武帝筭緡、榷酤」三事《漢書》都襲取於《史記》,《漢書》也可以被稱作「謗書」嗎?徐朔方在《史漢論稿》中說:「《漢書》承襲《史記》這一事實生動地表明班固對司馬遷的敬仰和崇拜。」《史記》已是「謗書」,而班固又不遺餘力地加以襲取,以《漢書》續寫《史記》,因而二書應當合看,這也是對《漢書》的一種讀法。


冉昭德《班固與漢書》稱讚班固能夠「不為漢諱」。如《史記》《漢書》同寫漢文帝,《史記·孝文本紀》稱讚其「除肉刑」,《漢書·刑法志》謂「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漢書》不僅不就「文景之治」加以歌頌,還揭露文帝施政輕用刑罰。朱東潤《漢書考索》云:「《史記》寫作的特長在於運用互見之例,常能使讀者對於當前的人物,從不同的方面加以認識。這一特點,在《漢書》裡是保留下來的,有時在運用上使人感覺到比《史記》更大膽、更靈活,因為班固所觸及的人物,常常是幾乎已經論定的,但是他提出的其他事實,我們不能不重加考慮。」其所言極是。




《漢書》的《春秋》筆法

班固《漢書》雖然尊顯漢室,但仍不失《春秋》筆法,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如《漢書·五行志》多以自然現象與人事政事相關聯,以災異示警,規諫人君,其中有如下記載: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廱江水,江水逆流壞城,殺十三人,地震積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動。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廱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劉向以為周時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興也。漢家本起於蜀漢,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攝提、大角,從參至辰,殆必亡矣。其後三世亡嗣,王莽篡位。


此文所論涉及西漢的滅亡。西漢最後三個君主分別是成帝、哀帝、平帝。漢成帝劉驁即位以後,天下災異頻生,他「湛於酒色,趙氏亂內,外家擅朝」,導致日後西漢覆亡。成帝身體強壯,無疾病,卻「暴崩,群眾歡嘩怪之」。《漢書·外戚傳》又有所謂「燕啄皇孫」(趙飛燕姊妹毒害皇孫)的記載,故成帝亡嗣。其後,成帝侄劉欣即位,是為哀帝。他尊寵董賢,在位七年,於元壽二年(前1年)去世,享年二十七歲,無子嗣。及後,王莽擅權,立九歲的劉衎為帝,即漢平帝。五年後,平帝駕崩,或因王莽鴆殺。比合成帝、哀帝、平帝三世,即與上引《五行志》「其後三世亡嗣,王莽篡位」句相合。




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犍為(今四川南部、雲南北部各一部分,治今宜賓西南)地震山崩,壅阻江水,造成逆流,導致十三人死亡,地震持續二十一天,餘震一百二十四次。及至元延三年(前10年)正月,岷山崩,山石流進長江,同樣造成江水逆流,三日後乃通。


漢人相信天人感應,因地震山崩堰塞長江,就產生了許多附會比說。班固援引劉向說,認為周人起於岐山而岐山崩,河水干竭,而周幽王亡國。成帝時災異頻生,漢室起於蜀漢,而此地山崩川竭,源頭既塞,成帝、哀帝、平帝三世亡嗣,加之王莽篡位,國遂滅亡。前漢覆亡已成往事,唯以天意比附人事,意在向當時在位君主進諫。古代君權至高無尚,唯有天命可以制衡。君主應當留心天意,如果天降災異,人君自當修德並施行善政,如此則國祚可續,不至滅亡。可見,班固此文深具微言大義。


作者簡介

潘銘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徵稿啟事


·稿件要求

1.稿件必須為原創,內容信息準確無誤,禁止一稿多投。

2.圖片要求清晰、未經技術處理,解析度至少為1600像素×1200像素,並提供相應版權資訊。攝影作品需提供原始圖片。


·投稿辦法

1.請將稿件、圖片發送至電子郵箱:zhhgb2016@163.com。

2.投稿諮詢電話:010-56037099。

3.暫不接受信函投稿,深度報導的稿件除外。


·審稿與發表

1.本刊在收到稿件後會儘快審閱,投稿之後30天內未收到回復的作者可將稿件自行處理。

2.作者需要配合本刊編輯核實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必要時對稿件進行修改。

3.本刊會根據稿件質量和稿費標準發放稿費。

4.本刊同時進行數字發行,作者如無特殊聲明,即視作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合作網站信息網絡傳播權;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括此項授權的收入。



END



【雜誌訂閱方式】


1.撥打電話010-57435892進行購買。

2.銀行轉帳

戶名:瑰寶傳承(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北京上地支行

帳號:35370188000083988

3.郵局匯款

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北正黃旗18號 《中華瑰寶》雜誌編輯部(100093)

4.微店訂閱


長期投稿郵箱:zhgbyy2016@163.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和訂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