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下凡——天仙配》

一直健走 發佈 2020-01-27T07:47:17+00:00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

講述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一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

1953年陸洪非改編了全本,形成了《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

改編後的《天仙配》講述玉皇大帝之七女,不戀天宮繁華,同情為葬父而賣身為奴的人間青年董永,遂私自下凡與其結為夫妻。

七仙女一夜織得錦絹十匹,使董永三年長工變為百日。百日期滿,夫妻雙雙回家,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卻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拆散了天上人間好姻緣。

後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磨合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

該劇獲得第一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被評為建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最先編人話本的是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編成雜劇的是元代,僅留下《路遇》一套《商調集賢賓》載於明郭勛所編《雍熙樂府》。

《天仙配》敷演董永行孝遇仙事。原本寫秀才董永賣身傅家為奴,以所得銀錢葬父,孝行感天。

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與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於上工之日,在槐蔭樹下與七仙女結為夫妻。

後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將三年長工改為百舊;又收董永、七仙女為義子、義女,百日期滿,夫妻二人辭工回家。

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實情,並贈羅裙、白扇寶,約定來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會後,在槐蔭樹下重返天庭。

董永進寶得官,歸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後與傅員外之女結為夫婦。

影改後的《天仙配》對原有劇本在內容上進行創新,選擇那些最具特徵性的細節,引導觀眾展開聯想,改變了董永的服飾裝扮,穿黑褶子,戴方巾,變成了窮書生打扮。

在戲曲情節及內容上,原來的七仙女是奉玉帝之命下凡匹配百日姻緣,現改為七仙女羨慕人間,由同情董永到愛上了董永,這就使戲劇的主題做到了社會性和情感性的雙重升華。

七仙女羨慕人間、同情董永,展示的是人類美好的一面。對董永身份的改變顯然符合當時的時代精神,從文化的角度看則是一種人性化的處理。

《天仙配》在結構調整、情節設置、人物典型化等藝術性處理上遵循的是現代意義的戲劇美學思想,其實是西方戲劇的美學思想。(原安徽池州師專中文系副教授紀永貴)

《天仙配》的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對傳統的大膽創新,突破性的將電影製作與戲曲有機結合到一起,形成嶄新的藝術形式,是黃梅戲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里程碑,充分體現著中國老一輩藝術家善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安慶師範大學副教授徐冉)

戲劇片《天仙配》的成功,充分說明創新賦予藝術生命的力量,其所包含的創新精神為當代戲曲藝術的繼承、革新與發展提供了借鑑和啟示。(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部副教授周劍)

改編後的《天仙配》之所以能為人喜好,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唱腔,其綿軟、柔美、細膩、婉轉,具有純音樂的質素。(淮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講師陳雲燕)

《天仙配》戲文奠定了黃梅戲戲文的文學性和賞析性。(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江愛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