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畫家靳尚誼作品 油畫《塔吉克新娘》解讀

聞是書畫 發佈 2020-05-13T07:06:32+00:00

1984年由吳冠中策劃的「現代中國洋畫家展」在日本名古屋舉辦,這是中國於改革開放後在日本舉行的第一個大型當代藝術展覽,此展在中日文化藝術的交流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意義非常。


「孿生新娘」的前世今生


1984年由吳冠中策劃的「現代中國洋畫家展」在日本名古屋舉辦,這是中國於改革開放後在日本舉行的第一個大型當代藝術展覽,此展在中日文化藝術的交流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意義非常。我國多位著名藝術大師均攜經典巨作參加了此次展覽,如常書鴻、吳冠中、靳尚誼、朱乃正、葛鵬仁等。許多畫作當場被購買收藏,靳尚誼參展的兩幅作品《塔吉克新娘》和《藍衣少女》即包括在內。經過30年的努力,其時被收藏的多件畫作已陸續回流至國內。幾經周折,這幅被日本藏家長久珍藏、消失在人們視野之中的靳尚誼博物館級力作——《塔吉克少女》也終於浮出了水面,即將亮相於中國嘉德2013秋季拍賣會,相信定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靳尚誼於1983年創作了兩幅幾乎完全相同的《塔吉克新娘》,二者只在女子佩戴的項鍊細節上有細微差別。二者中創作較早的一幅中,女子佩戴的項鍊上嵌三排珠子,完成不久便參加了當年的「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且廣受好評,於同年被中國美術館所收藏。第二幅隨後創作,亦完成於1983年,項鍊則嵌有四排珠子,也正是上文所提到的赴日參展並被日本藏家珍藏至今的此件《塔吉克新娘》。這幅即將參加嘉德秋季拍賣的神秘畫作雖經過近30年的海外流轉,但因深得藏家喜愛而保存精良,畫布背後靳尚誼的親筆簽名和當年參加展覽的展簽都完好無損。

靳尚誼的這兩幅《塔吉克新娘》在創作水準上表現得均十分完美,同一幅畫的反覆創作也足見畫家對於此畫的重視和喜愛。《塔吉克新娘》不僅成為了靳尚誼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標誌著畫家本人的藝術創作邁入黃金階段,亦被中國油畫界看作「新古典主義」的開端,其美學價值和藝術史價值可見一斑。


中國「新古典主義」的開山之作
80年代初《塔吉克新娘》的橫空出世曾令當時整個畫壇為之一振,此作徹底擺脫了中國「土油畫」慣有的黯淡與粗糙,將油畫的藝術性展現的純粹而自然。創作此畫前畫家剛從美國參觀學習回來,他對於西方古典藝術有了新的體悟,尤其是對於西畫中「體積」的營造興趣十足。為此畫家特意遠赴新疆做實驗寫生,他希望通過維吾爾族人稜角分明的面部輪廓中,充分挖掘肖像油畫的體積感。在此階段靳尚誼創作了塔吉克系列,如《塔吉克姑娘》、《三個塔吉克少女》等。此幅《塔吉克新娘》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幅。


在這幅肖像畫中,畫家從體積、空間、色彩中營造出藝術的和諧統一。靳尚誼採用了側光來捕捉形體結構和色彩的豐富層次。強烈的明暗反差一方面加強了人物體積的充盈之感,一方面使得單純響亮的紅色嫁衣漸隱於深色背景,虛實結合中營造出強烈的藝術效果,愛情的熱烈和濃郁醞釀其中。畫家運用了西方古典主義的寫實手法,用小筆觸細膩地點繪了塔吉克新娘豐腴、結實而立體的面部輪廓,但同時並不局限於對一般對象的忠實描繪,而是加強了藝術處理的主觀性以謀求生動。此畫中簡潔的紅、黑、白三色映襯出女子膚色的光滑質感,同時這種強烈、厚重的色彩更凸顯出女子的端莊優美與略帶著羞澀,這種特屬於東方的含蓄美十分耐人尋味。畫家筆下的新娘雖然低眉淺笑,但她對於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少數民族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在畫家筆下體現的淋漓盡致、呼之欲出。靳尚誼的巧妙經營,將西方油畫語言的「形」與中國傳統審美趣味的「意」相互融合,不僅展現了生活中真實人物的精神氣質,也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挖掘西方油畫魅力,展現中國藝術氣質。


《塔吉克新娘》以其成熟完美的油畫技法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被譽為中國新古典主義油畫的開山之作,也為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油畫家們指明了一條返璞歸真、踏實進取的藝術之路。畫家創作此畫時,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轉型期的特殊歷史階段,人們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新舊交替間各種觀念與社會現實不斷衝擊和挑戰著人們的認知。中國藝術界也面臨著關於新舊觀念與中西文化、藝術技法與思想內涵的多重抉擇。當時美術界的熱點在於學習西方各種「前衛」、「現代」的藝術形式和概念,各種流派和思潮在中國大地上輪番變幻。在這個激烈而張揚的年代裡,靳尚誼超越了時人的浮躁,將目光投向西方古典藝術,冷靜而篤定的在寫實油畫的道路上摸索前進。「『新古典』的語言形式雖然是古典的,但它在二十世紀80年代的中國油畫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卻是前衛的」,著名藝術家、現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如是說道。


親歷感懷「人的主題」
人物肖像創作是靳尚誼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他從自己早期的革命歷史畫開始即對「人的主題」這個時代命題顯現出濃厚興趣。從1957年其在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畢業創作《登上慕士塔格峰》起,靳尚誼陸續通過《送別》、《十二月會議》、《長征》等革命歷史畫創作顯示了他非凡的藝術才能,並逐步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但這些革命歷史畫創作從長遠看來,只是他走向後來的肖像畫創作的重要一環。尤其是他1961年創作的《十二月會議》更是起著直接性的鋪墊作用。在「文革」前後的革命歷史題材繪畫中,許多畫家偏愛重大題材與宏大場面,靳尚誼卻別具一格將廣闊的革命場景濃縮為毛澤東的半身肖像,並用單純的暗紅色背景襯託人物的高大形象。畫家從選材角度和內涵上著力,從繁就簡,這種整體、單純、強烈的肖像畫表現方式深刻影響了以後的創作。在革命歷史畫的創作過程中,靳尚誼逐漸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是那些顯示著豐富個性與生命活力的「人」本身,這使得他對歷史的思考自然地轉向對人生和精神世界的探索。靳尚誼也最終選擇肖像畫作為自己的主要創作方向。


在眾多肖像人物中,深受靳尚誼喜愛的是女性和知識分子題材,《塔吉克新娘》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畫家筆下的女性,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抑或少數民族(如塔吉克族和藏族)都被賦予了典雅穩重的東方女性氣質。她們的純潔「與那些流俗之作的矯揉造作與搔首弄姿,充分顯示出高低與文野之分」。其實靳尚誼所確立的藝術理想與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息息相關。經過「文革」的殘酷洗禮,人們迫切希望儘快擺脫精神上的陰影,面對純潔、美好的世界和社會理想。敏感的畫家更不例外。「文革」對於靳尚誼的思想衝擊很大,畫家渴望用藝術完成心靈的救贖與超脫。靳尚誼作品中強調女性的單純、溫婉,除此之外還試圖將知識分子和人文主義相聯繫,力圖在作品中表現寧靜、和諧、崇高、純潔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與他推崇的藝術品格產生共鳴,也對應了當時社會文化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見,從藝術表現形式到內容的選擇,靳尚誼的藝術創作都體現了其所追求精神和人生境界。


靳尚誼的肖像藝術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79年至1983年是畫家藝術創作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靳尚誼對山西永樂宮和敦煌壁畫進行考察,並被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線條、色彩以及紛繁多樣的平面裝飾效果所吸引。在此期間,畫家於1979年、1981年兩度出訪歐洲學習,直面歐洲藝術大師們的經典佳作,這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此階段畫家嘗試將歐洲經典藝術與中國傳統壁畫進行有機融合,代表作有《探索》、《畫家黃永玉》等。1983年《塔吉克新娘》的創作完成,標誌著靳尚誼的藝術創作進入黃金時期,也即第二個階段。1983年靳尚誼赴美探親,並利用此機會到處參觀學習,收穫甚豐。這一階段畫家相繼完成了包括《塔吉克新娘》、《藍衣少女》、《青年女歌手》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張女肖像和眾多人體寫生。他以西方造型語言表現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創造出凝練、穩重、大氣、沉靜的畫面美感。畫家在90年代又嘗試將中國文人畫寫意技法與古典油畫語言結合起來,創作了《黃賓虹肖像》、《八大山人》等作品。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抽象性與西方藝術的深層的探索顯示了畫家持續不斷的思考。


誠如史論家、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所說,靳尚誼「在逾歷半個世紀至今的創作生涯中,特別是在20世紀後半葉這個中國社會變革與變化最為迅速的時代,不斷深化著關於『人的主題』的感懷與思考,也不斷回答了時代提出的文化課題。他創造的眾多藝術形象,不僅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印記,也反映著所有親歷歷史者的感懷。」


靳尚誼談《塔吉克新娘》
1981年,我在新疆收集素材,進行寫生。因為母親去世,我沒有加工那些寫生作品。1982年,我赴美探親一年,到美國東、西部各著名博物館觀摩,研究了大量歐洲油畫的精品,感悟到歐洲傳統油畫非常注重體現體積和空間,作品多出在頂光、側光、半側光之中,很少用平光,從而形成了一種層次豐富、體積渾厚的特殊美感。19世紀末,受日本浮世繪影響開始用平光,作品有了新的變化。但從前大部分作品用側光和頂光來表現人物。回國後,我畫了《塔吉克新娘》,設計構圖時就採取側光的方式,一半亮一半黑,用古典的方法強化形體的體積感,解決體積問題。


這幅作品的藝術基調和表達方式也與我當時的心態有著極其緊密地關係。「文革」後期和「文革」以後,我看到社會生活中暴露出一些不好的現象,人際關係也很不正常,這對我的思想有很大衝擊,心情不太好,又無法改變這些現實,因此希望能在作品裡體現一種理想美,表現一些寧靜、和諧、崇高、純潔的情感,沖淡或解脫一下自己心裡的苦悶。而在《塔吉克新娘》中,在藝術的追求上我對西方明暗體系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心態上則深深地融入了對理想美追求的情感,兩者有機結合,完成了這幅肖像畫的創作。


從《塔吉克新娘》開始,我用筆時突出用點的技法,追求一種力度、渾厚感來強化畫面。去美之前的用筆幾乎都是「掃」就的,而「掃」弄不好就容易簡單。點的面積小,明暗、體積一點一點地轉過去,在小範圍內既嚴密又豐富,層次多,可造就一種雕塑感,顯得比較厚重,不輕浮,通過內在的轉折,很理想。
這張畫完成以後,首先在油畫系教師作品展中展出,受到了各方面普遍的歡迎,孫景波說:「這畫好像熬棒子麵粥似的,棒子麵很硬,但熬的時間很長很透,已經很熟,成熟了。」很多報刊雜誌都發表彩色精印圖片,是我發表次數最多的作品。1984年,這件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