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曉雲認為書法練習需要的是「轉筆」,而不是''提按''呢?

雲逸書院 發佈 2020-01-05T00:31:28+00:00

從小到大,人們大都是從「提按」開始來練習書法的,並將其作為我們基本的書寫筆法,但是,在《書法有法》中,孫曉雲對此卻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她認為我們堅持練習的提按方法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什麼叫做「提按」,什麼又叫做「轉筆」吧。

從小到大,人們大都是從「提按」開始來練習書法的,並將其作為我們基本的書寫筆法,但是,在《書法有法》中,孫曉雲對此卻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她認為我們堅持練習的提按方法是錯誤的。

那麼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什麼叫做「提按」,什麼又叫做「轉筆」吧。所謂「提按」,就是毛筆在書寫的過程中交替的提按,毛筆按下去寫,筆畫就會變粗,提起來寫,筆畫就會變細。就像是正在行走中的兩隻腳,一隻腳抬起來,一隻腳落下去,不停地交替,使其書寫出的效果,從視覺上表現為筆畫的粗細線條的不同。而所謂的「轉筆」,就是以毛筆的筆鋒為中心軸做旋轉運動,在筆畫的轉折處,用力均勻,毛筆並不停駐,順勢轉筆,使得寫出來的筆畫沒有方折稜角,給人以筆畫圓滑有力之感。

孫曉雲出生於書法世家,她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嚴格的書法訓練,在《書法有法》這本書中,她圍繞著」書法是否也和劍法和刀法一樣,有秘而不傳的要訣」這一論題,展開了自己對此問題的觀點論述,同時,這本書也成為了當時書法理論銷售最高的書籍作品之一。 孫曉雲認為,古代書法家是以轉筆的取勢輕重來造成筆畫的粗細不同的,明代的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曾經說過:「轉事束二字,書家妙訣也」,宋代著名詩人蘇軾也同樣在《論書》中說過「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此語最妙」。這些都體現了轉筆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宋曹也曾經在《書法約言》開篇的首句曾經提到這樣一句話,「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那些左右圓滑,呈現扭曲形狀的筆畫,都是因為左右的轉筆所導致的。五筆一起並用,「雙苞」的執筆法是適用於此筆法的,使得在轉筆的同時,能夠更加方便,穩重的控制毛筆。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孫曉雲也成功的驗證了那些呈現出扭曲形狀,並且左右圓滑的筆畫,正是因為轉筆所造成的。同時,她也考察了殷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字,變細,和夏家店陶罐上的幾何圖形,提出只有將筆桿子轉動起來,才能夠更快速均勻的寫出筆畫線條的論點看法。

孫曉雲以古代的圖畫和瓷器為例證,論述了高桌對於書法方式的影響,她認為唐代以前,人們大都是一隻手拿著筆,一隻手拿著紙張,但是這個時候的手腕和手臂是沒有支撐的。從隋唐開始,人們漸漸習慣了用桌子寫字,使人們不需要轉筆就可以很穩定的書寫,這也使得古法逐漸的衰落。而現代人寫字一般都不轉筆了,想要再達到古人所相近的書寫效果,就需要通過「提按」來改變筆力的輕重,這樣也使得筆畫的精細程度發生了變化。那麼書法到底需不需要轉筆呢?孫曉雲認為相比於「提按」來說,轉筆有以下幾點特點,第一個方面,它可以使筆鋒變得光滑圓潤,有利於筆畫的書寫,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可以使毛筆的書寫更加的迅速流暢,加強筆畫的氣勢。

孫曉雲曾經還用元代鄭杓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轉筆觀點:「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魏晉間帖,掌指字也。」在《書法有法》這本書中,她大概用了一,二十萬多字來論述轉筆對於書法學習的重要性,大篇幅的來講轉筆的意義所在。她甚至還說以右手經典執筆的方法有規律的轉動毛筆,能夠讓筆畫縱橫自如。對於五字執筆法中的「抵」,沈尹默認為這個是用來體現小指作用的,因為無名指的力量是比較小的,是不足以單獨的推著中指,還需要小指的帶動作用,托在它的下面,再加一把勁。但是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孫曉雲的認同,恰恰相反,孫曉雲認為「抵」是抵消的意思。她以字典為例證,說因為力的作用相反,所以相互抵消,即所謂的對銷。對於轉筆來說,轉到頭一定要再轉筆回來,左右縱逆,若想要讓轉筆更加的流暢自然,正是需要作用相反,相互抵消。

儘管說孫曉雲十分的崇尚轉筆在書法創作中的意義,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自從宋代開始,「腕法輕指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表現在執筆論中,就是由指實發展成到了指緊,再到指死。這樣看來,「五指執筆法」能夠成為五筆的執筆姿勢,而並非只是運筆的動作,我們就不足為怪了。而對於孫曉雲所寫的這本《書法有法》,不僅是她個人對於書法的思考,也是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經驗,來論述了轉筆方法對於書法學習的重要性。她的很多作品就是運用轉筆來書寫完成的,別有一番風味,而如果當初她選擇用提按的方法來書寫,可能就很難達到這種書法藝術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