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色彩從何而來 到底是怎麼個臨摹法?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3-15T10:49:01+00:00

壁畫的臨摹最早有張大千,到後來有很多人去臨摹壁畫,用的材料各不一樣。張大千幾種材料都用過,絹、紙、布,特別是對大幅的畫面,張大千是有準備的。


敦煌壁畫的臨摹,到底是怎麼個臨摹法?

壁畫的臨摹最早有張大千,到後來有很多人去臨摹壁畫,用的材料各不一樣。張大千幾種材料都用過,絹、紙、布,特別是對大幅的畫面,張大千是有準備的。因為普通的紙也沒有那麼大,考慮到很多因素,壁畫用的顏料比較厚重,紙太薄了托不住。他用布,他專門從青海請了幾個喇嘛幫他做這個工作,青海的喇嘛會製作唐卡。你們要是有機會到四川博物館去看張大千臨摹的展覽,張大千用好幾匹布縫成畫布,接縫的地方基本看不出來,那個工藝做得很好,青海的喇嘛做唐卡有經驗。張大千採取的辦法是想復原,很多顏色都變黑了,不好看了。張大千復原成他想像的唐朝那個樣子。

常書鴻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時候,他們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把敦煌的壁畫臨摹下來,拿去對外展覽,因為牆壁搬不動,臨摹就實忠於牆壁的樣子,我們要原樣拿過去,讓這批臨摹品具有學術價值。當時很多學者也是這樣評價他的,1951年在北京展覽的時候,當時的歷史學家如鄭振鐸先生說這批臨摹作品是真實地表現了敦煌壁畫的,可以直接用作歷史考古研究的。當時常書鴻他們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做的,做客觀臨摹,現在看到的那個地方變色了,我就畫成變色的,原本原樣地展示出來。因為他們看張大千臨摹的東西主觀性比較強,這樣會給人誤導,可能唐朝的人不是那樣的,是他自己想像的。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之後,他們逐漸探索出一套辦法,分三個層次來做臨摹,最基本的是做客觀臨摹。第二個層次做一個整理臨摹,因為壁畫畢竟比較破爛,有些很殘破了,這些牆壁的裂縫要不要臨摹出來?因為客觀臨摹是見到什麼就臨摹什麼,見到裂縫就臨摹一個裂縫出來。既然我們要把敦煌藝術介紹給普通的觀眾,這個裂縫就沒有必要,所以要整理一下,有一些殘破的線條不全的,畫家要把那個線條補出來。但是那個顏色已經變黑了,我們也不知道過去是什麼顏色,我們不用復原,還是照著原色畫,就是把局部的整理清楚。這樣的話,觀眾去看就會很清楚地認識到這個畫面畫的是一個人,一個樂器或者什麼東西。因為有些人即使到洞窟裡面看原壁也不一定能看明白。第三個層次是復原臨摹,我們要求復原臨摹是要有依據的。

當年段文杰先生臨摹《都督夫人供養圖》這幅畫,就是復原臨摹。段先生花了兩年的時間來畫。他做了很多研究,因為牆壁上很多東西沒有了,他要研究唐朝人穿的衣服是什麼樣的,頭髮是怎麼扎的,裝飾的那些東西是什麼樣的。一個是要調查,在敦煌壁畫當中同樣一個時代其他洞窟也許有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壁畫,你要去調查它。另外你要調查歷史文獻裡面的記載。所以段先生把這幅畫臨摹完了還寫了兩篇論文,關於唐朝的服飾問題。這兩篇論文可以說是不朽的論文,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研究服飾還得要參考他的。因為他對洞窟太熟悉了,同時又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

我們現在的人學習敦煌壁畫,當然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你的目的不是為了保持原樣,你自己覺得這個顏色好就上這個,這個無所謂。不管你用什麼顏色,反正按照壁畫的製作方法,跟我們通常說的工筆畫、寫意畫的技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大學裡面教的工筆畫的畫法跟唐朝壁畫是兩回事,宋朝以後的大部分畫家已經不懂得唐朝的畫家怎麼畫畫了。因為這些礦物質顏料這樣堆起來的話用國畫的辦法沒辦法畫,它的顏色很厚重的,這裡有一個技法的問題。

人物畫與色彩是最大的亮點

敦煌壁畫是佛教藝術,有一點佛教的常識,或者有一點歷史的知識是有助於我們理解敦煌壁畫的。但是也不必想得太深奧,我們主要是從藝術角度來看待敦煌壁畫,來看它對人物形象的處理,對色彩的處理。

傳統的中國畫,我們會覺得山水比較好,還有花鳥,然後才是人物。我們明清以來傳統的繪畫中人物畫都不怎麼樣,但是敦煌主要的是人物,所以敦煌的人物畫是一個亮點,唐朝畫人物畫得非常好。唐朝一個畫家如果不會畫人物,他在畫界是待不住的。那個時候主要是畫人,後來逐漸欣賞山水畫,欣賞花鳥畫,人物畫逐漸不受重視。唐朝的這個傳統就逐漸失傳了。而敦煌從繪畫的角度,是從人物畫中體現了中國的精神。

另外從色彩上看,宋元以後對繪畫的顏色不太重視了,水墨為上,墨分五色,既然墨分五色,其他顏色不需要了。我以前也曾經學過山水畫,當時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只要用兩種顏色就可以了,一個花青,一個赭石,一個冷色調,一個暖色調,所以我也不會用顏色。

後來發現敦煌壁畫這麼豐富的顏色。我們要從敦煌壁畫體會中國在唐朝,或者更早的時候,我們對色彩的認識和理解,還有對色彩的表現。也許我們會覺得人物穿的衣服花花綠綠的,如果歐洲人表現的話紅色就不能全部是紅色,總是要有點立體感,根據光的感覺,有的從黑色到深紅色,到淺紅色,到比較亮的,甚至偏黃色的。但中國人就這樣,一塊顏色就上去了。那些大的經變畫,就是那麼多豐富的顏色集中在一起。

我們過去學水墨畫老覺得顏色多了之後會很俗氣,俗氣這個詞是文人喜歡用的,看人不順眼就說太俗氣,怎麼才叫俗氣呢?其實大紅大綠的東西也可以做得很高雅。如果我們了解日本的繪畫,他有一個路子就是特別豪華,顏色特別鮮艷,你會感覺到很華貴的感覺。中國曾經是這樣的,唐朝就是這樣很華貴的例子。

我們的藝術如何表現這樣一種很華麗而不俗氣,很高檔的感覺,從敦煌壁畫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的。

敦煌壁畫的色彩,究竟從哪裡而來?

古代的壁畫基本上用礦物顏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要畫畫能找什麼?一個是礦物顏料,一個是植物性顏料。為什麼敦煌壁畫上土紅那麼多呢?到農村大片地方全是紅土。我跟畫家們一起畫畫時,他說你還用買顏料,跟我去挖上一大筐來,然後用水泡了,沉澱以後把最細的過濾出來,調一點膠就可以畫了。壁畫就是這麼畫的,就地取材。另外一種就是植物性顏料,比如藤黃。我想在古代的壁畫當中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都用的。

為什麼老看到古代的礦物顏料,沒有看到植物性顏料呢?因為後者畫上去後,過一段時間顏色就褪掉了。 在敦煌壁畫上我們要找黃色的顏料很難,因為黃色是最容易褪色的,也許就是植物性顏料。

在敦煌壁畫中礦物質顏料我們看到石青、石綠很漂亮,不變。這些顏料是不是從中亞傳過來的呢?有部分可能是,但是不可能全部從外國進口,成本太高了吧。我們發現在敦煌,在新疆的壁畫當中,從中亞傳過來的顏料就多一點,從內地過來的就少一點,因為地理優勢。我們看北魏的時候,石青、石綠的顏色特別多,特別是石青裡面包含青金石的顏料,從北魏到隋朝,青金石顏料漂亮極了,敦煌洞窟裡面,青金石的那種會發光,有螢光的,就是青金石含量很高的。青金石在古代也挺貴的,但是他信仰佛教,就願意把金錢拋擲在這上面。

而有的顏料我想是從外地來。有的人研究過青金石顏料,主要是阿富汗、伊朗那邊產,巴米揚的壁畫上,那個青金石漂亮極了。到印度幾乎看不到這個顏色,印度人沒有用它。印度人用的顏色跟我們不一樣,也是就地取材。我們在新疆、敦煌還可以看到,在內地青金石顏料基本看不到,所以我想這部分是從那邊進口的。

(來源:北晚新視覺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