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一生,寫盡了唐朝的興衰

新青年必讀 發佈 2020-05-07T19:20:05+00:00

前不久,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引起眾多讀者關注。這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片中,歷史學家來到中國,跟隨杜甫的腳步,在大地山河中遊走,再現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為什麼是杜甫?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前不久,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引起眾多讀者關注。這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片中,歷史學家來到中國,跟隨杜甫的腳步,在大地山河中遊走,再現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


為什麼是杜甫?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畢竟在中國文學史上,杜甫既不是作品最多的詩人,在很多人心中,他也不是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如今,他卻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是為什麼呢?


杜甫的一生,親歷了唐朝由盛及衰的時代,因此杜甫的詩歌記錄的不僅僅是他的人生經歷,更多的是折射了當時社會的變化。此次我們以極具傳奇色彩的唐朝歷史為背景,在杜甫幾個重要人生節點中,選取了他的幾首代表作與大家分享。在他所生活的歷史背景下讀一讀這些詩句,也許更能體會到這位現實主義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以及對個體生命的珍憐。


年少優遊

01


杜甫的一生,親歷了唐朝的由盛及衰。



他出生於一個有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降生後,他家庭的聲勢已經不如往日顯赫,漸漸衰落下來。


他自小好學,7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19歲那年,杜甫決定走出家門,漫遊四海。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盛唐的知識分子,他們在讀書之外非常熱衷「行萬里路」。一來擴充眼界,豐富閱歷,更主要是希望遇到達官貴人賞識並舉薦他們。


李白就曾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自己「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杜甫亦如此。


數年間,青年杜甫過著走南闖北豪放不羈的日子。他晚年寫的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壯遊》長詩中這樣說道:「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意思是說少年間,他放縱遊歷於齊國趙國之間,過著富裕且瀟洒的生活。《望岳》這首詩就是杜甫在漫遊途中所作。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年輕杜甫的第一次發聲,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豪氣萬丈,後無來者!


這也是杜甫少有的朝氣蓬勃,豪情壯志。


偶遇摯友

02


將近30歲的時候,杜甫結識了人生中的摯友——李白。中國文學史上兩個偉大的靈魂相遇了。比杜甫年長11歲的李白,為他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啟發。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兩人分別後,杜甫一直很懷念李白,十分珍重這份友誼,他常常會想起李白,並把對李白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他的詩文里。


冬天會想到李白:


《冬日有懷李白》


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

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春天還是會想李白: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和杜甫不僅為我們寫下了許許多多優美的詩篇,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也成了一段被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困守長安

03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已經而立之年的杜甫也來到長安考試。結果,當時宰相李林甫因妒賢忌能,驕縱跋扈,對所有應試之人統統不予錄取,並上奏朝廷,上演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


杜甫應試落第,困守長安,心情落寞,寫了一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向好友韋濟傾訴。詩中陳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況,於現實之黑暗亦有所抨擊。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選)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


看人臉色十餘年,杜甫認識了人情冷暖,也發現了大唐這件華美的袍上爬滿了虱子。



麗人行》(節選)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公元753年,杜甫41歲,仍舊是一介布衣。此時的他在做什麼呢?他在曲江水邊,圍觀一場極盡奢華的宴會。麗人云集,珍饈羅列,何等耀眼!但在這紙醉金迷的夢寐中,隱藏的卻是皇家醜事秘聞,以及大唐江山的危機。唐代自武后以來,外戚擅權已成為統治階層中一種通常現象,他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詩中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揭露了當時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醜態,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後來釀成安史之亂的原因之一。


公元755年,43歲的杜甫,生活越來越窘迫,無奈接受任命,當上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個低級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此時的杜甫沒有容身之所,無奈只能把妻兒安置在京城隔壁的奉先縣。一天,杜甫前去探望妻兒,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悲傷之下,夾雜著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杜甫寫出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節選)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戰亂流離

04


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舉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而此時的唐玄宗耽於享樂,對戰爭的消息絲毫不知。這時的杜甫敏銳地感到國家的危機已迫在眉睫。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杜甫的朝堂之夢被徹底打破。官方估計有3000萬人死於戰亂、饑荒和流離失所。


公元757年這個春天對於詩人杜甫,對於長安,很不堪。淪陷經年,京城一片蕭條,百姓流離失所,四處燒殺搶掠。前一年,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聞此訊,將家人妥善安置之後,隻身奔赴尋找皇帝。然而途中被安史叛軍抓獲,俘至長安。我們熟知的《月夜》,即是他被俘數月後所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被俘為囚,與家人分離,只能通過詩句,遙寄自己的思念。在顛沛歲月里,杜甫將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以及對破碎山河的悽然,也凝於《春望》一詩中。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心憂黎庶

05


公元758年,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潰散中,一些軍士乘機劫掠百姓,剛剛遭受了叛軍鐵蹄蹂躪的百姓又受到了官兵的傷害。這個時候,正是杜甫離開洛陽返回華州的時期。一路上,詩人目睹了戰爭致使民生凋敝的殘酷現實,看到了遭到戰亂之苦的百姓的顛沛流離。他一方面更加痛恨安史叛軍,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認識到唐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腐敗,從而對廣大人民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同時他又希望民眾一起投入到平叛戰爭之中。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杜甫寫出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兩組詩在反映人民苦難的同時,也從廣大人民勇於承擔國難所表現出的堅毅中看到了國家的希望。



《新安吏》講述了官府在河南新安地區徵兵,徵到一個孤兒,這個孩子沒有家人照顧,小小的年齡又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前線打仗。杜甫很同情他,就鼓勵了他一番。《潼關吏》是要告誡戍守長安東大門潼關的唐朝軍隊,不要犯哥舒翰的錯誤。《石壕吏》是流傳很久的名篇。這首詩寫了杜甫親眼所見的一個故事:詩人晚上投宿在石壕村,突然聽到有官吏前來敲門要捉人,足見當時戰勢的緊急和官軍的蠻橫。老頭兒一翻牆就沒影兒了,而由老太太開門應付。聽見官吏暴喝一聲,這個老太太便傷心地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絮絮叨叨地說起家中的情況: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已經參加鄴城戰役了,鄴城的戰鬥非常酷烈,其中一個兒子寫信說兩個兄弟都剛剛在戰爭中死了。這實際上已經違反了唐朝的徵兵制度,一般是三男出一男,就不能再征了,可是在國家特殊時期這家的三個兒子都已經上了前線,而且兩個已經陣亡。對於老太太來說,活的人只不過是苟且偷生。現在家中已經沒有別人了,只有一個正在吃奶的孫子,這是家中唯一留下的骨血,而孩子的媽媽現在也無法出來見人,因為生活實在太窘迫了,沒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太太接著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再征一個人去軍隊,我願意連夜跟著你們去,早上還能給軍隊做早飯。夜漸漸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一切又恢復了寂靜,卻隱隱聽到幽幽咽咽的哭泣聲。第二天一大早,詩人只能與老翁一個人告別了。而誰又能保證,下次官吏再來捉丁的時候,老翁能倖免?


蜀中漂泊

06


公元759年,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辭官回家。同年底,杜甫舉家南下前往成都。經過無數天的生死跋涉,杜甫一家終於抵達成都。當夕陽照著風塵僕僕的衣裳,他環顧山川之異,忽覺在天一方。未及高興,復生哀傷。

《成都府》(節選)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在成都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度過三四年,杜甫的生活總算安定了些。草堂雖然簡陋,但談笑往來,卻儘是志同道合之人。親自耕作,種菜養花,一簇桃花、一場春雨,都如此鮮活可愛。



《春夜喜雨》就寫於這段時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舟中長逝

07


公元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終年59歲。去世之前不久,他還在挨餓。



雖然生活未曾如意,但他對文學的思考卻至死都未曾停止,從《偶題》一詩便能看出


《偶題》(節選)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騷人嗟不見,漢道盛於斯。
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


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回顧杜甫的詩歌創作歷程:如果說杜甫早期的代表作《望岳》,象徵著青年杜甫在漫遊生活中對盛唐王朝的希望與熱情;如果說《兵車行》《麗人行》,特別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象徵著中年杜甫在長安十年困頓的求官生活中對盛唐王朝黑暗角落的深刻認識與揭露,從而邁出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第一步的話;那麼,「三吏」「三別」則是中晚年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切身感受和對盛唐王朝遭受巨大創傷的忠實記錄,正是這些作品構成了一個宏大的敘事系列,這個系列描繪了盛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畫卷。


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而現在,杜甫憂國憂民的詩篇,將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

來源:高中直升部推薦 HW博雅書墨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