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培養的政府軍,如何淪為袁世凱的私兵?並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

浩然文史 發佈 2020-02-29T11:48:41+00:00

袁世凱和北洋軍北洋軍閥集團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使得舊中國更加貧窮落後,以至於歷史課本上常用黑暗的北洋軍閥統治來形容。


北洋軍閥集團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使得舊中國更加貧窮落後,以至於歷史課本上常用黑暗的北洋軍閥統治來形容。北洋軍閥作為一大派系,其重要支柱就是北洋軍隊,能掌握北洋軍隊就能為非作歹?這絕對是錯誤的,證據就是袁世凱在攝政王載灃時期仍被奪官歸鄉,那麼袁世凱又是如何重新攫取並徹底主導中國的呢?


一、北洋軍成立背景

1901年11月7日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洋大臣掌管華北軍事、外交,駐地保定。此時正是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八國軍隊擊潰了當時清政府中央軍(武衛軍)五分之四的兵力。袁世凱就任北洋大臣,只是光杆司令,手下僅有自己從山東帶了的武衛軍殘部,這些部隊不僅要維護京師等京畿地區治安,應對「亂民」,還要保護皇城,兵力可謂捉襟見肘。

《辛丑條約》之後,舉國大恥,軍事上的失敗,使得朝野焦點又聚集在提高軍事水平上。1907年浙江巡撫惲祖翼上奏摺說:「中國防營,悍外辱不足,平內患有餘。臣愚以為長此不改,恐內患亦不易平。」(《光緒朝東華錄》)。惲祖翼的奏摺受到了清政府重視,七月,清政府發上諭,強調編練新軍的重要性。袁世凱藉機響應,以武衛軍殘部為基礎,從1902年到1904年在保定進行了「常備軍」建設。


二、北洋軍建制

1902年6月21日,袁世凱藉口「庶務殷繁,難並立一心專顧軍務」,提議創立一個的機構專門管理練兵事項,這個機構就是「軍政司」。軍政司是袁世凱在保定設立的北洋軍軍政大本營,軍政司下設兵備處、參謀處、教練處,處下設股(即科一級單位)。袁世凱安排親信壟斷軍政司要職,軍政司長官由袁世凱擔任,三處總辦(三個處的長官)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擔任,兵備處總辦劉永慶後來又被王士珍所取代。此時的軍政司主要人員都是袁世凱自小站練兵以來的舊屬,他們在長期合作中形成了一種以共同利益關係為前提的凝聚體,所以北洋軍閥集團核心基本形成。


北洋軍因由北洋大臣袁世凱所統帥,所以稱「北洋常備軍」。軍隊建制上,分左右兩鎮,兩鎮為一軍。每鎮有步兵2協,每協2標,每標3營,每營4隊;每鎮另有馬、炮軍各1標,每標3營,每營馬4隊、炮3隊;每鎮另有工程兵1營,轄4隊;輜重營1營,轄4隊。步、炮、工每隊3排,每排3棚。馬、輜每隊2排,每排2棚。每棚有士兵14名。總之,全鎮的文書有748名,士兵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計12512名(《清朝續文獻通考》)。可見從兵制上完全學的是西方那一套,以此證明清政府革新的決心。

北洋軍右鎮是最早編練的北洋常備軍,即北洋軍一鎮,其後袁世凱又逐漸擴軍,共編練出北洋軍六鎮。袁世凱在編練北洋軍過程中,除了憑藉直隸總督的政治地位,更是積極利用手裡的槍桿子,成為清廷舉足輕重的力量。1903年北京設立練兵處,當時的中央王爺們不敢無視袁世凱,袁世凱得以躋身會辦大臣之位,對實際權力進一步強化。1907年袁世凱好友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袁世凱既調北洋第三鎮隨徐世昌入東三省,北洋軍勢力隨之深入東北,由此北洋軍發展出了奉系一派。


三、北洋政治集團的形成

1908年10月光緒皇帝、慈禧相繼去世。溥儀即位,由溥儀生父、光緒皇帝的親兄弟載灃任攝政王。袁世凱因在戊戌變法中出賣過光緒皇帝,載灃對袁世凱十分痛恨。因為張之洞和奕劻擔心殺袁世凱會造成軍隊譁變,最後載灃把袁世凱放回原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朝大為震撼。攝政王載灃即調北洋軍前去鎮壓,可北洋軍不聽調遣,在信陽、孝感一帶徘徊不前。武昌前線接連失利,各省接連宣布獨立,更使得清政府十分畏懼革命黨。清政府遂詔令袁世凱回京,袁世凱卻故作姿態,拒不執行,在多方勸說下,袁世凱最後提出六項條件:明年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事變之人、解除黨禁、全權指揮軍隊、充足軍費。看似袁世凱是民主人士,實際上只有最後兩條才是袁世凱所需要的,前四項不過是遮人耳目,後兩項才是和清政府討價還價的本錢,袁世凱的目的是集軍政財於一身,可清政府明知有詐卻也只能同意。


南北議和是袁世凱勢力徹底膨脹的轉折點。袁世凱出山鎮壓革命黨,效果立顯:「民軍既失龜山,漢陽亦不能支,於是重鎮復歸朝廷」(《李純全史》),但袁世凱見起義頗有風捲殘雲之勢,遂對革命黨邊打邊拉,對清政府的命令則拖沓、不予執行。最終袁世凱騙取了清政府賦予的更多權力,如,不讓攝政王載灃參與政治、袁的親信馮國璋掌控京畿軍。大權在握的袁世凱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進行政治投機,1911年12月7日開始南北議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凱通電贊同共和,2月15日袁世凱從清朝總理大臣轉變為民國總統。從而,「以全面掌握中央的政治、軍事權力為標誌的北洋軍閥政治軍事集團形成。」(《北洋軍閥史》)


四、北洋集團形成的原因

首先北洋軍是作為舊軍隊的替代而產生的。經過戰爭的實踐證明,舊軍隊不能擔負近代戰爭下的責任。八旗綠營自不必說,連鎮壓太平軍起家的湘淮軍也不能抵禦列強的進攻。淮軍作為李鴻章嘔心瀝血的家底,自始至終受到了李鴻章的呵護,淮軍的裝備是當時全國最好的。淮軍雖然裝備了近代化武器,但從軍制上仍不離封建王朝一套兵為將所有的性質。所以甲午戰爭,淮軍不堪重任。清政府作為一個政權,必須需要一支武裝力量,以維護其統治。所以清政府的上諭中有:「嗣後我君臣上下……於練兵籌餉兩大實力研求……以求自強之效」(《光緒朝東華錄》)可見這是北洋集團形成的初始原因。


北洋軍原本作為清政府的武裝力量而出現,但因為袁世凱個人作用的影響,而使北洋軍逐漸被袁世凱私有化。私有化不僅體現在北洋軍高級官職被袁世凱的親信所掌握、壟斷,更體現在他對北洋軍的虛情假意。北洋軍是清政府所訓練,餉銀、武器、裝備皆是國庫錢財,但袁世凱作為清政府的代言人出現在軍前,一方面他代表清政府,但更多的是代表他自己。清政府國庫下發的餉銀,袁世凱都親手交給士兵,從不拖欠,以至於軍隊每個營地都有袁世凱的長生牌位,士兵們只知有袁世凱,不只有清政府。就這樣利用國家的錢,袁世凱買了自己的人情。

列強的影響是近代中國各方面變革不可缺少的因素。列強的以華制華政策無疑也是北洋集團形成的原因。在物色的帝國主義代言人中,袁世凱無疑有自身優勢。當時義和團運動,華北大殺洋人,只有作為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不僅未讓治下爆發動亂,還積極保護洋人。老佛爺對八國宣戰,袁世凱的山東不僅未阻擋八國軍隊,袁世凱反而加入「東南互保」,坐看洋人攻占京師。所以袁世凱給列強留下了好印象,這也是列強選中袁世凱的原因。

文史君說:

總之,北洋集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舊制度破滅,新制度未建立的過度性;又有袁世凱等人投機政治的私人因素。北洋政府在袁世凱在世時國家尚能勉強維持,但袁世凱不滿足於個人野心,內政上執著稱帝,外交上列強(尤其是日本)又步步緊逼,袁世凱也只能委曲求全,最終「洪憲帝制」一場鬧劇,袁世凱眾叛親離,鬱鬱而終。

參考文獻

1. 來新夏,《北洋軍閥史》,東方出版中心2010

2. 張斌,《袁世凱與清末政局研究》,青島大學2018年碩士畢業論文

3. 張華騰,《北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輯刊2015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