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叱吒疆場的騎兵為何會被歷史淘汰了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0-04-16T08:13:32+00:00

無論是十字軍東征,還是席捲半個地球的蒙古鐵騎,作為戰鬥主力的騎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

「騎兵」作為戰爭史上稱霸時間最長的兵種,橫掃世界長達幾個世紀。無論是十字軍東征,還是席捲半個地球的蒙古鐵騎,作為戰鬥主力的騎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然而,威震一時的騎兵又是怎樣走向沒落的呢?

在中國,早在商朝就有數量較少的騎士,而後來推翻商朝的周人更是以為商朝王室養馬而聞名。到了戰國時期,在趙武靈王著名的「胡服騎射」政策下,騎兵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兵種登上了歷史舞台。這是因為當時趙國不僅要與中原諸侯爭天下,還要對外應付林胡、樓煩、東胡這「三胡」的不斷騷擾。

騎兵出現後,幾乎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鐵騎了。蒙古族的蒙古帝國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無論是被蒙古人打敗的宋朝,還是後來的明朝,騎兵都是重要的軍事力量。滿清的八旗鐵騎更是直接打進山海關,執掌江山近三百年。

火器的出現,終結了騎兵的統治地位,西方的「騎士時代」就是被火炮滅掉的。在中國,一方面由於元朝的遏制,火藥武器技術開始落後於西方;另一方面,清軍騎兵在於明朝火器的對決中並不占劣勢,於是火器在中國日益式微。儘管康熙皇帝的開明讓中國的火器有所進步,但終究無法替代騎兵在滿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天津大沽失陷後,僧格林沁率領當時清軍最後的希望——蒙古騎兵在北京通州八里橋與阻擊英法聯軍,史稱「八里橋之戰」。清軍的步騎混合軍隊在面對英法聯軍戰列步兵線等現代戰術時,儘管視死如歸,但還是在這場「兩個時代」之間的戰鬥中,以近兩萬人的傷亡換來了對方12人的陣亡。

其實早在八里橋之戰不久前的1853年,英法意和奧斯曼土耳其在與沙俄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就已經預感到了傳統騎兵的黑暗歲月必將到來。當時的俄軍將步兵、騎兵、炮兵混編,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戰役中,20分鐘內就抹去了英國輕騎兵2/3的戰馬和1/3的士兵。克里米亞戰爭就此成為「拿破崙式作戰」與「現代戰爭」的分水嶺。

在同時代的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的騎兵以另一種方式得以新生了。南北戰爭中的騎兵裝備了新式馬槍,下馬作戰、上馬機動的騎兵是當時執行偵察、襲擾和突襲的利器。當時的騎兵們藉助騎炮,也能讓自己擁有很強的火力。只是騎兵當時正面衝擊的次數幾乎降到了零,而是充分利用自己機動性的先天優勢對步兵火力造成了的壓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不僅出現了恐怖的毒氣和逆天的坦克,也是騎兵在世界戰爭舞台上作為主角的最後演出。一戰後期的馬匹已經逐漸轉變成運輸輜重的勞動力。除此之外,保留著戰鬥力的騎兵也不得不尋求與坦克、裝甲車等現代戰車的配合戰法。中國的騎兵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精兵簡政」時期作為一個兵種被消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