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祝福》:缺乏「邊界感」的祥林嫂,恰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麥穗小魚 發佈 2020-01-05T00:46:19+00:00

文/麥穗小魚題記:曾聽到過一位文學家這樣評論魯迅先生,他說:「中國有魯迅,是國之大幸,民之大幸。」魯迅先生之所以蜚聲世界文壇,在於他深邃的思想,在於他犀利的筆鋒,更在於他濃郁的人文關懷。偉大領袖毛主席曾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文/麥穗小魚

題記:

曾聽到過一位文學家這樣評論魯迅先生,他說:「中國有魯迅,是國之大幸,民之大幸。」

魯迅先生之所以蜚聲世界文壇,在於他深邃的思想,在於他犀利的筆鋒,更在於他濃郁的人文關懷。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狂人魯迅更是被世界文壇公認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病態社會中,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孔乙己》、《阿Q》、《祝福》、《墳》里那些讓人「哀其不幸」的人物,卻又常常讓人「怒其不爭」。

記得,小學在讀《祝福》這篇文章時,常常詫異於祥林嫂明明是個悲劇人物——「死了丈夫,被迫改嫁,沒了阿毛,受人嘲諷,悲涼而死」。為什麼魯迅先生卻要取名為《祝福》,他到底在「祝福」什麼?

後來,再讀這篇小說,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祝福》,名字是忙碌熱鬧的守舊俗禮,故事是涼薄淒冷的命運悲劇。名字和故事相對照,像美人燈照著殘敗屋子,諷刺又違和,而答案就藏在這諷刺和違和之間。

魯迅在祝福,封建禮教人吃人的自私自利和世態炎涼應該被更多人關注,這是對社會的呼籲;

魯迅在祝福,人與人之間無動於衷和事不關己的冷漠應該被關愛所替代,這是對人性的期願;

祝福終究美好,祥林嫂的悲劇也可悲可嘆。但是,在其淒涼一生的境遇中,我們卻看到了「邊界感」缺失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特別是走出校園後,才發現社會已不是那個社會,東家也不是那個東家,而祥林嫂,卻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沒有「邊界感」的祥林嫂,終究被自己的心魔吞噬了

《祝福》並不過多著墨於祥林嫂命運的悲劇性,「年輕守寡,被迫改嫁,死了丈夫,沒了兒子」只是寥寥數筆帶過。甚至沒有深悲大慟,只有那不再伶俐的手腳,空洞的眼神,以及日復一日的講述。

我真傻,真的」、「哎哎,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有這麼大了……」這些話是祥林嫂逢人便講的開場白。剛開始還能換取別人的同情和眼淚,久而久之,人們聽厭了,聽煩了,只剩下鄙薄和嘲諷。我們不妨摘取《祝福》中的幾個片段,來看看淒淒艾艾、鬱結難平的祥林嫂是如何一步步淪為笑柄的。

  • 起初,祥林嫂來到魯鎮,她在向四嬸哀怨地訴說自己的遭遇時,四嬸眼睛泛了紅。出於同情,留下她干點活兒,無非也就是掃掃庭院。
  • 後來,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 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
  • 最後,大家也都聽得純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

此時,縈繞在讀者心裡的有兩個為什麼。一是,祥林嫂為什麼要這樣逢人便一字不差地自揭傷疤呢?

因為,她無比渴望得到別人的精神支撐與安慰;因為,她自以為這樣會引起大家的認同與共情;因為,別人的安慰和同情就是她的救命稻草。

即使對方假惺惺的抹眼淚;即使對方不耐煩地打斷;即使對方冷眼旁觀,拿她的苦難當作飯後談資;即使對方啃著人血饅頭,甚至懶得逢場作戲......。

二是,祥林嫂從起初博得人們的同情,後來被厭惡,最後被鄙夷恥笑,同樣是那群人,為什麼態度卻有了180度大調轉?

因為,祥林嫂根本不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因為,她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邊界感」。她不懂得與別人保持適度的距離,總認為他人應該對自己的處境感同身受,最後導致人們疏遠她,厭倦她,鄙薄她。其實,這都是沒有「邊界感」惹的禍,那麼。什麼是邊界感呢?

所謂的邊界感,就是指由個人建立的準則、規定等,用來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被允許的,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簡單地說,邊界感就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預設了一道邊界,這道邊界是一個人的隱私和底線,宛如城牆一般,固守著他安全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不希望被別人侵犯到自己的邊界。當然,也不要輕易地去劃破別人的防線。

哲學家叔本華的「刺蝟理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講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邊界感就像刺蝟身上的刺,即保護了我們不被外界傷害,又在告誡我們不要妄圖侵入對方的防線。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疏者密之,密者疏之。」但是,生活中鮮少有人真正做得到。我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邊界感缺失,總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也總會不知不覺地越界,像病毒一樣侵入別人的生活而不自知。

沒有邊界感的人,都活成了「祥林嫂」

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里寫道:

「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為什麼交淺切勿言深?不僅是因為彼此感情沒到那個份上,更是因為懂得和別人保持清晰的界限,不隨意地給別人添麻煩是一個人有教養的體現。

我們在生活里經常會遇到做人做事沒有邊界感的人,這樣的人不管別人願意與否,只管自己傾吐。殊不知,別人願意傾聽,這叫分享;別人不願傾聽,這叫負累。

生活中的「祥林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朋友之間缺乏邊界,總希望得到對方的共情

記得錢鍾書先生曾說過:

「天生人是叫他們孤獨的,一個個該各歸各,老死不相往來。身體里容不下的東西,或消化,或排泄,是個人的事;為什麼心裡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來分攤?」

是啊,我們開心或是悲傷都是自己的事。別人沒有義務去傾聽你的故事,你更沒有權利去干涉別人的生活。失去邊界感,不僅是一種不自知,更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尊重。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都應該守住邊界,做個有邊界感的人。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朋友,他不管遇到什麼不悅的事情,總會發微信向我傾訴。如果我沒及時回復,他會立馬電話打過來,說上一大通。雖然,有時候我也會表達出自己的不厭煩。但他每次都天真而幼稚地認為,朋友之間就應該隨之隨地「有難同當」。

他的這種表現就像缺乏邊界感的祥林嫂,總希望別人與之共情,總渴望別人看得懂他們內心的情緒起伏,卻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劃破防線、跨過邊界,就是在干涉別人的生活,會令對方感到不適。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哪怕是愛人之間,都要給彼此留有邊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融入彼此的生活,恰如其分,不突兀,不膈應。

  • 工作上缺乏邊界感,變成了一味付出的祥林嫂

前段時間,「996」工作制被億萬網友口誅筆伐,但依舊有不少人投出了支持的一票。這些人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不知疲倦地拉著磨。習慣了竭盡所能地默默付出,甘當「便利貼」。他們被領導當成了堵槍眼的人,偶爾得個稱讚,自以為眾望所歸,無可替代。甚至,天真地認為自己就是領導身邊的小紅人,直到被踢走、被拋棄,才恍然察覺自己把工作當「戀人」,工作卻將自己當「備胎」

這樣的人就像祥林嫂,她在魯四爺家裡沒黑沒白,毫無保留地幹活。以為這樣就會得到主人的認同和歡心,她把魯家看作長久的歸宿,而不是短暫的棲息地,卻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終究是個外人。她這種缺乏邊界感的工作姿態,最終換來的是被捉走時,魯家只說了句「可惡」,卻什麼都沒有為她做。

所以,沒有邊界感的人是自討苦吃。做的再多或許只會被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出了事,換來的可能只是兩句不痛不癢的同情此時,受到的委屈和不公無處排遣,最終都從口中流出來,化作喋喋不休的抱怨,與你講一遍,與他講一遍,與一個人講無數遍。

  • 夫妻間缺乏邊界,付出和愛便沒有了回音

很多女人在開始一段戀愛或婚姻時,對男人百依百順,放任對方去侵犯自己的邊界。可是隨著相處中矛盾的出現,就會開始抱怨對方不體諒自己,不理解自己。殊不知,出現這種狀況很多時候是自己丟失了邊界感造成的。

因為在兩性關係中,當一個人的自我評價過低,不懂得維護自己的邊界時,即使對方在言語或行動上做出了過分的事情,她們也不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情緒和不滿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對方就會下意識地認為你就是一個可以被輕視和傷害的人,更會覺得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從而一再挑戰你的底線。

所以,愛一個人,一定要給自己設定合理的邊界。婚姻里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一味地放低自我,就能夠換取婚姻的幸福美滿和久久長長。一如作家宏濁而言:

「婚姻像塑料、皮革、絲綢一樣,也會老化。老化的婚姻,強度和韌度大大地削弱,變冷變硬,稍不留神就會開裂。婚姻的呵護和保養,需要一點點理智,一點點技巧,更重要的是保持邊界感。」

深以為然!


懂得人和人之間的邊界,對自己的事情和情緒負責,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心理學家哈曼特指出:

「如果自我是一座城堡,那麼心理邊界強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護城河。」

當然,護城河的寬度由你自己設定。有的人心理邊界設置的比較寬,就會顯得不好說話,甚至不近人情;有的人心裡邊界設置的比較窄,就會顯得溫暖和氣,容易相處。

但是,寬與窄並沒有好壞之分,全在於自己的性格。然而,絕對不能沒有。就像作家周國平所言:「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類人。他們總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肆意地干涉你的生活。更有甚者,要求別人不斷犧牲自己來滿足對他們的期望。這類人不僅僅指的是父母,更會存在於朋友,愛人,同事中。

記得,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和《為何愛會傷人》里曾提到:

「邊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為傷人利器的原因。」

有邊界感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感情,才會走得舒服而久遠。同樣,有教養的人,一定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之間的邊界。

既然邊界感在人際交往和婚姻生活中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有邊界感的人呢?

  • 做個有邊界感的人,首先要學會強化個人意識。

千差萬別的性格和不同的閱歷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塑造了社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個體,那麼就無法真正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正如,歌手王源唱的那首歌《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雖然說,我們不可能把自己活成孤島,但也沒必要把自己活成牆頭草。不可否認,在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裡,我們有著不同的身份,也會相應肩負不同的責任。但是,我們始終不能忘記,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

「做自己」雖然聽起來很自私,實則是「我好,你好,大家好」的便捷之道。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做不好的話,又怎麼能給別人帶去幸福呢?

  • 做個有邊界感的人,其次要懂得尊重別人的邊界。

邦達列夫曾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人們總喜歡通過強迫別人,來「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緒。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你的生活經歷或是喜怒哀樂,對別人來說或許都是一種負擔。當別人理解你的情緒,你會沾沾自喜;然而,當別人置若罔聞時,你就是自尋苦惱。

不同性格的人,邊界也不同。如果你是一個寬邊界的人,也絕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我們要儘可能地尊重別人的基礎邊界,畢竟,維護好彼此的邊界,是我們成年人最好的教養。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如果想走的長遠,都需要保持邊界感。真正好的友情和愛情,是彼此兩個人都感覺到快樂和舒適。

所以,不要去侵犯他人的邊界。當然,也警惕那些以關係好,感情好為由打擾你個人界限的人。

  • 做個有邊界感的人,最後要懂得回應侵犯你邊界的人

作家周國平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關係再好,即使是親密無間的夫妻,都不可熱情過了頭,肆意地去侵犯他人的邊界。就像蔡康永所言,別去做一個太過熱情的人,適當地保持冷淡,於人於己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很多時候,出於禮貌或是其它原因,別人劃破我們的心理邊界時,沒有及時予以回應。此時,別人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我們是可以被冒犯的,於是就開始變本加厲。

任何一份好的感情,都不是靠隱忍來維持的。這世上,維繫一段關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彼此尊重。所以,對那些肆意突破你邊界的人,不要猶豫,請及時予以回應。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了著名的「漿糊邏輯」,他說:「中國人所處的圈子就像是一團巨大的漿糊、一張巨大的網。每個人都活在網裡,最終混亂地團成一團。」

很顯然,漿糊是沒有邊界的。很多人採用的就是「漿糊邏輯」來生活,他們肆無忌憚地參與到他人的生活中,完全不知道適合而止,甚至會打著「為你好」、「關心你」的幌子,讓你感覺到一種道德壓迫。

人與人的相處中,離不開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人,註定會刺痛自己,也註定會刺傷別人。祥林嫂的故事講完了,我們的生活卻還在繼續,而「邊界感」則是我們一生都不能丟失的東西。

最後,

讓我們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讓別人輕易跨入;也同時尊重別人的邊界,不隨意劃破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