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路徑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4-16T11:32:11+00:00

其中不但有對國家課程標準具體細緻的剖析,同時還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接下來才是「大概念」前提下單元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個性化成長路徑分析與具體教學方案。《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6日第12版作者:本報記者 杜悅 魏海政

在山東省淄博市晏嬰小學的一節數學公開課上,記者發現執教教師劉玉聖的單元教學設計,相比普通的教案要複雜許多。其中不但有對國家課程標準具體細緻的剖析,同時還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接下來才是「大概念」前提下單元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個性化成長路徑分析與具體教學方案。

「一所學校只有提供適合學生髮展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晏嬰小學校長孫鏡峰說,「我們學校的課程改革不是另起爐灶,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而是在尊重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尋求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個性化方案。」

課改緣起:解析國家課程標準時遭遇路徑難題

孫鏡峰認為,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但是,國家課程標準無法直接轉化為教學資源,具體實施時涉及三個問題:其一,學段層次比較清晰,但學期層次相對模糊,需要教師合理地規劃,落實到學期、單元和每節課中;其二,知識體系比較完備,但缺少與之對應的質量評價體系;其三,學習內容比較清晰,但缺少具體方法策略的指導。因此,需要我們根據各地、各學校的特點進行創造性的解析,以期達成國家課程標準的校本化落實。晏嬰小學歷時五年多時間,持續探索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校本化解析,目前已建立了「大單元」教學統領下的智慧課程體系。

2015年,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並將其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我國新課改的「關鍵詞」。在課程改革中如何聚焦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終身發展奠基,也成為很多學校最關注的問題。晏嬰小學在實踐中發現有幾個「不夠」,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深化。

一是學校課程設置的自主權不夠。以小學四年級為例,按照《山東省課程實施方案》,小學階段課時數是30課時,而現行課時數是33課時。課程門類越來越多,地方不斷增加課程,學校課程開發自主權較少。二是學校對課程資源的選擇權不夠。現行教材都是全國或全省通用的,有很多內容並不十分切合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但是學校對於課程資源缺少選擇權。三是學校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意識不夠。教材中有一些內容存在重複現象,還有一些內容在不同年級教材中有交叉,大部分學校缺少整合意識,很多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四是大部分教師欠缺課程研究意識。教師的課程實施存在僵化跟從教材教知識點、知識結構不系統、傳授給學生的內容只是碎片化知識的堆積、重知識傳授而輕實踐體驗等問題。

課程實施:推進「大概念」單元教學

晏嬰小學的智慧課程體系整合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整體構建了包括明德課程、啟智課程、健體課程、尚美課程和實踐課程為主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共同指向培養「立德立行、善思善辯」的學生,以「大概念」單元教學的方式實施。

「大概念」是指在一個學科領域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學科內容。它通常用陳述式來表達一個觀點,「大概念」所陳述的要點是對學科核心概念理解的具體表述。整個單元內容以「大概念」為統領來建構,它處於單元的核心。但大概念一般是抽象的、不明顯的,必須要通過深入探究去揭示。

傳統的課程設計往往從知識與技能兩個方面界定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習得,沒有明確提出概念性理解方面的要求。用概念性知識把事實性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個立體的三維模式。在三維模式中,知識、技能不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而是獲得概念性理解的工具。基於課程標準的逆向教學設計是晏嬰小學國家課程標準校本化解析的教學實踐途徑之一,也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保障課堂教學落實課程標準的有效工具。逆向教學設計就是先確定教學目標,再規劃與之密切關聯的評價任務及標準。

基於「大概念」的單元教學設計,能將一些零碎的知識、技能以及認知統整起來,並被賦予一定意義,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更有著力點和生長力,更容易進入深層理解的學習。這樣的課程設計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概念網的構建,二是單元教學流程的設計。

以數學學科四年級下學期「多邊形的面積」單元主題為例,相關教師進行了基於大概念的「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設計。在本單元中,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都利用了轉化的方法,將學生沒有學過的圖形通過剪拼、組合等方法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通過觀察轉化前與轉化後圖形各部分的關係,利用已經學過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面積計算公式。本單元的「大概念」就是「轉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又將「轉化」這個「大概念」與本單元內容進行進一步連結,形成本單元的基本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會深刻體驗到各種圖形之間的聯繫,感受到「轉化」這種數學思想的魅力,培養整體思維。換句話說,學生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轉變為先見森林後見樹木。

課程培訓:改變教師的思維方式

為幫助教師在解析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構建及實施,晏嬰小學多次開展專題培訓。學校聘請山東省教育科學院課程教材中心主任張斌長期擔任學校課程指導顧問,以確保課程開發的方向性和科學性。學校還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主抓的課程構建領導小組,每學期進行多次培訓,以促使教師教育理念迅速轉變。培訓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大主題:國家課程標準解析、基於課程標準的逆向教學設計、基於課程標準的課程綱要制定、基於大概念的單元教學設計等。

培訓採用參與式培訓的模式進行,包括集中專題講座和報告、導師分組指導、實操訓練、匯報展示、課堂觀摩、返崗實踐等。集中專題講座主要採取理念解讀、案例分析、經驗分享等形式,幫助教師了解小學課程建設的緣起、課程建設路徑、課程建設的現狀,以期對如何進行課程建設形成基本的、全面的認識。實操訓練是參訓教師在導師的引領下,獨自或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到培訓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中。匯報展示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將設計的案例製作成課件匯報或上匯報課,向專家和全體參訓人員進行學習結果匯報展示。返崗實踐要求參訓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投身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學校現已開通QQ群和微信群,建立了遠程指導交流網絡,便於針對教師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交流和指導。

張斌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大概念」教學改革的推進,同時參與了晏嬰小學教師指導、培訓的全過程。培訓以學校相關教研活動為依託,推進「大概念」單元教學的實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方式與教學方法都經歷了實實在在的轉變。張斌說,通過分解課程標準,可以解決單元目標準確和課時目標精準的問題,使課程標準在一線教師這裡變得更具有操作性。培訓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教師的轉變,實現從關注一節課到關注一門課程的轉變。原來教師的目光通常只關注局部,這節課怎麼去備,這節課怎麼教才好……經過五年來全校上下一致努力,教師的視野變寬了,教學方法改變了,他們的思考方式已從一節課轉變為一門課程。在這種基於課程標準的改革中,教師已由傳統的教材傳授者轉變為具有整體課程觀的課程創生者。

持續五年多的課程改革讓晏嬰小學的教師在實踐中成長,許多普通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教師對課程有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擁有了自己的課程觀和教學主張,湧現出以邊春霞為代表的一批省特級教師、齊魯名師、淄博名師。校長孫鏡峰被評為教育部中小學領航校長、齊魯名校長。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學生從簡單重複的學習中掙脫出來,樂於表達,善於思考,敢於對事物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觀點,動手能力、質疑意識和思維品質獲得大幅提升。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6日第12版

作者:本報記者 杜悅 魏海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