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一場瘟疫差點摧毀清朝,華僑學霸率隊撲滅

勇哥讀史 發佈 2020-01-30T05:59:23+00:00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1910年10月,深秋時節,位於東北地區的海拉爾出現了鼠疫。由於公共衛生條件的落後,以及人們不具備防控鼠疫的常識,導致鼠疫沿著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蔓延到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鼠疫所到之處,造成大量人員疫斃,全家斃命者比比皆是。曹廷傑《防疫芻言及例言序》中記載:「報章所登東三省疫斃人數,自去歲九月至今年二月底止,約計報知及隱匿者已達五六萬口之譜。」這就是說,在短短5個月內,僅僅是報刊登載的疫斃人數,就達到了五六萬人。

東三省告急!東三省總督奏報朝廷,說疫情「如水泄地,似火燎原」。

更危急的是,如果任由鼠疫蔓延到關內,將感染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給垂垂欲墜的清朝帶來滅頂之災。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的確如此,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每到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是有人毅然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度過難關。在這次東三省鼠疫之災中,就有一名英勇之士站出來,經過一番艱苦奮戰,最終撲滅了這場瘟疫。

他叫伍連德。

準確地講,伍連德是一名華僑。他祖籍是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台山市),祖父輩早已移民到馬來西亞。1879年,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伍連德在讀書時,成績非常優秀,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學霸」。1896年,17歲的伍連德在高中畢業後,以優秀的成績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還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皇獎學金。

伍連德在英國留學7年,期間還曾經到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等醫學院校深造。1903年,伍連德回到馬來西亞,後來在家鄉開了一家私人診所。

1905年,伍連德在檳榔嶼認識了一個叫施肇基的人。正是這次相識,讓伍連德有機會參與撲滅東北鼠疫的戰鬥。施肇基是江蘇蘇州吳江人,曾經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過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在在外交部門任職,是清朝一名優秀的外交官。施肇基發現伍連德在醫學上取得的成就,向清廷推薦了他。

施肇基也是中國近代史一位非常牛逼的人物。大家在今日頭條APP上搜索「施肇基」,上面有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很是精彩:

於是,1907年,伍連德來到天津,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

1910年,東北地區鼠疫蔓延,人心惶惶。當年12月,在施肇基的力薦下,清廷任命31歲的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全面負責鼠疫防控。伍連德身負重任,前往東北地區。

當時,日本、法國、俄國等國的鼠疫專家普遍認為,鼠疫由老鼠傳染給人,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按照這個理論,人們在東北疫區大規模滅鼠。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伍連德到了東北地區後發現,這裡冬天氣候寒冷,出來活動的老鼠並不多,疫情卻愈演愈烈。他又了解到,當地出現了不少一人患病,全家疫斃的慘狀,便懷疑鼠疫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為了尋找足夠的證據證實自己的判斷,伍連德突破「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悄悄對病人屍體進行了解剖,從獲取的血液樣品中得出了結論:鼠疫可以通過人與人傳播。

既然找到了鼠疫傳播的途徑,伍連德就採取了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集體焚毀病死者的屍體。在當時這又是一個「驚世駭俗」的舉動。伍連德奏報朝廷,主持朝政大權的醇親王載灃批准了他的建議。1911年1月30日,伍連德親自主持焚燒了第一批屍體。

與此同時,伍連德下令,封鎖山海關等關口,對關外進行隔離。在關外,又在旅館、飯店、商店等公共場所進行全面消毒,對病人和家屬實行嚴格隔離。為了阻隔鼠疫傳播的途徑,伍連德還發明了一種棉紗做成的簡易口罩「伍氏口罩」。「伍氏口罩」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戴上1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沒有不適感,簡單易戴,價格低廉,很快就在民眾間推行開來。

由於伍連德採取了一系列正確措施,到1911年2月,鼠疫逐步得到了控制。3月1日,哈爾濱第一次出現零死亡報告。此後,再也沒有收到人員感染鼠疫的報告。伍連德成功地撲滅了東北鼠疫。

伍連德回到天津後,醇親王載灃親自召見他,授予二等雙龍勳章,並授予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醫生獲得的最高榮譽。

【參考資料:《「鼠疫鬥士」伍連德》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