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魏延之死:劇變的蜀漢路線、戰友的背叛與費禕的獠牙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6-04T22:35:04+00:00

關於魏延之死,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為耐人尋味的一個話題了。因為《三國演義》的過度演義化,更是讓魏延之死變得面目不清。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是有關魏延的。然後在評論區裡面,出現了諸多例如說魏延謀反說、諸葛亮陷害魏延說等說法。關於魏延之死,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為耐人尋味的一個話題了。因為《三國演義》的過度演義化,更是讓魏延之死變得面目不清。

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我希望能講出一些新東西。今日一文,日航君就和大家聊一下魏延之死中的種種謎團。

一、魏延之興:突然降臨的漢中太守

關於魏延的來歷,在《三國演義》中解釋為魏延曾經是長沙太守韓玄之部下,之後殺掉韓玄加入劉備軍。因為《三國演義》給人的印象實在是太過於深刻,以至於大家都默認了魏延是代表荊州派的人物。

在《三國志》中,關於魏延的來歷僅僅只有這麼幾句話: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義陽郡是後來魏文帝曹丕分南陽郡為設立的,因此魏延追根溯源來說屬於南陽郡人士。南陽郡名義上是荊州的一部分,但是先後被張繡以及曹操所控制,因此對作為南陽郡人士的魏延來說,他在荊州屬於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對於荊州的歸屬感應該沒有那麼強烈。

個人認為劉備應該是在荊州才遇到魏延的,之後帶著魏延進入蜀地打拚,魏延本身對於荊州的歸屬感並不強烈,我認為將他歸為荊州派人士有失偏頗。魏延以劉備部曲的身份追隨劉備,因此他更偏向於劉備的直接手下而並非是荊州派的利益代表。

之後魏延在蜀漢之中脫穎而出,是因為魏延被劉備封為了漢中太守,個人認為這反映了劉備集團用人方式的一種轉變,即劉備從傳統的兄弟義氣型的用人模式逐漸轉變為帝王朝廷型的用人模式。在《三國志》中曾經如此記載:

「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一軍皆驚。」

當時劉備拿下了漢中,想要選擇一員大將鎮守漢中,大家都覺得肯定是劉備的好兄弟張飛啊,張飛也是這麼覺得的,最終結果下來人選卻是魏延,這就驚呆了一票人。我想在大家看來,關羽鎮守荊州、張飛鎮守漢中、劉備坐鎮益州,這是應該的,但是劉備卻沒有這樣選擇。

我想這很大程度上很因為劉備個人觀念的轉變。此時的劉備,代表的已經不是他身邊幾個兄弟的利益了,而是整個蜀漢集團的利益,因此在相關的利益分配上,劉備必須要讓其他人看見希望,這樣才會願意為了蜀漢集團打拚,而作為劉備部曲、對劉備忠心耿耿且頗有本事的魏延便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了。

我們可見在此後劉備與魏延在大宴群臣的宴會上交流的時候,魏延多次稱劉備為「大王」,劉備則稱魏延為「卿」,中國古代最重視稱呼,我們從這一轉變上便可以看出劉備努力在擺脫傳統意義上的帶著江湖習氣的統治模式而轉向更加成熟的帝王統治模式。

但是就這這樣一位讓劉備無比信任的人,最終卻涉嫌到謀反大罪,甚至導致武侯諸葛亮也被牽涉其中,魏延真的有謀反之心呢?

二、魏延真的想謀反嗎?

因為《三國演義》中莫名其妙的「魏延腦後有反骨」的一段描寫,魏延此後在漫長的歲月之中一直背負著謀逆的罪名。支持魏延謀逆罪名的人主要有以下理由支撐:

第一,諸葛亮臨終前對魏延充滿戒心,似乎已經在暗示魏延謀反之事;第二,魏延在撤退之時不遵軍令,有北投魏國之趨勢。

就第一點來看,諸葛亮在臨終前的會議之時確實沒有叫魏延,但是我認為這只是諸葛亮一種求穩的做法而並非是在防備魏延。因為我們結合當時的大戰略形勢來看,諸葛亮正在與司馬懿對峙,雙方軍隊之中勢必都有彼此的細作。如果諸葛亮將魏延從前鋒營給召回,那麼司馬懿得知了這個消息勢必會進攻前鋒營,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前鋒營很可能大潰,因此諸葛亮不能調動魏延。如果諸葛亮判斷魏延有謀逆之心,只需要派一二小卒便可以拿下魏延,不必要一直拖到最後演繹一出自相殘殺的鬧劇,因此此說有問題。

第二點,魏延有北投魏國之心。魏延有北投魏國之心,此話來自於《魏略》一書。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就很明確地反對了這一點,裴松之說:「此蓋敵國傳聞之言。」很明顯,這話是假的。魏延之所以不願意撤軍,只是因為他不願意聽從楊儀之命令,他只是想截殺掉與自己不和的楊儀,此事雖然不對並且屬於同僚殘殺,但是說魏延有降魏之心是不對的。

胡三省也認為「魏延無反意」,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寫到魏延不想背叛,只是想殺掉楊儀。因此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亮無意謀害魏延,魏延也沒有反叛之心。

其實個人認為,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不僅僅是因為性格之爭,更是資格之爭。就當時諸葛亮給予魏延的權力來說,魏延確實是有著獨立領兵的資格的。魏延當時的權力為「總督前部」,即他有著獨立統帥前鋒營的資格,因此他不願意聽楊儀的話,其實也是有情可原。

既然這樣,魏延為什麼還是死於了軍隊之中的內訌呢?我認為魏延之死實際上是一場蜀漢未來發展道路的決定之事。

三、魏延之死:蜀漢未來道路的決定性事件

我認為蜀漢的發展道路主要分為兩條。

第一條為以諸葛亮、魏延、姜維等人為代表的北伐派,他們的原則就是不斷北伐,以守待攻,興復漢室。這其中諸葛亮偏於穩重保守,在北伐的同時努力建設好蜀地;但是性格激進的魏延、姜維則偏向於激進,往往是以榨乾蜀地資源為代價去進行北伐。

我們探討的重點是魏延,我們就以魏延為例。魏延一生中的最大奇謀就是「奇出子午谷」。在這個計謀之中,魏延計劃帶著「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共計一萬名士兵進攻。如果成功的話自然是一場大勝利,可盡收長安;但是如果失敗的話,這一萬人就是全軍覆沒的代價。劉備曾經打了一場夷陵之戰,幾乎葬送了蜀地大半精銳,據後人估算劉備損失的兵力大約在三萬人,而魏延如果失敗一次,那就是三分之一的夷陵之戰的戰損,這對於蜀地薄弱的人力來說是承擔不了的。

第二條為以蔣琬、費禕、譙周等人為代表的固守派,他們的原則就是固守蜀地,堅持三分天下之計,伺機而動。其中例如說費禕,一直打壓一心北伐的姜維,將他的兵力局限在萬人左右,避免北伐不當出現大的損失。對於蔣琬、費禕執政之時保守的蜀國,陳壽評價頗高,他在其中寫到:

「(蔣琬、費禕)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為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

因此如果我們站在固守派的立場上看,不僅魏延要死,而且一手造成魏延之死的楊儀也要死。

在諸葛亮死後,其曾經指定繼承人為「蔣琬、費禕」,這是在政務方面。在軍務方面誰最有資格頂替諸葛亮呢?我想那就是魏延了。

魏延作為老臣,在軍功、威望、實力方面都遠遠勝過其他軍隊人物,因此諸葛亮身死後,頂替諸葛亮軍務的人必然是魏延,而魏延此人恰恰是一個「戰爭販子」,可以說魏延的個人價值正是建立在「曹操舉天下而來,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即建立在戰爭之上,如果魏延主管軍務,他勢必會對曹魏採取攻勢,這與費禕等人的打算不相符合。

有句話說得好,政治的藝術在於妥協。魏延作為良將老臣,費禕等人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是與魏延妥協這來,大家各讓一步而不是痛下殺手。但是魏延的性格問題決定了費禕等人無法與魏延和平相處只能殺掉魏延。魏延的性格為「矜高」,說白了就是他誰也瞧不起,因為魏延這種無法與之共事的性格以及未來執政理念的衝突,費禕等人利用楊儀殺掉了魏延。

此後我們可見,魏延死後,蜀國北伐派最為強大的兩桿旗幟諸葛亮、魏延相繼凋零,蜀國最終走上了蔣琬、費禕等人所預想的穩定發展的路線。因此魏延之死可以說是蜀漢路線變更的決定性事件。

四、魏延之死的兇手到底是誰?

最後我想和各位探討一下最終導致魏延之死的各位兇手。我認為幕後黑手為費禕、蔣琬,直接實行者為吳懿、楊儀、王平和馬岱。

首先是諸葛亮的臨終會議,在這次會議之後,魏延與楊儀陷入了爭權風波,即二人在爭奪諸葛亮留下來的軍權。二人代表了兩種意見,一種是魏延為首的不撤退,繼續打;一種是以楊儀為主的撤退,不能打。因為楊儀離中軍比較近,因此楊儀較早策劃了相關計劃來殺掉魏延,這與費禕等人不謀而合,大家暫時結成了聯盟。

費禕到了魏延軍中試探魏延,果然不出所料,魏延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因為常年與楊儀所爭鬥,在這個緊要關頭魏延依然犯了「混氣」,繼續與楊儀爭鬥。在往常楊儀與魏延爭鬥的時候,費禕的做法往往是「入其坐間,諫喻分別」,即起到了和事佬的作用。但是這一次,費禕沒有說什麼話調節魏延與楊儀的關係,而是直接奔出去找楊儀復命。這突然的心態轉變,說明費禕在其中扮演了一個不光鮮的角色。

隨後便是魏延燒毀棧道阻礙楊儀南歸。我們前面說了,魏延是先鋒營,但是在這個時候魏延居然繞開了後軍率領先鋒營從褒斜谷北口到了南口還燒了棧道,而楊儀居然啥也不知道?並且魏延在前面說了「吾自當率諸軍擊賊」,然後又跑回去燒棧道,前後不一。此事確實令人起疑。

在後世有人提出疑問,認為燒毀棧道一事為楊儀虛構,寫在了奏摺之中,日後被陳壽寫入《三國志》,我認為此說法頗有道理。因為楊儀虛報了燒毀棧道一事,加上了朝堂之中董允、蔣琬的添油加醋,最終魏延被定性為了叛逆。由此可見,費禕、董允、蔣琬等人應該是通好氣了,他們屬於一派之人。

此後便出現了非常滑稽的事情,即魏延的軍隊大散。我們在前面說了,魏延擔任漢中太守多年,在並且其為人「善養士卒」,但是後面卻遇到了士卒的大背叛,這一點確實奇怪。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解釋為王平大喊魏延為逆賊,之後被魏延士卒所得知,但是我認為此事仍然蹊蹺。

我們設想一下,你的老長官帶著你鎮守蜀國北部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並且老長官對你非常好。此時來了一個人,說你長官是叛逆,你長官說自己不是叛逆。你會信誰?我想大家心裡肯定更偏向於自己的老長官吧。因此我推測,此時不只是王平一人,應該還有一個魏延的漢中部隊非常熟悉並且頗具信任的人也在一旁指認魏延謀逆,而這個人,就是在《三國志》中無傳的吳懿。

吳懿雖然無傳,但是陳壽卻寫了一些有關吳懿的事跡,其中多條涉及魏延以及漢中,我們摘錄如下:

「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十二年,丞相亮卒,以懿督漢中,車騎將軍。」

我們可見,吳懿與魏延是老搭檔了,兩人很有可能一同鎮守漢中、一同征討郭淮,吳懿在漢中一帶勢必有著比較高的威望。之後魏延身死,吳懿奉命都督漢中,我想這也是因為吳懿與魏延搭檔多年,熟悉漢中事務才讓他接下這個重任的。我們試想,若是吳懿在旁,大聲呵斥魏延為叛逆,那麼熟悉吳懿的漢中軍才有可能如鳥獸散,因此我推斷這一事件中很可能有著吳懿的參與。被自己曾經的親密戰友所背叛,魏延應該心裡也很悲傷吧。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斬殺。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固守派想要打造的是一個穩定的蜀漢,一開始他們是想將立有大功的楊儀納入到自己的派別之中,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的試探後,他們認為楊儀是未來蜀漢內部動盪的重要因素,因此決定拿掉楊儀。而在《楊儀傳》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而儀性狷狹……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咤之聲發於五內。」

以楊儀的性格來說,他一定會去與費禕、蔣琬爭奪權力,並且很容易做出「你讓我往東,我往西」的刻意為難之事。因此最終在費禕的謀劃之下,楊儀因言獲罪,最終自殺身亡。不得不說的是,費禕在其中一直都是一個陰謀家,真真實實的陰謀家。

就此,固守派徹底掌權,蜀國進入了一段長時間的安穩時期。

五、總結

固守派掌權,此事是好還是壞呢?我認為是好事。我們現在網上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後,蜀漢依然存在了很長時間,說明諸葛亮的才能不是蜀漢延續的必需品。

蜀漢之所以得以延續良久,很重要的原因是固守派的努力,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固守派的領軍人物費禕、蔣琬全是諸葛亮一手舉薦上去的。可見經歷了曠年的北伐後,諸葛亮也願意去採用一種暫時休養生息的方式去整頓蜀漢。

而魏延,這位能征善戰的蜀漢將軍,因為路線不合的原因遭遇慘死,不得不說也是蜀漢的悲劇所在。魏延死後,他的漢中戰略被吳懿、王平等人採用,直到姜維改變戰略才導致漢中丟失,此一事足以說明魏延之能力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