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玩過「微縮版的高爾夫」嗎?清朝從宮廷流傳的遊戲玩過嗎?

李夫子說史 發佈 2020-02-08T09:03:04+00:00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是同樣的建議,非常時期,大家在非必要的情況下還是少出門,電視劇該追還得追。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是同樣的建議,非常時期,大家在非必要的情況下還是少出門,電視劇該追還得追。今天的元宵節,各位小夥伴沒法鬧元宵了,那麼李夫子今天就專門來跟大家聊一聊元宵節,大傢伙通過看李夫子的文章過過眼癮吧。

過年的規矩

元宵節跟大年三十的性質不一樣,大年三十講究的是生命在於靜止,最好什麼都別干,純就是歇著。所以全國好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又管過年叫「年歇」。眼下好多朋友過年還有這麼個習慣,進臘月就得全家動手蒸饅頭、蒸包子、包餃子,做各種年菜,凍起來留著過年那幾天吃。從大年初一開始,最起碼到初五那天,全家不能動刀,也不能淘米洗菜,全都是吃的現成的東西,重新回鍋熱熱就吃。那麼這規矩是什麼意思呢?中國民間有個「老媽媽論」,就是說過年那幾天要是忙著了,累著了,接下來這一年就全得忙忙碌碌。那麼過年那天要是歇著,什麼都不干,每年吃了玩、玩了吃,接下來這一年的日子過得就特別的輕鬆。

過年不光是不能幹活,在老年間還有這麼個規矩。從初一到初五,不能掃地,不能從家裡往外扔垃圾,不能往外倒髒水,否則就算是「破財」,把財氣都放到外頭去了。有朋友可能會問了,不能掃地,家裡要實在太髒,下不去腳了,怎麼辦?那也有變通的辦法。可以掃地,必須得注意掃的方向。平常咱們要是搞個衛生,在家裡掃地,多數人都習慣拿著掃把從屋的最裡邊往門口掃,那過年那幾天您得反著來了,從門口往屋子最裡邊掃,這麼著可以保證財氣不外流,垃圾掃到屋子最裡邊,還不能給仍出去,要不就算白忙活了,只能先找個不礙事的犄角旮欄堆著,先湊合著,等過了初五再往外仍。

用水也是這規矩。以前老百姓家裡未見得都有下水道,衛生習慣,也沒有現在這麼講究,那麼家裡用過的髒水,平常都是端在門口往當街當院嘩啦這麼一潑。但過年這幾天規矩就不一樣了,往外潑髒水也算破財了,所以家家戶戶都得準備一口水缸,各種亂七八糟的髒水全攢在裡頭,過了初五,您再往外統一一倒。

過元宵要「鬧」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平衡、協調,過年連著歇了十天半個月了,到了最後一天正月十五,您就不能再歇著了,必須得動起來了。所以全國各地風俗甭管怎麼變化,元宵前頭普遍都得加這麼一個「鬧」字,叫「鬧元宵」。到了這天男女老少都得上街連蹦帶跳,您得折騰起來,這回元宵節李夫子也跟著湊個熱鬧,聊聊學生時代那些蹦蹦跳跳的遊戲。比如說跳繩、跳大繩。

元宵節,跳大繩是標配

八九十年代的學校,除了每年秋天出去租運動場,搞一回全校規模的大運動會,好像還都得在校內組織兩場小運動會,小運動會最常見的項目可能就是跳大繩和拔河,跳大繩和拔河,您折騰來折騰去,反正都是一根繩子,拔河就弄兩撥人,你抓一頭、我拽一頭,互相較勁,看誰最後把誰拽過去。那麼參加拔河比賽比的不光是手勁,還得比上場選手的份量,有經驗的班主任挑參加拔河比賽的人選,怎麼也得把班裡最胖的學生挑上去。胖學生別看平常上體育課不行,如果跑個1000米,半個小時也未見得回的來,但到了拔河賽場上,那就能起到一個定盤星的作用,讓他站在整隊人的最後頭,繩子在腰上多繞兩下,兩隻手攥住了繩子,屁股往下坐,就重心靠後使勁這麼一墜,一人能頂仨人的分量,你讓對方拉去吧,拉吐了血,他也拉不過去。

但跳大繩就跟拔河不一樣了。看的是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再就是得看跳繩的人和搖繩的人互相能不能合上拍。玩這東西膽小的人不成。試想一下,比大拇指還粗的繩子,兩個人掄起來呼呼帶風,沒留神啪的臉上一抽,那就是一道淤青啊。膽小的人站在旁邊看著,戰戰兢兢,愣就是不敢往前躥,最後讓周圍老師同學催得實在沒轍了,心一橫、眼一閉,哆哆嗦嗦不管不顧,往前一躥,十回有八回都得讓繩子給抽上。您要是說我膽子大、我不怕抽,光憑著一股子蠻力,血氣方剛,硬往前躥,行不行?也不行。真正會跳大繩的人,臨往前躥的時候,您先得站在旁邊觀察個一兩分鐘,這時候這人那是左腿往前、右腿在後,前腿弓、後腿繃,彎腰縮脖,兩隻眼睛緊盯大繩,人還沒往前躥,整個身體已經順著掄繩的節奏一前一後輕輕晃起來了。看準了時候,等繩子掄到最高點,猛的往前一躥,躥到繩子底下,這時候腳下同時發力,往高了蹦。人蹦起來了,繩子也正好輪到最低點,從腳下蹭過去了。

學校組織跳大繩比賽的時候,多數比的都是速度和次數。比如說每班挑10個人組成一小團隊,10個人排著隊,從繩子右邊跳到左邊,再從左邊跳回右邊,來回穿梭,看哪個隊穿梭的速度最快、次數最多,哪個隊就算贏。平時下了課去操場跳大繩,也可以當一個普通遊戲玩,這時候速度、次數就無所謂了,主要看誰玩的花樣多,難度係數高。最簡單的就是多個人同時跳,你上5個人,我就上10個人,咱們看誰上的人多,堅持時間長,多人同時跳大繩,站在中間的人比較占便宜,越是靠繩子兩端的人越不容易跳,為什麼呢?越是靠近繩子兩頭,每次原地起跳跳的就得高,留下的反應時間就相對少。2015年有個新聞說是「跑男」的成員聯手洛陽市民創造了一項金氏世界紀錄,什麼記錄?66個人同時跳大繩,總共跳了10下。

跳大繩的另類玩法

這跳大繩還有一種玩法,叫「上課了」。就是連唱帶蹦。專門有一套歌謠,先是兩個人掄著繩子一個人站那跳,跳的這個人叫老師。遊戲開始,掄繩子的人連帶周圍看熱鬧的就得喊「鈴鈴鈴,上課了,有位同學遲到了」。學校的規矩,進老師辦公室,要不就是上課遲到了,想進教室,學生都得喊一聲「報告」,玩這遊戲的時候,站在繩子旁邊等著往裡跳的那學生也得朝正在那蹦的假老師喊一聲「報告」,假老師回一句:「請進來」,旁邊等著的那人聽到這句話,才能往繩子中間躥,躥進去以後,倆人手拉手雙人跳,連著跳三次,腳上跳著,嘴裡還有三句詞,第一次原諒你,第二次批評你,第三次滾出去,扮演的遲到學生,聽見滾出去了,就得往外跳,給後頭人騰地方,後頭的人再接著玩。還是這麼個路數,反正就無限循環,中間假老師要是蹦累了也可以換人。

跳繩這種遊戲,差不多1000年以前,南宋那會兒就有人玩。現在咱玩的跳繩分「跳大繩」跟「跳小繩」兩種,跳大繩專門是兩人負責掄繩,大夥往中間跳。跳小繩,就是自己掄自己跳。南宋時期的人跳繩也是這麼兩個路數,只不過咱們到了80年代以後,跳的都是那種彩色的塑料繩。南宋那會兒的人跳的都是麻繩,麻繩整個還得拿白顏色給它染白了,掄起來以後好像一團白光,把整個人都裹在中間,猛一看,跟成仙了差不多。古人管這種遊戲叫「跳白索」

跳大繩的吉祥寓意

玩了這麼多年跳繩了,有個事不知道大傢伙琢磨過沒有?跳繩這種運動最關鍵的就是跳,手裡有沒有根繩子,區別真的不是很大。南宋那會兒的人幹嘛就非得找個麻煩,弄根繩子,手裡來回掄得著呢?怎麼就非得必須要繩子?1989年,有部風靡全國的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主題歌有句歌詞「生活像一團麻,還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古人跳繩的時候,手裡掄那一根麻繩不單是一根繩子,繩子裡邊亂七八糟的擰巴在一塊,還象徵著人世間的各種煩惱,象徵著各種壞運氣。跳繩的時候,人從這根麻繩上跳過去,就等於把各種壞的東西都拋在後頭了,重新洗牌了,一切從零開始,從今往後我們就都是好運氣了。

跳繩有這麼吉祥的寓意,所以古代過年,尤其是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少從家裡邊出來做運動,跳繩算是標配。清朝有個叫富察敦崇的人,寫了一本《燕京歲時記》的書,裡面就記載了清朝每年從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八都算元宵節,老百姓可以連著折騰10天,男女老少甭管多大歲數全得跳繩。說到這兒,各位小夥伴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的滿屋找繩子了呢?趕緊跳幾下,把壞運氣都往後甩甩,那麼整個2020年咱們也重新洗個牌。

微縮版的「高爾夫」玩過嗎?

不光是跳繩,咱們小時候玩過好多遊戲,歷史其實都比您想像的要古老得多。就拿彈球來說,這遊戲的外號又叫「中國傳統微縮版的高爾夫」。90年代以前,全中國的小男孩差不多都玩,各個地方的規則好像也都差不多。找塊平整的土地,地上挖5個小坑,離這坑有一定的距離,畫條線。小孩在這條線後頭,用食指和大拇指互相配合往坑裡發射小玻璃球,大拇指有彈的動作,所以叫彈球。發射出去的玻璃球一個坑一個坑按著順序走,後頭人發射的球可以把前頭人的球從坑裡給彈出去,誰的球堅持到最後走完全部5個坑就算贏。

玩彈球也有兩個規矩,一個規矩是玩之前必須得說清楚了,咱們這回是真贏,還是假贏。真贏的意思就是說誰要最後贏了,那輸的這幾個人發射出去的球,他可就全得拿走,相當於打麻將贏錢了。那麼假贏的就是過過手癮,純玩,論個輸贏,最後不能拿別人的球走。再有一個規矩是發射球的時候,手無論如何不能過線,有那雞賊的人趁著發球的那一勁猛的把手往前伸一下,然後又趕緊縮回去,等於縮短了從手到坑的距離,降低了難度。那麼這種套路在彈球界有個專門的術語,叫「大努」,相當於打牌出老千。誰要是有這毛病,節操立馬碎一地,就沒人願意再跟他玩了。

彈球的前身是清朝的「擲城」

玩彈球,李夫子小時候用的是玻璃球,有透明的,也有彩色的,還有純黑的。學校門口地攤上大概幾分錢一個。李夫子父母那代人小時候用的是瓷球,不透明。再往前我爺爺那代人,小時候有家裡條件不好的小孩,球根本就不用花錢買。都是自製的。最普通的就是黃土和泥,為了增加強度,在裡邊還可以摻點碎頭髮茬,把這種泥捏成小球晾乾了,就可以當彈球玩,也可以當彈弓的子彈,出門打鳥去。那如果往前追溯,您知道中國小孩玩彈球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哪嗎?也是清朝,還是這本《燕京歲時記》的書,裡邊有個記載,說是清朝那會兒的小孩每年清明節氣以後,就開始找黃土和泥了,玩一種叫做「擲城」的遊戲。

那麼為什麼非得等到清明以後?因為冬天天太冷,水容易凍冰沒法和泥,小孩和好了泥,找一把銅錢,兩個銅錢正反面相對,把一塊泥夾在中間,然後也是晾乾了,這麼做出來的泥錢跟真錢一樣,正反面都帶字。清朝小孩拿這種泥錢,也是找塊平整的地方,地上畫個方塊,這個方塊就叫「城」。預先放一個泥錢在城裡邊,然後也是在外邊一定的距離,地上畫條線,幾個孩子站在線後頭用手彈著泥錢兒,砍方塊中間事先放著的泥錢,砍中了算贏,砍不中算輸,輸贏都按泥錢結算,贏了的人可以把別人的泥錢拿走。

從宮廷流傳的遊戲「跳皮筋」

大傢伙可以琢磨琢磨,這遊戲不就是彈球的前身嗎?清朝小孩玩彈球那會兒,紫禁城裡邊的娘娘、宮女也流行玩一種遊戲,什麼遊戲呢?就是「跳皮筋」,打根上說就是明清兩朝後宮的娘娘宮女吃飽了沒事幹發明出來的。為了活動活動胳膊腿、解悶的一種遊戲。後來慢慢從宮裡流傳出來,北京、河北這片的小女孩、小姑娘們最早開始有人玩了。50年代以後,大概是到90年代中後期,只要是上學的小姑娘應該都會跳皮筋。跳皮筋,實際用的都是那種老的,給秋褲、褲衩穿腰用的一種鬆緊帶。這種鬆緊帶過去在國營百貨商店花個兩三毛錢,就能買挺長一根。小姑娘把鬆緊帶買回去,兩頭系在一塊弄成一圈,玩的時候得專門有倆人負責撐著皮筋,剩下的人在中間跳,一邊跳、嘴裡還得唱歌謠「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

男女都喜歡玩的「丟沙包」

具體怎麼跳?李夫子也記不太清了。因為這種遊戲過去只有小姑娘玩,小男孩玩的比較少,臉皮最厚的男孩最多也就是幫著撐皮筋。真要是說有小子敢下場跟著一塊跳,用現在的話說就得算娘炮,屬於自絕於人民的那種。李夫子上學的時候最愛玩的遊戲,還有一種叫「丟沙包」。這種遊戲跟跳繩、彈球什麼的不一樣。歷史就特別短了,差不多也就是80年代開始流行,90年代末以後也就沒有什麼人玩了。那時候小孩上學差不多隨身都得帶個包,包的形狀多數都是四方的,四塊布縫起來,裡邊裝點黃豆之類的有分量的東西,少數也有縫成三角的意思,跟粽子差不多。玩丟沙包總共就兩種玩法,一種玩法是叫「夾包」,地上拿粉筆畫條線,兩撥人站在兩邊,只准用腳不准上手,用兩隻腳夾住包用力甩出去,這邊的人把包夾過去,那邊的人再把包加回來,多遠沒限制,必須得過地上那條線。你要說我這腿力不繼,人家把包夾過來了,我沒法再給人夾回去那就算輸了。

還有一種玩法叫「砍包」,跟夾包的規矩正好反著,那是只准動手,不准動腳。玩砍包的人也是分成兩撥,一撥人站在兩邊拿包砍人,一撥人站在中間讓人砍,包砍到誰的身上誰就算死了,當時就得下場。這撥人全死光了,一局就算結束了,兩撥人互換角色,再玩下一局。砍包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砍人,當然更不是挨砍,是站在中間挨砍的人,想方設法得多賺幾條命。怎麼就算賺著命了?規則也挺簡單,人家把包砍過來,你能拿手把包接住,只要接住了就算多得了一條命,這就可以跟場上多死幾回,多玩一會。而且賺著的命不光能自己用,還可以轉讓給自己這頭的人。行話叫「借命」。

別看就這小遊戲,小孩玩的還很認真。「借命」還得有一套正式的手續。不能光憑嘴說,必須得用在你打算借給他命的這人身上拍一下才算生效。老百姓有句俗話叫「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借了命你也得想著還,具體怎麼還呢?就得想辦法先賺命,有的小孩身上欠的命多,課間來不及還得墊著,下個課間再還,一整節課都上不踏實,今天要是來不及還了,明天再還,這個星期來不及還,那就下個星期再還,這還來還去、欠來欠去,你欠我的、我欠你的,整個就一羅圈帳、三角債。

李夫子說遊戲

今天李夫子帶著大家回憶了一些兒時玩耍的小遊戲,如果是80後、90後的小夥伴們,可能都玩過,而今天的元宵節,我們不能去逛街、壓馬路,不妨在家裡玩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遊戲吧!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