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為何有個小西藏?到處可見藏傳佛教的痕跡

浩然文史 發佈 2020-06-15T09:33:11+00:00

波斯人和希臘人之外,還有塞種人、貴霜人、噠人、阿拉伯人、突厥人中包括伽色尼人和古爾人、蒙古人等等,他們的後代相繼做了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今天的印度河主體部分已經不再流經印度了,其主要部分流過的是巴基斯坦。我在2012年和2018年兩次目睹了印度河的真容,並探訪了屬於印度河背後的故事。

一、印度河流域的「小西藏」

說到西藏,很多人可能聯想到中國的青藏高原和藏傳佛教。其實在中國境外的一些區域,因為歷史的影響,依然信仰著或曾經信仰過藏傳佛教。如印度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不丹、尼泊爾的木斯塘,和巴基斯坦的巴爾蒂斯坦與吉爾吉特地區。

在歷史上這塊區域被稱為「大小勃律」,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受到藏文化的輻射。中古時期是唐王朝與吐蕃相互爭奪的焦點地區,唐朝名將高仙芝就遠征過小勃律。

但是怛羅斯之戰與安史之亂之後,唐的勢力範圍全面退出對西域的角逐,這塊區域盡歸吐蕃所有,很快就成了藏傳佛教的勢力範圍,一度有了「小西藏」的稱呼。

但是不久,隨著伊斯蘭教東進的步伐加快,這裡的居民又皈依了伊斯蘭教。儘管如此,今天在巴爾蒂斯坦與吉爾吉特地區,依然可以發現藏傳佛教的影子。

同時,這塊區域又受到印度河的滋潤,印度河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附近的岡仁波齊峰,後來經印度拉達克流入巴基斯坦境內,巴爾蒂斯坦與吉爾吉特地區就深受其影響。


舊時巴爾蒂斯坦六大河谷各有一邦國,六小國一直存活到上世紀70年代。其中斯卡都王室最強,數百年間經常作為六國盟主,斯卡都至今仍位居這一地區的中心地位。

斯卡都有一位學者阿巴斯先生,言談舉止熱情洋溢,非常符合民間文藝家的身份。他一輩子都在從事本地民間文化、音樂歌舞和格薩爾說唱的收集整理,是名副其實的巴爾蒂斯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言人。

他曾帶著有聲有色地展現本地文化風貌的光碟走出國門,以伊斯蘭世界「小西藏」的特異風采,多次獲得多個國際組織頒授的大獎。阿巴斯先生還是唯一到過中國的當地學者,是在上世紀80年代應邀來北京,參加格薩爾史詩研討會,並在會上演唱了格薩爾片段。


二、神秘的吉爾吉特

吉爾吉特,《唐書》稱「小勃律」,現為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特別行政區首府,印度河在吉爾吉特附近,接納了來自西部興都庫什的吉爾吉特河,然後在喜馬拉雅西端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那裡一個大拐彎,揮師南下,貫通上、下印度河平原,將巴基斯坦矩形國土一分為二,蜿蜒2000多公里奔流入海。

3000年前吠陀時代的人們注目於雪山叢中奔流而下的這條大河,以梵文寫下讚美詩篇:「光芒閃耀、絢麗多彩、不可戰勝的印度河,率領千河百川橫過原野,快中之快,就像一匹美麗牝馬一閃而過。」

吉爾吉特連接了絲綢之路南行支線,由於印度河從來都不是適於航運的河流,因而古今所有的旅者皆沿岸而行。

當我們行進在現代中巴喀喇崑崙公路上,不時可以望見對岸崖壁上的古道一線,恍然浮現出一組組古代行旅的影像:商旅、軍旅、朝聖之旅。這一古道還被國際社會稱為「人類遷移線」,為時數千年,移民潮一波波接踵而至,只不過是單向的:唯見遷入,罕見徙出,足見印度河兩岸富庶之地經久不衰的吸引力。

沿途所訪學者們,一旦開講歷史,必言一部入侵史,或說是一部被征服史:從3500年前的伊朗高原遊牧者雅利安人起,到波斯帝國統治,亞歷山大遠征;波斯人和希臘人之外,還有塞種人、貴霜人、噠人、阿拉伯人、突厥人中包括伽色尼人和古爾人、蒙古人等等,他們的後代相繼做了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有意思的是,就連入侵史講述者,也都是外來人。當然,這是相比於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文明的創建者而言的,而最早的主人早已不知所終。

在史家們羅列的入侵者名單中,與古代中國相關的有大月氏人,但他們在進入次大陸之前,已在中亞盤桓了一二百年;13世紀初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一度攻打到印度河中游地區;另一支擁有蒙古血統的突厥人帖木兒於同一世紀最後幾年,也曾兵至木爾坦,最終由他的五世孫巴布爾建起為時兩三百年的莫臥兒王朝。

巴爾蒂斯坦與吉爾吉特地區屬於巴控克什米爾的管轄範圍,沿著中巴公路從喀什出發,過了紅其拉甫口岸後,一路向南就來到了巴基斯坦的巴爾蒂斯坦與吉爾吉特地區。之後再一路南下,海拔就下降到了不到1500米左右,最終到達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而再往南就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喀拉蚩。

文史君說

在印度河流域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就是,在高山荒漠的阻隔下,那些強悍的歐亞遊牧民族的鐵騎才在帕米爾—青藏高原的屏障前止步,轉而南行印度河流域。走出喀喇崑崙的經歷如同現場教學,讓我現實地體會到地理環境對於一國歷史與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參考文獻

佘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出版社,1999年。

(法)石泰安:《西藏文明》,國際文化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