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鋼筋工自學篆刻15年,被大學錄取2年後,現已成了篆刻家

歷史中的一些事 發佈 2020-06-15T00:50:30+00:00

總歸你會認為這是屬於高雅人士的生活樂趣,很難講篆刻藝術和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聯繫在一起,如果再給這個農民加上年過半百的修飾詞,恐怕更難有人相信這樣的存在了。

說起篆刻,你會想到什麼?是起源於殷商王朝的悠久歷史,還是書法與鐫刻的完美結合?總歸你會認為這是屬於高雅人士的生活樂趣,很難講篆刻藝術和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聯繫在一起,如果再給這個農民加上年過半百的修飾詞,恐怕更難有人相信這樣的存在了。但是,真的有一位老漢,將農民、篆刻、大學生、五十歲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關鍵詞集合在自己一身,這位老漢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黃九西。

黃九西談到自己的身份的時候,首先會說自己是一名父親,然後是篆刻藝術的"腦殘粉",再其次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鋼筋工人。

他帶著自己年幼的女兒蜷縮在城市一角,高速的城市化腳步讓城市的建築工地總有他的身影,即便是盛夏酷暑,室外近四十攝氏度的高溫都不得不奮戰在鋼筋流水作業線的第一線。經過曝曬的鋼筋近乎六十攝氏度,而黃九西需要和工友們一起抓起滾燙的鋼筋進行切割、彎折等工作。這樣"飽受摧殘"的一雙手,即便燙出很多水泡,在篆刻方面仍別有靈性。在下班後去學校接到自己的女兒,忙完一天的事務後,父女兩人都沉默地伏在案頭。不過一個是繼續功課學習,另一個則開始享受一天最"愜意"的時光,繼續自己的篆刻夢想。

談及篆刻,似乎已經成為黃九西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憑藉一把普普通通的刻刀,一塊其貌不揚的青田石,再加上幾張女兒打草稿用剩下來的"廢紙",黃九西開始了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篆刻練習。對於篆刻的"緣起",黃九西想了想,表示是源於對書法藝術的痴迷。因為書法和篆刻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又可以"互通有無",所以在練習書法的同時,篆刻也成為黃九西的"心頭好"。回想起年幼的時光,因為家境貧寒,大多數時間都在幫助父母做農務,而為數不多的寫字時光成為黃九西難以忘卻的"休息",所以以心中對書法篆刻的深愛,黃九西慢慢在篆刻世界找到自己的光芒。

直到兩千零五年的時候,因為機緣巧合,黃九西遇到了平湖著名的篆刻家張宏,黃九西拜他為師,開啟了篆刻世界的另一片風景。慢慢的,從"野路子"向"科班"靠攏,也在不知不覺中從篆刻匠人朝著篆刻家的目標不懈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方面是張宏老師的悉心指導,更多源於黃九西的純粹與勤奮,在篆刻世界裡黃九西愈發"如魚得水"。在工友們打牌喝酒的時候,黃九西靜默地練習篆刻,時至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的西泠名家書畫印研究與創作班的錄取通知書來到黃九西的小租屋中,他也開始了新的篆刻之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