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哀愁》終於有了簡體中文版!地位堪比《百年孤獨》《鐵皮鼓》

現代快報 發佈 2020-06-15T01:30:07+00:00

李雙志不僅是優秀的青年學者,亦是文采斐然的譯者,經他翻譯的《荒原狼》《風景中的少年》等多部名家名作,在學界、媒體和讀者之中,都收穫了極高讚譽。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比利時文學距離我們有多遠?從地理層面直接連線到心靈層面,也許只需一本書的距離。近日,「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由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發行,滿足了讀者多年的期盼和等待。

△《比利時的哀愁》書模

這部出版於1983年的鴻篇巨著,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庫切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其地位堪比《百年孤獨》《鐵皮鼓》,是比利時文學乃至戰後歐洲文學的巔峰之作。

這次,是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雨果·克勞斯的作品,由復旦大學青年學者、翻譯家李雙志傾力七年翻譯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出版意義。

「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代表作

雨果·克勞斯,比利時國寶級作家,歐洲文學界和批評界公認他為戰後比利時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與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爾維諾比肩。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三十多種語言。他也是詩人、劇作家、畫家、翻譯家、導演,以驚人的創作能量、多種文體的駕馭才華和挑戰世俗的勇氣蜚聲文壇。

△雨果·克勞斯

他曾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獲尼德蘭文學獎、德國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里斯特安文學獎。因其作品照耀了戰後艱難重建中的比利時,被譽為「比利時明亮的燈塔」。

他筆下的《比利時的哀愁》,則被稱作比利時現代文學的絕高峰嶺。

該書自20世紀80年代在歐洲出版後,斬獲極高讚譽。小說分為上下兩部(《哀愁》《比利時》),厚達758頁,共有179個人物,恢弘磅礴,宛如史詩,誠如英國《衛報》所言,「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規模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這部戰後歐洲文學史上不多見的傑作,不僅奠定了雨果·克勞斯的重要地位,還證明他確是喬伊斯、普魯斯特的繼承者。

實際上,德國評論界一直將其與《百年孤獨》和《鐵皮鼓》相提媲美。

為「歐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時立傳

比利時在漫長的中世紀及近代早期一直是低地國家,也即廣義的尼德蘭的一部分,夾在法國與德國之間,這種地緣狀況造就了它的小國寡民的歷史和現實的處境。比利時內部分為講荷蘭語的北部地區和講法語的南部瓦隆大區,以及講德語的一小塊東部地區。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它深受法國與德國的影響,處在兩大強勢文化的影響與夾擊下,其身份總是模糊不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比利時國王列奧普德三世曾宣布比利時中立。二戰爆發後,德國在1940年5月大舉進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些低地國家,戰爭僅僅持續了18天,比利時國王就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比利時的哀愁》即是以二戰和納粹統治為背景,借十一歲少年路易斯的視角,勾勒出比利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生活畫卷與複雜激進的歲月影像,並將荷蘭語區與法語區、德語區的歷史與文化衝突,以及身處「歐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時人的身份焦慮刻畫得入木三分。

故事發生的時間段是從1939年到1947年,也就是比利時經歷二戰的浩劫並在戰後艱難重生的時期。所以,這部小說也是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編年體戰爭歷史小說,記錄了比利時歷經二戰的精神歷程,書寫了一個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長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代的整體命運,將個體之「哀愁」上升至民族的「情感共同體」。著名評論家邱華棟就曾評價稱這是「一部進入比利時心靈的絕佳之作」。

曾上榜「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

《比利時的哀愁》在簡體中文世界長期沒有翻譯引進,與其重要價值和作者的文學地位並不相稱。該書初版近30年後的2012年3月,《中國圖書評論》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文學的等候——最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比利時的哀愁》上榜,為其中一部。

而2011年時,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譯林出版社就已經注意到此書的中文簡體版尚未引進,當年就拍板買下了版權。

然而,想要翻譯這部大作,並不容易。

雨果·克勞斯是極少數堅持用弗拉芒語(即比利時荷蘭語)創作而享譽世界的文學巨擘,非常自覺地繼承了弗拉芒文學的傳統,他在《比利時的哀愁》里也多次以半調侃的口吻提到諸多文學先驅,比如詩人圭多·赫澤拉、小說家赫爾曼·特爾林克等。隨著他的小說譯為中文,二戰前後弗拉芒地區的歷史長卷及文學景觀將和他一起進入我們的視野。

歷時近九年終於進入簡體中文世界

考慮到原作語言隸屬日耳曼語系,與德語有不少的親緣性,譯林出版社最終決定採用德譯本為底本,參照英譯本翻譯,最大限度確保中譯本的質量。

該社在青年一代德語學者中進行了遴選,最終邀請柏林自由大學文學博士李雙志擔綱譯者。李雙志不僅是優秀的青年學者,亦是文采斐然的譯者,經他翻譯的《荒原狼》《風景中的少年》等多部名家名作,在學界、媒體和讀者之中,都收穫了極高讚譽。

編輯在跟李雙志商議後,選定瓦爾特勞忒·許斯梅特(Waltraud Hüsmert)的德譯本為底本,該譯本忠實原著且文字精鍊,獲得了2008年的伊爾澤·奧滕(Else Otten)翻譯大獎;同時,參考阿諾德·波梅蘭茨(Arnold J. Pomerans)的英譯本。

現代快報記者從出版社獲悉,李雙志花費七年才譯完這部巨著。2018年8月開始,該書進入編輯階段,並於2020年4月結束所有的編審校工作。也就是說,從策劃選題到引進版權再到編輯出版,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雨果·克勞斯的作品前後歷時近九年。

附贈兩位荷蘭語文學大師的對談錄

為了回饋讀者長久以來的熱情期待,更為了全面地介紹荷蘭語文學,譯林出版社此番還引進了荷蘭著名作家塞斯·諾特博姆與雨果·克勞斯的對談錄,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荷蘭語教研室主任林霄霄精選核心內容並進行編譯後製作成冊——《克勞斯之國:雨果·克勞斯與塞斯·諾特博姆談〈比利時的哀愁〉》,隨書附贈,內含兩人的深入討論的對話和珍貴照片,以及雨果·克勞斯親自為該書繪製的插圖。這是荷蘭語兩位文學大師的聯袂亮相。

據悉,不久之後譯林出版社還將推出諾特博姆的三部重要作品。

(出版社供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