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勢而上,促進教育線上線下融合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5-13T10:38:28+00:00

在全面恢復教育常態前,有必要對線上教學以及常態化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進行探討,以預測未來教育變革趨勢。

■熱點觀察·疫情後線上教學反思與創新①

【開欄的話】

當前,全國中小學校陸續復學,前一段時期的居家線上學習將近尾聲。在全面恢復教育常態前,有必要對線上教學以及常態化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進行探討,以預測未來教育變革趨勢。對此,「熱點觀察」開闢「疫情後線上教學反思與創新」專欄,約請專家學者就該話題進行探討。

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檢閱了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當前,全國31個省份中小學已陸續明確復學安排,距全面復學為期不遠。疫情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機遇。學校切不可恢復了線下教育後,又放棄了線上教育,而是要抓住這個機遇,乘勢而上,大力促進教育的線上線下融合,將中國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融合——

整體功能大於部分之和

融合教育(OMO)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教育移到線上,也不是線上對線下教育的補充,更不是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線上線下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是充分發揮線上與線下各自優勢,取長補短,產生整體功能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

線下教育的特點是,師生面對面,富於人性化、整體感和現場性,具有情感交流豐富、師生互動直接、動手性操作便利等明顯優勢。但線下教育也存在天然的弊端,如整齊劃一、時空受限、教學模式單一、海量資源不能有效利用等。線上教育不僅可以彌補線下教育的弊端,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互聯互通。線上教育最大的優勢是萬物互聯,每個人不僅是信息的獲得者,而且是信息的發出者。我們在閱讀、瀏覽、發送信息的過程中,都留下了許多「痕跡」,這些「痕跡」伴隨著數據,可以成為反饋教學效果、改進教育評價的重要根據。而且,網際網路大大突破了課堂教學局限,形成了網絡社區這一虛擬人際交往空間。雖然線上教育在社會性、情感性上弱於線下教育,但在交流平等性、自由自主性上卻有其優勢,對於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的學生來說,尤為有利。

豐富多樣。線下教育把多種可能性變成了一種或幾種可能性,這符合學生個性多樣化發展需求。線上教育可以呈現多樣化的教學風格,可以同時提供講解、演示、討論等不同教學方式,也可以藉助軟體營造虛擬現實,進行虛擬實驗等。線上教學活動可以同時發生,構成立體教學環境,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自我選擇的可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時空無限。網際網路的另一個顯著功能是不受時空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如此,可以突破以教定學模式,實現以需定學;可以突破單一講授模式,由學生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了可能。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適應規模化教學需求,提高了教育效率,但其最大弊端就是標準化、齊步走,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線上教育照搬這一模式,線下教育弊端就會被放大和強化。因此,這次大規模線上教育是一次契機,它能推動線上教育自身轉型升級,為提供可選擇的教育創造可能,為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探索未來。

群體共享。個體一旦進入教育系統,就只能與一個環境、一個班級、一位教師、一種教學模式交往。線下教育的交往活動主要發生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分享成果、經驗、教訓,通常是在教師組織下進行,分享機會有限。而線上教育每一個體都可以與其他個體、與全體社區成員分享和討論。這種討論完全可能在另外一種語境下進行,從個體自身展開和發展。

整合重構。線下教育是相對固定的板塊,稍作調整就會互相牽制,很難靈活變化,而線上教育突破了這一限制,可以整合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個體、不同手段。當不同因素得到有機整合時,就可能發生積極的質的變化,翻轉課堂就是重構的一個例證。它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將傳統知識傳授任務轉移到課外,把知識消化、練習討論轉移到課內,討論交流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合作學習、任務學習等都有了新的承載空間。

系統——

打通觀念、管理、家校壁壘

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從內容到形式,從機構到機制,從領導部門到每位教師,只有各司其職,積極協同,才能充分發揮好教育的各自優勢,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的融合。

觀念融合。當下的線上、線下教育基本上是把教學分為兩個生活空間、兩個教學平台、兩個教學系統,甚至兩個管理系統。而在網際網路背景下,這樣的區分顯然不合時宜。線上、線下已經是兩個相互包含、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系統,需要將兩者作為一個統一的系統來考慮,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構成一種新的教學環境和管理方式,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各自發揮好自身作用,共同努力,發揮好教書育人的合力作用。

管理融合。當前,線上、線下普遍分開管理,而要實現兩者融合就必須打通這種管理模式,實現融通管理。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改變按學校管理的傳統體制和機制,融合全地區的教育教學資源,將課程、教師、設備等統籌考慮,實現所有教育資源向所有學生開放,極大地釋放教育資源使用價值,極大地提高教育效能。所有資源的開放和聯通,不僅會增加資源的總量,而且會形成綜合優勢,產生疊加效應。其次是校長,要改變學校按年級、按學科、按崗位分門別類、「一個蘿蔔一個坑」式的管理模式,將所有學科、所有課程、所有教案、所有教師的教學行為和風格打通,提供整體展示、廣泛交流的新空間。再其次是教師,無論是課堂內外,都應有機地將線上線下的教育結合起來,將學生在線上線下組織起來,構建網絡背景下的合作學習新方式。

家校融通。在傳統教育環境中,學校和家庭無論是在物理空間上還是在學習生活內容上都有明確分工,資源是完全分割的。可這次疫情的到來,將學校和家庭在物理空間上的分割打破了,家即是校,校即是家。但是,在內容、方法、手段上依然是線下教育主導線上教育,線上教育具有的巨大優勢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優勢、家長的教育優勢還遠未開發。因此,實現這二者的融合,構建一種新的教育生態,大有可為。

變革——

走向大規模個性化教育

信息教育或網絡教育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輔助階段、融合階段、超越階段。輔助階段,顧名思義,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輔助作用的階段,可以起到增強效果、激發興趣、節省時間、替代部分簡單操作等作用,但總的來說,它不是不可或缺的;融合階段,是指線上、線下教育相互交融,互相依賴,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不可分割,這次疫情暴發期間的教育教學就凸顯了網絡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超越階段,是指線上、線下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教育範式的根本轉換,從大規模標準化教育走向大規模個性化教育,實現人類教育形態的第三次大變革。當然這三個階段並非線性發展,而是相互疊加,在第二階段尚未成熟的時候,已經具有了第三階段的某些萌芽。我們現在正處於從第一個階段向第二個階段過渡的時間節點上,疫情凸顯了加快這種過渡的緊迫性和可能性。

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不但不會削弱教師的作用,反而會凸顯得更為重要。但是,在融合教育環境下,教師的功能勢必發生很大的變化,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刻理解網絡化世界的新特徵和新機遇,以變革的意識參與教育的變革,要從領導者、主導者、指導者轉變為設計者、激勵者、共生者,要把對知識傳授成效的關注轉向對人的發展的關注;要對新興科技產品運用自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作用,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初心。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教育學部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13日第5版

作者:袁振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