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不讀書卻成功了,若孩子說我也不想讀書,怎麼給他們講道理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5-26T13:35:58+00:00

劉邦不愛讀書,不喜歡讀書人,最終卻當了皇帝,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萬世的基業。如果到那時候,你的人生還沒有折騰個什么子丑寅卯出來,基本上就沒有希望了,最好就是認命,順應自然,不要再折騰了。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劉邦確實一生沒有讀過什麼書。至於他究竟是不是識字,這個不是太清楚。估計應該是能夠認得幾個字的,否則的話,劉邦也不可能當亭長。他連簡單的公文都看不懂,還怎麼當官呢!

不過,不管怎麼說,劉邦確實是不太喜歡讀書的,也不喜歡讀書人。當年許多儒生去見他,他不但嘲笑那些儒生,還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用他特有的流氓行為,在人家的帽子裡撒尿。以此表示他對儒生相當鄙視。

劉邦不愛讀書,不喜歡讀書人,最終卻當了皇帝,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萬世的基業。今天,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該如何向他們解讀呢?如果孩子說,劉邦不讀書,就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功,我也不讀書!當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們怎麼給孩子講呢?

我認為,這件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解讀。

一、劉邦的成功是一種偶然。

為什麼說劉邦的成功是一種偶然呢?

我們只需要看看劉邦的年紀就明白了。劉邦起兵造反打天下的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所謂「知天命」,其實也就是說要認命。如果到那時候,你的人生還沒有折騰個什么子丑寅卯出來,基本上就沒有希望了,最好就是認命,順應自然,不要再折騰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符合孔子所講的這個道理的。確實也是在五十歲的時候不再折騰。而且,就算還有不認命的,想要折騰,其實也折騰不出什麼名堂了。

劉邦之所以五十多歲才開始闖江湖,創基業,純屬偶然。因為恰好碰到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到處都在造反,因而劉邦也跟著造反。而且劉邦跟著造反,還不是他主動想這樣做,而是沛縣的縣令害怕別人推翻了他,因此主動把劉邦邀請回來保護全城。結果劉邦回來後,沛縣縣令又害怕,不敢開城門,劉邦走投無路,不得不造反。而蕭何曹參等人又攛掇他,推他為首領,因此他才走上了這條路。

總之,劉邦的成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遇到那樣一個特殊時期,劉邦也就是一個「芸芸眾生」,像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微塵,完全被淹沒了。沒有人可以學他,就算學他,也學不會。

二、劉邦創業的方式不能提倡。

劉邦的創業,與我們所講的創業,完全是不一樣的。

劉邦是在亂世的時候,造反打天下。

造反這樣的事情,只可能在亂世里才會發生。而且就算是亂世,打江山也不應該成為人生目標,而應該把目標放在救苦救難上。拯救天下蒼生,免遭生靈塗炭,這才是正解。如果想通過打仗獲得江山,不但成功的可能性極低,而且還可能是死傷累累。

總之,這種提著腦袋闖天下的方式,肯定是不能提倡的。

何況,咱們現在遇到的還是和平年代,更是一個盛世。在這樣一個年代,借鑑劉邦的方式創業,成功率不但為零,而且還會掉腦袋,如何能學呢?

​三、劉邦非常重視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

我們說劉邦很討厭讀書人,但其實劉邦並不是討厭所有的讀書人,他是討厭那些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他覺得那些死讀書讀死書的儒生模樣特別難看。為什麼那些帶著高高的儒生帽子的人去見劉邦,劉邦會嘲笑他們,並且還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撒尿?就是因為這些人只能裝樣子,沒有真才實學。酈食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讓別人給他帶話,說自己是狂生。他明白,這種不拘小節,率性而為的做法,劉邦肯定喜歡。

而劉邦果然喜歡,並與酈食其相見甚歡。這表明,劉邦是喜歡有真才實學的人。

當陳平這個讀書人去見劉邦的時候,劉邦對他就非常器重。周勃、灌嬰覺得他有「盜嫂受金」的缺點,在劉邦面前告他的狀。劉邦不但沒有處罰了,反而重用提拔他。這就是劉邦認為,讀書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不拘小節。

而劉邦一直非常敬重張良,儘管張良早年表示,自己只願意跟隨韓王建立韓國,劉邦依然多次深情召喚他,直到張良真的跟了劉邦。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對有才學的人,是多麼的看重。

總之,如果我們從這三方面給孩子們講劉邦對讀書的態度,應該說,孩子們是能夠明白過來的。

(參考資料:《史記》等)

關鍵字: